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技術分享之”特色涼粉系列”附南充涼粉、成都涼粉、梓潼片粉等

涼粉特點:品質細膩,口感柔嫩,筋力軟綿,清香宜人。滑爽美味,以作料取勝,誘人食欲。

四川涼粉大多以涼拌的方法制成小吃,其中有以煮的方法制成的。涼粉除了可制成小吃外,還可以用作烹制菜肴時的配料。

技術分享之”特色涼粉系列”附南充涼粉、成都涼粉、梓潼片粉等

梓潼片粉特點:色澤翠綠,晶瑩滑潤,口味多樣。

梓潼片粉号稱梓潼鄉土風味小吃三絕之一。如何來的已無從考證,有人說,梓潼片粉,像梓潼的民風一樣,淳而樸實,剛柔相濟,這些話似乎有一定道理。片粉,食之有麻、辣、沖之味。秉性尚熱,嚼之,柔韌涼爽,給人以寒。一道小食,寒熱均俱,陰陽相宜,無怪人稱其絕。

梓潼片粉以優質綠豆、豌豆澱粉燙制而成,形如綠色緞帶,晶瑩滑潤,色澤鮮豔,富有彈性,層次分明。食時一片一片撕開,依各人口味輔以作料調之,或川味、或粵味、或北方味,随君而可,尤以川味甚佳,辣乎乎,麻酥酥,酸溜溜,涼悠悠,清嫩爽口,味道獨特。多次被評為市地方名特小食。

傷心涼粉介紹:傷心涼粉是以豌豆制成的,客家人采用原始手工藝,将豌豆磨成漿,制成了通透發亮、柔嫩無渣的涼粉,之後,将特别調制的作料淋在上面。

花兩元買上一碗,紅豔豔的作料淋在晶晶發亮的豌豆涼粉上面,單看不吃己是一大誘惑。然而,才吃一口,頭頂便“嗤嗤嗤”地冒出了一團又一團煙氣,張口想說話,舌頭卻被麻得轉動不靈,淚盈眼眶,别人還以為遇到了什麼傷心事。啊,是海椒(客家人稱為芥椒)在作怪,作料裡,下了許多海椒!---辣得傷心,此名字來曆之一。

傷心涼粉主料為豌豆,經手工加工精制而成。它營養豐富,味道純正,質地柔軟而脆,不添加任何化學物質。其是以被稱為“傷心涼粉”,原因有三:一是做工精細,可謂備嘗艱辛;二是調料配方偏重“麻、辣、辛、香”,往往令食者流涕而食欲不止;三是由于手工加工,産量不大,外地專程前來周禮購買者,往往空手而歸,未免傷感不已。

百年以來,傷心涼粉以其獨特的風味,不但成為了周禮及其附近人民喜愛的席上佳肴,而且成為當地人們走親串友必備的美味小吃,每逢佳節,必有帶往國内外各地的事例。

技術分享之”特色涼粉系列”附南充涼粉、成都涼粉、梓潼片粉等

南充涼粉

原料:白豌豆500克,色拉油10克。

調料:蒜泥20克,精鹽3克,醬油35克,白糖2克,味精2克,花椒面2克,紅油30克。

制作方法:

(1)白豌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冬季泡24小時,春秋季泡20小時,夏季泡16小時),到時間後另換清水,用石磨或磨漿機磨成籽操。然後用紗布和籮篩過濾,除淨料渣。将過濾後的粉漿用木棒攪勻,待其沉澱後,灌去上層清水不用,将中層水粉及底層坨粉分别盛入容器内。

(2)鐵鍋置大火上,摻入清水約700克燒開,下入水粉攪勻。将坨粉用溫水500克稀釋成漿,待鍋中水粉燒沸時,下入坨粉漿,并用攪棒不停地攪動。當用攪棒挑起粉漿能看到起絲時,即改用小火,并繼續攪動。待攪棒挑漿能呈片狀流下且鍋中不斷起小泡時,即熟。

