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闆橋,原名鄭燮。說他怪,怪在哪裡呢。他一生隻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有關于他的及則小故事。

揚州八怪鄭闆橋十歲那年,随村塾學子出門遊春.所作所為河邊見一小姑娘屍身仰面朝天,毛發混亂,在漩流中打轉兒.導師随口詩朗誦一首:二八女多嬌,風吹落小橋 .三魂随浪轉,七魄泛銀山。闆橋說這詩該當該一刹那。
老師歎觀止矣,問道:改什麼?闆橋說:您不認識這位大姑娘,怎生領略她恰巧十六呢?又是怎生曉得她是被吹落台下的呢?您又怎生她的三魂七魄乘機跟波浪搏鬥呢?
師長被問住了.磋商:那你給改忽而.鄭扳橋要命痛切地吟道:誰家女多嬌,為何落高架橋?青絲随浪轉,粉面泛激浪.良師聽了連年點點頭。合計:你這麼擅長觀測,尊重事實,肯邏輯思維,将來遲早鵬程萬裡。
還有一次,幾個豪紳為了得到鄭闆橋書畫,他們謀劃了半天,決定付諸行動,鄭闆橋的書畫是很值錢的,但又不是容易求得的。他們了解到鄭闆橋愛吃狗肉,就在鄭闆橋偕友外出交遊的必經之路的路旁,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狗肉,狗肉的香味飄逸開來,路過的人忍不住聳起鼻子嗅一下。待到鄭闆橋經過時,幾個人"笑臉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鄭闆橋放下文人的斯文,抓起一隻狗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邊吃邊喝,開懷暢飲,連連贊美:酒好肉香。飯罷,幾個人把早已準備好的文房四寶端了出來,請大人留聯以作紀念。鄭闆橋深覺今有口福,不假思索地立刻應諾,随即起身提筆,并詢問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書畢,盡興而歸。
聊完了這個故事,我們來聊聊鄭闆橋的畫鄭闆橋出身于書香門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舉人,乾隆元年中進士,五十歲起先後任山東範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
"得志加澤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對連年災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開倉赈貸""捐廉代輸"等舉措,這引起了貪官污吏、惡豪劣紳的不滿,被貶官。之後,他靠賣畫維持生活。
鄭闆橋的一生,經曆了坎坷,飽嘗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涼,他敢于把這一切都糅進他的作品中。
鄭闆橋的題畫詩已擺脫傳統單純的以詩就畫或以畫就詩的窠臼,他每畫必題以詩,有題必佳,達到"畫狀畫之像""詩發難畫之意",詩畫映照,無限拓展畫面的廣度。
鄭闆橋的題畫詩是關注現實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槍似劍的文字,針砭時弊,正如他在《蘭竹石圖》中雲:"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罵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固不在尋常蹊徑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