天天看點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作者:書法愛好者之家

鄭燮(1693—1765),字克柔,号闆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進士。

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勁峭。

《蘭竹菊》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一生寫竹、畫竹,更酷愛詠竹。他筆下的竹詩意境隽永,蘊含很強的哲理性。他晚年時曾在一幅《竹石圖》中題詩: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筆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鄭闆橋畫了40年竹子,終于悟出繪畫須去掉繁雜提煉精髓的道理。

《墨竹圖》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喜竹愛竹 物我合一

  鄭闆橋的竹風韻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愛竹。他認為竹子堅強:不管風吹雨打還是嚴寒烈日,都是身闆挺直。

青青郁郁,竹子“虛心”:不論山野巨竹還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從不妄自尊大。竹子有“節”:經得起磨難不“變節”。竹子的風格與闆橋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蘭竹石圖》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賞竹嗅竹 靜觀默察

  鄭闆橋曾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是的,他一生以竹為伴,他在自家門口種了許多竹子。

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書、賞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紙。風和日暖時,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紙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畫。

《竹石圖》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胸有成竹 反複醞釀

  鄭闆橋曾自述畫竹的情景:“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這段道出了繪畫創作的規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畫竹。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形神畢肖 以物喻人

  鄭闆橋在《鄭橋橋集·題畫竹》中說:“蓋竹之體,瘦孤高,枝枝傲雪,節節千霄,有似君子豪氣淩雲,不為俗屈。故闆橋畫竹,不特為竹寫神,亦為竹寫生。瘦勁孤高,是其神也;

豪邁淩雲,是(其)生也。”這裡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這裡的“神”,則是内在氣質。形神畢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強藝術感染力。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修竹圖》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竹子石筍圖》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蘭竹荊棘圖》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鄭闆橋畫竹:風韻超然,物我交融

【滕王閣】仿瑪瑙書法書畫鬥狼毫毛筆5支套裝 ¥149 購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