(3)面盆用開水洗淨,在盆内先抹少許色拉油,接着将煮熟的粉漿舀入面盆内,待冷卻後再翻扣于案闆上,即成白涼粉。用白涼粉可制成“川北涼粉”、“旋子涼粉”等小吃。

(4)将制好的白涼粉切成薄片,裝入碗中,加入作料即成川北涼粉。

成都涼粉

技術分享之”特色涼粉系列”附南充涼粉、成都涼粉、梓潼片粉等

原料:大米1000克。

調料:醋3克,白醬油50克,花椒粉5克,紅醬油50克,芽菜粒8克,味精5克,豆豉50克,五香粉少許,蒜泥25克,郫縣豆瓣20克,蔥花25克,芹菜末25克,水豆粉20克。

(1)将大米淘洗淨,用清水浸泡6---8小時,另換清水2500克,用石磨或磨漿機磨成米漿。

(2)鐵鍋置大火上,倒入米漿,邊燒邊用攪棒不停地攪動,煮至米漿半熟時,加入濃度為2%的石灰水35克,加食用檸檬黃色素調色,繼續攪動,當用攪棒挑起米漿呈片狀流下時,改用小火保溫,繼續攪動約25分鐘,即熟。

(3)面盆用開水洗淨,在盆内抹少許色拉油,将煮熟的米漿舀入面盆内,待冷卻後再翻扣于案闆上,即成米涼粉。

(4)炒鍋置火上,将油燒至五成熱時,将剁細的豆豉炒至酥香,再加剁細的豆瓣炒香上色後,放入醬油、味精、胡椒粉,五香粉略炒,再用水豆粉勾芡成鹵。

(5)将涼粉切成2厘米見方,放入漏瓢,在沸水裡燙熱,分别盛入碗内。上面澆上豆豉鹵、紅油辣椒、醋、蒜泥汁,撒上芹菜末、芽菜粒、花椒粉即成。

梓潼片粉

原料:綠豆2500克,韭菜葉500克,白礬15克。

調料:色拉油20克,豆豉鹵、蒜泥、芥末、醬油、醋、花椒面、紅油、香油等味料适量。

注:豆豉鹵的制法是,将豆豉舂成茸,用色拉油調散成糊狀,入鍋用熱油出香味,再加适量開水,調入味精,最後用水澱粉勾二流芡,即成。豆豉鹵多用于川式涼菜的拌制。

(1)綠豆洗淨,用清水浸泡約8小時,再洗一次并換清水,用石磨或磨漿機磨成粉漿。然後用籮篩各粉漿過濾以除淨料渣,随後将粉漿裝入缸内,沉澱約2小時,滗去上面的黃水不用,留下面的白粉,再加入清水1250克攪勻。

(2)韭菜葉洗淨,春成極細的茸,再加清水250克調勻,去渣取汁;白礬用清水溶化。然後将韭菜葉和白礬水一起加入粉漿内,攪拌均勻。

(3)鐵鍋置火上,摻入清水燒開并保持微沸。取圓形鋁制平底燙鍋一隻,先在鍋底抹少許色拉油,再舀入粉漿在鍋内蕩平約3毫米厚,随即将燙鍋微微傾斜,讓鐵鍋中的沸水流入燙鍋内并從粉面流過,片刻,即将粉漿燙熟,之後連粉帶燙鍋一起放入清水中漂涼,即成片粉,依法逐一制完。

(4)将制好的片粉切成15厘米寬的條,抖散裝入碗中,加入各種作料,即成梓潼片粉。

傷心涼粉

原料:豌豆1000克。

調料:冰糖20克,白醬油120克,菜籽油10克,鹽15克,味精4克,辣椒油100克,小蔥2克,香油2克,姜汁50克,花椒5克,小米辣椒20克,碎花生10克,大蒜(白皮)45克。

