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作者:北鹿夜書

提起湘西,首先映入腦海的一定是沈從文先生《邊城》裡的那個鳳凰古城,民風淳樸,山川秀美,是“愛”和“美”的內建化身。

但相比《邊城》更具寫實色彩和自然之美的,則是他的另一本書《湘行散記》,這是一部關于湘西風土人情和沿江兩岸風景描寫的散文合集。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共分為三個部分,分别以沈從文先生著書的不同時期20世紀20、30、40年代做劃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以《市集》《街》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回憶故土人情的短篇,讓我們初步窺探到了神秘湘西的生活一角。

第二部分主要包括了《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個多情水手和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等一系列寫景、記實短篇,是沈從文先生坐船順流而下由北平回湘西老家探望病重的母親沿江所見所聞而作。

第三部分是《燭虛》主題下的若幹篇,這一時期的文章更加成熟内斂,同時整體的散文風格也由山水風景的描寫轉而“向内求索”,思考人生,思考生活,思考民族。

整體看來,占最大篇幅也最能勾起人神往遐思的,應該數第二篇“湘行散記”部分了,輕快得像遊記,細膩得像散文,風景自然秀麗得像一首詩、一幅畫。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天已亮了,雪已止了,河面寒氣逼人,眼看這些船筏各戴上白雪浮江而下,這裡那裡飏着紅紅的火焰如白煙,兩岸高山則直矗而上,如對立巨魔,顔色淡白,無雪處皆作一片墨綠。奇景目前,有不可形容的瑰麗。”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我曾經一度為湘西的奇山、秀水感到震撼,每每總為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贊歎不已。

看過崇山峻嶺、碧波蕩漾的張家界;

訪過煙波浩渺、多情夢幻的鳳凰古城;

也尋過淳樸天然、遠離塵世的桃源秘境;

這些地方展現着造物者的自然美學,帶給我“美”的直覺感受,也無一不訴說着湖湘山水的聖境詩意。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而在作者筆下,是一個更神秘、更深邃、更古老的湘西。

沈從文是一個寫景高手,他懂得如何将最平凡的事物通過平實的語調、質樸的語言,進行恰當的排列組合勾勒出一幅生動自然的風景畫,表現出天然去雕飾、無可複制的“美”。

從沿江的冬景風光到小船人家的一粥一飯;

從艄公的催橹歌聲到湘西兒女的龍舟競渡;

從江船的風吹浪打到岸邊吊腳樓的樸實生活;

處處都彰顯着這塊未被過度開發過的自然聖地的鐘靈毓秀,美得就像一幅潑墨山水畫。

這樣的冬日小景,這樣的煙火人家,無不令人動容向往。

“許多木筏離岸了,許多下行船也拔了錨,推開篷,着手蕩槳搖橹了。我卧在船艙中,就隻聽到水面人語聲,以及橹槳激水聲,與橹槳本身被扳動時咿咿呀呀聲。河岸吊腳樓上婦人在曉氣迷濛中銳聲的喊人,正如同音樂中的笙管一樣,超越衆聲而上。河面雜聲的綜合,交織了莊嚴與流動,一切真是一個聖境。”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帶着冬日特有的幹淨、寒冷和清爽,作者一邊帶我們體驗着在船上十餘日的漂渡生活,一邊用眼睛觀察、用心感受着江上水手們艱辛又充滿希望的平凡生活。

一艘小船至少需要三個水手,他們密切配合、同甘共苦,像朋友也像親人,把生死共同書寫在一望無際的沅江上。

掌梢水手沉穩老成,經驗豐富,由年老者擔任;

年輕水手身強力壯,動作靈活,撐橹、撇篙、劃槳、上灘,無所不能,是小船的主力,往往由青壯年擔任;

學徒水手稚嫩氣弱,燒火做飯,拉纖幫手,由更小的小夥計擔任;

他們生在江邊,長在船上,與“水”有着不可解的情緣。用沈從文的話說,“他們懂得水,也敬畏水。”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靠着老祖宗一代代留下的生活經驗,在這艘浮動的小船上謀生活,謀生存,其中的艱辛更是我們難以想象。

“掌舵的八分錢一天,攔頭的一角三分一天,小夥計一分二厘一天。在這個數目下,不問天氣如何,這些人莫不皆得從天明起始到天黑為止,做他應分做的事情。遇應當下水時,便即刻跳下水去。遇應當到灘石上爬行時,也毫不推辭即刻前去。在能用力氣時,這些人就毫不吝惜氣力打發了每個日子,人老了,或大六月發痧下痢,躺在空船裡或太陽下死掉了,一生也就算完事了。這條河中至少有十萬個這樣過日子的人。”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随着黃昏漸晚,日薄西天,水手們撐篙劃槳的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很長。

臂膀下結實的肌肉線條規律地劃出有力量的弧線,耳邊傳來江上浮蕩的催橹歌聲。

遠方天地一線處,大片大片被染得由紅發紫的江邊晚景美得令人窒息。

日頭逐漸落下,隻剩下船底的水聲輕輕地流過去,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這是沈從文眼中江面上的生活,詩情畫意下暗藏着生活的殘酷,但更多的是湘西兒女生命的頑強,由平凡中透出神聖和偉大。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我們都知道,沈從文年輕時堅持不懈地寫了三年的情書才把比他小八歲的校花才女也是他的學生張兆和追到手。

文人骨子裡的浪漫情懷是永久的,在沈從文婚後的這次南下探母的歸鄉之旅中,他仍然把這份濃濃的相思和愛意寄托在了每日一封的家書上,讀來令人倍感溫暖動容。

他們分離前約定好,他将每日在船上的所見所聞都寫成書簡寄給留在北平的張兆和。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三三”“二哥”是沈從文和張兆和對彼此的愛稱,他在漂泊搖蕩的小船上,隻有一人起卧的小小天地内點上一根蠟燭訴說相思。

他充滿自豪和喜悅的向張兆和介紹自己可愛的家鄉,路過的每一座山,泊過的每個小鎮,看到的每個吊腳樓,上的每一個或大或小或驚險或平緩的灘(小船經過水流速度和落差較大的地方叫“上灘”),都值得訴說。

就這樣,才有了後來的《湘行散記》,由這些沿途的書簡彙集而成,比小說更多了些自然天成和新鮮有趣。

沈從文《湘行散記》:沅江冬雪、黃昏日暮,賞一葉扁舟的詩情畫意

有一次,沈從文在信中寫到,船行江邊,沿岸人家少有販賣筆墨紙信等物,是以他為了節省紙張,當天隻準備寫兩張書信。

結果有太多的話要說,太多的風景要分享,太多的思念要傳遞,一天之内就寫了9張,直到晚上十點才作罷。

真真是一個可愛的人,字裡行間都是一個旅途中人的柔軟和多情。

“三三,昨天晚上同今晚上星子新月皆很美,在船上看天空尤可觀,我不管凍到什麼樣子,還是看了許久星子。你若今夜或每夜皆看到天上那顆大星子,我們就可以從這一粒星子的微光上,仿佛更近了一些。因為每夜這一粒星子,必有一時同你眼睛一樣,被我瞅着不旁瞬的。三三,在你那方面,這星子也将成為我的眼睛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