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靜止的時光,隐忍的筆觸,善良的人性

靜止的時光

隐忍的筆觸

善良的人性

——再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文| 李東曉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于魯迅先生的《呐喊》。

它以20世紀30年代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講述了水上船家翠翠和爺爺相依為命、與後來相遇相識的天保、傩送兩兄弟以及最後獨自守望等待的故事。由于它獨特的美學藝術,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從作者完成這篇小說算起,将近九十年過去了,那些美到令人窒息的畫面,是否在不經意間讓你潸然淚下?再讀先生巅峰之作,書中那靜止的時光、隐忍的筆觸、善良的人性越發顯得珍貴,品讀一次,銘記一生。

01

優美的畫卷,靜止的時光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将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隻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封面泛黃的小說擱在書櫃多年了,再次翻開——一座塔,一條河,渡船和孤單的舊房子。冷清中夾雜着淳樸,甯靜中又略顯悲壯。那是一座邊城,那裡有一群善良的人。

湘西從來不缺生機盎然的風景,風輕、雲淡、水清,邊城恬靜而活潑。“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裡便彙入茶峒的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寥寥數語,作者就把我們帶入了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

木制吊腳樓,随風飄動的紅燈籠,踩得泛光的青石闆,老村子上空的袅袅炊煙,鳥雀的鳴叫……青山綠水,本身便是詩意;與世隔絕,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沈從文自己也說“我準備創造一點純粹的詩”。沒有戰火紛擾,沒有車馬之喧,山路彎彎,水流潺潺。品讀《邊城》,我們仿佛在欣賞一幅幅令人拍案叫絕的中國水墨畫,沈從文心目中的美好世界被完美地展現了出來。在那個特定的年代,邊城是那麼平和。

女主人公翠翠像湘西的水一樣溫婉清澈,讓人恨不能永遠捧在手裡呵護着,避開這世上的渾濁穢物。老爺爺慈祥又寬厚,鎮上的人們浪漫又豪爽,就連最底層人民生活的無奈,在這個地方都帶着詩意的色彩,美好而令人不忍亵渎。這讓我們看到了湘西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和憂傷,也讓我們産生了對美好人性的信仰。

這裡遊離于世外,在這裡,時間仿佛是靜止的。當然,縱是一幅令人留連忘返的中國畫,作者用意卻不止在寫景。

02

隐忍的筆觸,留白的藝術

那是一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正如作者所言:“這一年,我的過去痛苦的掙紮,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于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洩和彌補。”

或許,是這裡的純淨,讓戰火在武陵山和雪峰山外拐了個彎,大都市病也未傳染給茶峒這座小城,這裡的愛情和人性,與外面世界按斤論兩去稱是截然不同的,它依然聖潔如斯。但是,在當時灰暗的社會環境下,作者下筆還隐忍内斂,大膽留白,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才更能撩撥動人們心中最幹淨的那根心弦。

《邊城》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對每件事都有着不可言說的質樸和虔誠。作品中翠翠對二佬的記憶,兄弟二人對翠翠的鐘情,以及祖父對翠翠母親的難忘,都有一種人性的美麗與詩感。就連其中的求愛方式也是如此,《邊城》中的愛沒有世俗中的纏綿悱恻,那裡的愛是“發乎情,止乎禮”的,是聖潔的,隐忍的,山歌式的。

二八年華的翠翠“在成熟的生命中,覺得好像缺了什麼……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亂想: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而這正是一個情窦初開的少女心理的生動寫照,洋溢着含蓄的柔情蜜意。

“她有時仿佛孤獨了一點,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祖父若問……她帶點害羞情緒,輕輕地說:‘在看水打架’。”山鄉少女的單純天真和害羞迷亂表露無遺,這讓她内心如小鹿亂撞,也羞于對任何人說出,哪怕最親近的爺爺也休想知道。這種懷春少女欲說還休的内心波動,真切動人。

談情說愛,作者沒有過多的鋪陳造勢,寫心理輕描淡寫,談感情戛然而止。筆端流動着對“愛”與“美”的詠歎,給讀者留下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想象空間。小說的語言并不犀利張揚,很少“橫眉冷對千夫指”,在那樣一個動蕩的時代,能保持内心祥和着實不易。

故事講完了,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迹,甚至愛情也隻剛剛萌發,引而不發,點到為止,這正是大師駕馭文字的高超藝術。個中滋味,讀者自是體會深刻。這便足矣!

03

善良的人性,飽滿的情感

在這篇小說裡,連舊社會的邊城士兵等人都是那麼善良和質樸,猶如湘西那一塵不染的山山水水。

老船夫進城趕集可以不帶一分錢,就可以把美酒肥肉帶回家。大佬二佬對翠翠的愛純潔無瑕,爺爺對孫女的愛至死方休……

《邊城》是用來诠釋愛的——人倫社會之愛。無論爺爺、翠翠、傩送,還是船總、士兵、水手、過往的商旅,盡管身份不同,但質樸、純真、善良的品性卻是相同的。而正是這種美,在當時壓抑的社會氛圍下,往往變成了凄美。這個小城太過于美好,美得似乎不該存在于當時那個世界。

或許,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就是他的内心世界。沈從文沒寫的,便是魯迅寫的那一部分世界,那裡冷漠庸俗,文明失落。而作者推崇的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是希望借一塵不染的湘西,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小說中所有的章節和句子是那般簡練質樸,就像是在小城茶峒那條河邊随意丢下的,卻處處能泛起奪目的浪花。正如作家汪曾祺所言:“《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于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

故事最精彩之處在于作者設計了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尾。沒有嚎啕大哭,沒有撕心裂肺,隻有默無聲息的哀傷——如春夜裡的雨,潤物無聲。

夜很靜,月很淨。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邊城在時代的洪流中漸行漸遠,而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将永遠留在千萬讀者心中。

來源:浏陽日報

責編:周婵

稽核:高雨 宋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