(1)将豌豆(白豌豆)洗淨,用清水泡發後,換清水,磨成細漿,用雙層紗布過濾,去其渣,取其粉漿。

(2)鍋置旺火上,燒熱後放入少許菜籽油,随即加入水,待沸後下入粉漿不斷攪拌,待粉漿逐漸濃稠後,用力攪拌至用攪棒挑漿時能呈片狀流下,即已成熟。

(3)将成熟的粉糊舀入缸中,冷卻後即成涼粉,把涼粉置冰箱中冷凍。

(4)大蒜去皮,搗茸,加入煎熟的菜籽油和适量冷開水,調成蒜泥。

(5)花椒投入燒熱的油鍋内,炸出香味,連油帶花椒倒入碗内,備用。

(6)冰糖粉碎後,加醬油溶化。

(7)吃時将冷凍的涼粉切成薄片,或用涼粉刮子,刮成旋子涼粉,分盛20碗内。

(8)在碗内分别淋入醬油、辣椒油、精鹽、味精、花生油、香油、姜汁、蒜泥,再撒上小蔥、小米辣椒、碎花生即可。

特注:

在四川各類小吃中,各個店家在原料、調料及制作手法基本上均遵循正常,差異不大,但自制的辣椒紅油和複制醬油卻是各有千秋、風味獨特,這也是能夠展現獨家秘制、招牌名吃魅力的主要因素。下面列舉若幹特色辣椒紅油和複制醬油的配方制法,可以友善大家逐一參考制作,舉一反三,在制作過程中根據當地口味和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用。

(一)美果酸辣粉中“奇香紅油”的熬制:

特點:油色紅亮 香味濃郁 辣而不燥 醬香味濃。

原料:郫縣豆瓣醬500克, 泡辣椒250克, 幹辣椒粉200克, 青紅椒250克, 胡蘿蔔250克, 鮮野山椒100克, 蒜仁50克,香菜150克, 生姜200克, 洋蔥300克, 大蔥00克, 芹菜250克, 甘草25克, 紫草10克, 白蔻20克, 香葉15克, 八角5克, 草果5克, 小茴15克, 桂皮10 克, 三奈15克, 香草5克, 大豆色拉油5000克(有時令蔬菜如季節沒有可不用)。

制法:

1、郫縣豆瓣醬剁細,泡辣椒剁細,裝近盆加入辣椒粉調成香辣醬:青紅椒 野山椒去蒂除籽切成塊,胡蘿蔔洗淨切成片,洋蔥切塊,生姜刮皮拍破,大蔥切段,白蔻 香葉 八角 草果拍破, 小茴 桂皮 三奈 香草等用清水浸泡後撈出瀝幹水分備用。

2、淨鍋上火,放入大豆色拉油燒到5-6成熱,以次放入胡蘿蔔 青紅椒 野山椒 蒜仁 香菜 生姜 洋蔥 大蔥等,浸炸到原料呈金黃色且香味溢出時,将料渣撈出(中火20-30分鐘)。

3、油鍋離火,等油溫和、降到五成熱時把香辣醬倒入鍋中,再放入泡好的各種香料,接着将鍋置小火上,用勺子不停攪動,待熬煉到鍋中油色紅潤時撈出料渣,起鍋将紅油倒入容器中冷卻即成(小火熬20-30分鐘左右)。

注意:郫縣豆瓣醬和泡椒不能剁的太細或過粗,成末狀為宜。

(二)重慶酸辣粉中“辣料粉”和“香紅油”的熬制:

原料:精煉牛油1.5千克,色拉油2.5千克,熟豬油1.5千克,郫縣豆瓣醬500克,糍粑辣椒800克,花椒50克,八角70克,桂皮、山奈、小茴、草果、砂仁各6克,冰糖80克,大蔥、洋蔥各500克,生姜、大蒜、香菜各50克。

制作:将色拉油倒入鍋中燒熱,待油溫升至四五成熱時,下入蔥花、洋蔥丁、香菜段,炒2小時,炒至焦幹撈出。随後下入牛油,待化開後加香料炒香,入郫縣豆瓣醬、冰糖炒1時以上,再加熟豬油,下入糍粑辣椒炒半小時即可。待油溫冷卻,撈出料渣,入粉碎機打碎即成辣料粉。

專用香紅油: 辣料粉撈出料渣後,所餘油料即為專用香紅油。

(三)通用特制紅油的熬制:

