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舒蘭畫晴微刊》是最清新文藝的公衆号

唯美 | 養生 | 禅意 | 慧悟

◆◆ ◆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作者丨鄭有義 朗誦丨江南金蟬子

來源:詩意的芬芳(lD:spwy5678)

俺家老祖先鄭闆橋的“難得糊塗",人盡皆知。卻好象都是說起來好,琢磨起來難,曆行的人不多,俺也如此。

歲數大了,聽到的“糊塗”聲卻多了。“這事整糊塗了““這人看糊塗了”之類的概歎不時耳聞。

便不由認真琢磨了一下,到底何為看懂、看透?何為“糊塗"與不“糊塗“?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在甯夏時,曾去甘南拉蔔楞寺,與一高僧有過一段對話。

我問:人人言“情”,情乃身内之物還是身外之物?僧答:情蘊心中,身内身外源于一心,無須厘清。

我問:人非所喜,事非所願,情非所屬,世間怎有諸多遺憾?僧答:世事婆娑,婆娑即遺憾。

我問:身單乃樂,心單乃苦,皆命之所屬?僧答:緣,即殘缺而孤單。孤單是常緣,珍惜即福緣。

我問:心之快樂,如何常駐?僧答:參透情樂,珍重情緣,無為情累,無欲乃靜。

我問: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僧答:無智即睿智,無糊塗即無快樂 !

“無智即睿智,無糊塗即無快樂!“一一我醍醐灌頂,頓感自已淺薄之至!

才更深切地知道,“難得糊塗”,真真是字字金言!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想想也是,僅那“難得糊塗"四字,其出處便已是睿智到妙如天賜。

鄭闆橋借宿在一自稱“糊塗老人"的'家中,見一特大硯台,石質細膩精美,便知乃世間極品。

老人請鄭闆橋留下墨寶,鄭闆橋便依老人自号,題下了“難得糊塗”四字。

見還有空間,便請老人題一跋語,老人提筆寫道:“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轉入頑石更難。

美于中,頑于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富貴之門也。”落款的方印卻是:“鄉試第一,省試第二,殿試第三。”

鄭闆橋大驚,知是遇到了情操高潔的隐士高官。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見硯台仍有空白,便提筆再寫道:“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着,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老人大贊。因它說出了一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做一個不糊塗的聰明人難,而聰明人做到“糊塗“更難。

鄭闆橋平生隻畫三樣東西: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

蘭之聖潔,竹之氣節,石之堅韌,無不深含着“難得糊塗”後的大智慧、大聖潔。

想起小時候,小朋友之間,哪有什麼明白與糊塗,沒好沒壞,全無對錯。

剛跟同學拌完嘴,剛說完“再也不理你了“,剛一轉身就摟脖抱腰地跑一起彈溜溜藏貓貓扇紙片了,卻那時的快樂終身難忘。

長大了,許多時、許多事,能看懂、能看透、不糊塗了。

再也不會張口就說、也聽不到“再也不理你了”,卻一些同行不同道的人甚至同僚朋友各自下車各走各路了。

事和人都看明白了,不“糊塗”了,卻把快樂看少了,看丢了,看沒了。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歲數再大些,閱曆更多些,反又真真地發自内心地不想看懂,不願看透,願意“糊塗”了。

幾十年來,曾一直羨慕并追求明察秋毫,修煉洞若觀火,自得于“一覽群山小“的境界。

以為這是工作和生活中必須的人生智慧。同僚也說俺“眼不揉沙、口不留情、心不藏垢”。

後來才知道,工作也好,生活也罷,水至清真無魚,人至察确無徒。

以泾渭分明、非黑即白度人量已,實際是為叢驅鳥,為淵驅魚,乃天下最最蠢笨之事了。

人無完人,況人和事也确并非是即是、非即非,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鐵律。

把生活中很難存在的非白即黑作為執拗的追求,實在水中之月,看着美,實際蠢。

除了欺騙内心,痛苦自已,不快他人,眼中便是一片陰霾荒沙,毫無美意了,更何談快樂!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難得糊塗”,是年令和閱曆的産物。非常喜歡(宋)蔣捷的那首虞美人《聽雨》,它把這“糊塗"與明白的道理美得入木三分。

那詩說: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鬓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少年聽雨,感雨打芭蕉,感雨拂嫩柳,感佳人相伴,滿滿地浪漫。壯年聽雨,曆過腥風苦雨,這雨便厚重孤勁了;

晚年聽雨,慣了離合悲歡,早已随遇而安,無動于衷了,便“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真實道地出了人生不同階段對事物“糊塗"的不同感悟和認知轉換。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難得糊塗“,重在“難”字,難在認知。自認“不糊塗”時實是“糊塗”,變得“糊塗”了恰是不糊塗,俺的體驗得有四個階段。

第一階是“不糊塗”。即所謂明察秋毫,锱铢必較。其結果是與人不睦,與已不快,一地雞毛;

第二階是“練糊塗“。所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心裡明,嘴上無。俺卻有點不以為然,覺得總有點“假",有點不屑。

覺得與友假,決難持久,與已假,心難長安;但也卻有人說也是一種知而不言的修練,見仁見智了;

第三階是“學糊塗”。實際這是思維方式的真正轉換甚至颠覆。

由于胸懷甚至劣根性所緻,人們往往對好的優的人和方寸視而不見,或習以為常,而對毛病則毫厘畢現甚至誇大其詞。

“學糊塗”就是要學會看人的優點和長處,正面識人的處人處事方式。其贊美也由客氣到由衷,這是真正的與人為善的修煉;

第四階便是“習慣糊塗“,成為思維定勢,植入心底。至此,你也許便由“糊塗“而修煉成“仙"了。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說來,世間的糊塗人、糊塗事以及糊塗姿态可謂林林總總,衡量标準也千差萬别。

修煉自我也好,返璞歸真也罷,真誠善良也成。歸根結底,“難得糊塗”是種心境,是道德和人格。

是見過世相的複雜與陰暗後的清醒,是經曆過世俗的紛擾和爛漫後的放下,是格局、高度和視野,是勇氣和自信。

我的感受是,“難得糊塗"久了,你一定會超越自我。

你會由衷地感到,滿心滿眼是天好地好人好,看天天藍,看地地綠,看人人美,不順眼的順眼了,你的快樂也時時處處了。

由“難得糊塗”到“糊塗仙兒”,可享受三重境界。

如那年我登崂山。當登上崂山極頂處那巨石,放眼望去,第一境,卻是一無所有,空空如也;

第二境,淡霧禅心,雲卷雲舒;第三境,無限風光,極美險峰!實則,風光無異,心境異也!

而對面山腰的丘處機仙洞,卻在雲霧中反清清可見,于霧障的“糊塗“中見大美,深銘于心了。

便在朋友給我拍照的登頂照片上發自内心地題下“登此山,方知仙即人,人即仙”的曆史存照。

半生 “糊塗” 半世 “仙”

說到底,“仙”也好,“凡“也罷,唯有存一顆幹淨純良的内心,才是“糊塗仙“心底的圖騰,才是對生命和世事的最大尊重。

曆半生之滄桑,方抵“難得糊塗“之境界——半生“糊塗"半世仙!遲了,猶未晚也!

*作者:鄭有義,人民日報進階記者,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得者。曆任吉林省軍區新聞幹事、省委宣傳部處長,人民日報駐甯夏、遼甯分社社長,人民日封包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來源:詩意的芬芳(lD:spwy5678)。編輯:一念

舒蘭畫晴微刊

唯美 | 養生 | 禅意 | 慧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