特點:辣椒油,又稱熟油辣椒、紅油、紅油辣椒等,是川菜必備的複合調味品。辣椒油具有色澤紅亮,味道香辣的特點,廣泛用于涼菜、熱菜、小吃、面食、味碟的調味。常見的紅油有:幹辣椒油、泡椒油、豆瓣油、辣椒面油、鮮辣椒油。

原料:辣椒面1幹克,菜子油4千克,生姜50克,八角2個。

制作:先将辣椒面、八角盛入專用的鋁鍋(也可用陶瓷、搪瓷器皿)内。菜子油入鍋,加入生姜(拍破),旺火煉至約達220度(直冒青煙)時,端離火口,揀去姜塊,讓油煙迅速散盡,待油溫降至120-1 300C(生辣椒面可用140-150度的油溫)時,倒入盛辣椒面專用的鋁鍋内攪勻,晾涼(不要放五在木質器具上,最好将鍋放置在地面上,讓其迅速降溫,以防辣椒面焦糊)即成。

注意事項:

1、應根據需要選擇不同品種的辣椒面:若要制得香辣味兼有的辣椒油,最好選用二金條(四川成都附近出産)的辣椒面;若要制得純辣味的,可選用朝天椒的辣椒面;也可将上述辣椒面按一定比例配合後使用。

2、要選用色紅、新鮮、無黴變、粗細恰當的辣椒面,同時要鑒别辣椒面的生、熟,以便掌握燙制時的油溫。否則,将嚴重影響辣椒油的品質。

3、辣椒油最宜一次性燙制,供多日使用。并且以存放1--2日為佳。急用急制的不但辣味猛烈,香味較差,而且不粘原料,使用效果差。

4、掌握好用料比例。最大比例可高至1:6,即1千克辣椒面用6千克菜子油,最小比例為1:3。

(四)通用秘制辣油的熬制:

原料:幹辣椒面750克,香料粉100克,白芝麻50克,菜油5000克,香醋100克。

注:香料粉配比(批量):八角1000克、丁香200克、桂皮250克、花椒750克、草果250克、香葉50克、良姜200克、砂仁100克、肉蔻100克。

制法:鍋内倒入菜油燒熱煉熟,關火靜置涼透,然後再次開火,中火燒制至油溫200度改小火,下入辣椒粉、香料粉、白芝麻後不斷攪動至出香出色,然後倒入香醋後關火,靜置1天後即可使用。

(五)成都家常紅油的熬制:

調料:二金條辣椒面3500克,朝天椒辣椒面1500克,菜油25千克,姜片750克,大蔥1千克,草果50克,桂皮30克,八角40克,香油250克。

(1)将二金條辣椒面、朝天椒辣椒面混合在一起,裝入不鏽鋼桶内。

(2)菜油下鍋煉熟,下姜片、大蔥、草果、桂皮、八角炸香撈出,晾涼沖入盛辣椒面的桶裡攪勻即成。

關鍵:

1.辣椒應選二金條和朝天椒混合使用。

2.香料、蔥、姜隻起輔助增香的作用,不可過量。

3.往辣椒面裡沖油時應邊沖邊攪,否則下面的辣椒面的香味、辣味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4.油溫要控制好,油溫過高辣椒面易炸糊,油溫低了炸不出香味和辣味。

(六)重慶家常紅油的熬制:

調料:幹辣椒面1500克,白芝麻100克,八角4枚,草果2個,菜油4500克,香油500克。

(1)辣椒面裝入盆中備用。

(2)鍋上火加菜油煉熟,下香油、八角、草果炸香撈出,待油溫降至五成熱時下白芝麻,然後淋入盆中的辣椒面中即成。

1.重慶紅油有兩種,這是菜油煉熟的,另一種是隻把菜油煉制六成熟。

2.也可以視情況不放香油。

3.掌握好油溫,油溫太高易炸糊,油溫過低煉不出香味。

4.辣椒面應選子彈頭辣椒制作。

(七)重慶周邊地區家常紅油的熬制:

調料:辣椒面1500克,淨蔥1千克,香菜根250克,紫草100克,桂皮50克,八角40克,草果(拍破)30克,姜片750克,蒜瓣(拍破)750克,大紅袍花椒1千克,菜油10千克。

(1)鍋上火,下菜油,燒開後下人蔥根、姜片、蒜瓣、桂皮、八角、草果、紫草、香菜炸香出色,撈出所有料渣。

(2)辣椒面放不鏽鋼桶内備用。

(3)把大紅袍花椒放入鍋中,入菜油炸出香味和麻味,撈出花椒,将油淋入裝辣椒面的桶裡,攪勻靜置一晚即成。

1、炸香料的時候應把油燒開後關火再炸,以防油濺出燙傷。

2、炸大紅袍花椒時油溫不宜太高,最好用小火多撐一會,把麻味都提出來,溫度高了易炸糊,油發苦。

3、往辣椒面上沖油時要邊淋邊攪,油淋完了加少許清水激一下,這樣激過的辣椒油不管是色還是味都比較好。

(八)四川家常辣椒油參考論述:

川菜裡有很多涼菜都是麻辣味或者紅油味,是以,有沒有一缸辣味道地、辣香濃郁的熟油辣子,便成了能否做出一品上好涼菜的關鍵。在四川民間,有家就有熟油辣子,但家裡的熟油辣子真正能達到色澤紅亮、辣而不燥、香味醇厚、回味綿長的,其實并不太多。煉制紅油,首先要講究辣椒的品質,幹辣椒要肉厚籽少,顔色油潤紅亮;其次,要講究辣椒品種的搭配,貴州的朝天椒,川西壩子特産的二金條,渝黔一帶的小米椒,三種辣椒按照4∶4∶2的比例配好,以微火烘幹,搗成辣椒面子,這樣的辣椒面,有朝天椒的紅潤、二金條的香醇、小米椒的烈勁,入眼亮,入鼻香,入口之後辣味才會層層疊疊。至于最後的煉制,更是要有一分細膩和巧思,大緻的方法是:按菜油五成,辣椒面一成的份量備料,菜油入鍋煉熟,放入蔥頭、姜塊、花椒适量,炸至焦黃後,撈出不用,等到油溫降至五成熱時,再倒入搗細的三種辣椒面,此外,還需要放少許紫草和草果入鍋煉制,其間要用鏟子不停地攪動,以讓溫油慢慢浸燙出辣椒和香料裡面的味與色來。待到色澤紅透、椒香撲鼻時,将煉制紅油的鍋移至一旁,讓其慢慢冷卻。如嫌這樣煉出的紅油香味還不夠濃烈,那你還可根據需要,在煉制過程中加入八角、豆蔻之類。總之如何取舍,得看煉制的紅油作何用,如果做涼菜的作料,那麼太重的香料氣息反倒會掩去菜肴的本味。

(一)複制醬油的熬制:

特點:複制醬油又稱複制紅醬油,呈棕紅色,汁稠,鹹甜鮮美,醇香味濃。常用于涼拌菜肴、小吃、面食的調味。其制法為:

原料:A料(味精25克,八角、小茴香各15克,桂皮10克,甘草25克,山奈3克,花椒5克,生姜50克),醬油10千克,紅糖1500克。

1、将A料用紗布袋裝好成,香料包,紅糖切碎。

2、鍋洗淨置中火上,放入醬油、紅糖、香料包,燒沸,改用微火保持微沸,熬至醬油約剩7.5千克時,撈去香料包,将制好的醬油盛入搪瓷缸内,放入味精攪勻即可。若醬油的色澤過淺,可将冰糖250克炒成棕紅,做糖色加入。

(二)複制醬油的熬制:

先将醬油倒入鍋中,加熱至60—70度時放紅糖。醬油和紅糖按照1: 1的比例。紅糖熬化了以後,放入香料包(八角、小茴香、香葉少許,用紗布包裹。500克醬油隻需要5克香料)小火繼續熬,大約20分鐘後起鍋。

如果您在餐飲領域有好的技術,或者您想學習和了解更多的特色餐飲技術,或者您在創業途中正在尋找特色餐飲技術。。。。

那麼請加菜師傅個人QQ/微信号: 40458389 (長按複制)

+特色美食技術交流QQ群:535954314

或關注我的微信公衆平台:jzmt100(長按複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