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左航》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格局的?

作者:Beiqing.com

原作者|王京宇

摘自|徐月东

《左航》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格局的?

《中国叙事》,蒲安迪编纂,吴文权译,易思文化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21年4月版

如果"叙事"可以在最广义上被定义为一种由故事和讲故事的人组成的文学风格,那么早期的中国文学自然就有许多叙事形式。除了早期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著作等常见作品外,汉以前的许多哲学著作,如孟子,也可以被解读为"故事",讲述哲学家的所作所为、所言所为。为了全面而详细地探索符合这一定义的中国早期叙事作品,本文的规模远远不够,必须专著。我在这里要做的是单独选择"左边的通道"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众所周知,《左路》是中国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著作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对后世的叙事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不仅能使我们对早期中国叙事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使整个叙事传统清晰可见。

即使我只关注"左路",我所能做的就是根据我对这部深奥作品的理解,试探性地提供一些印象派的观察。如你所知,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它是怎么写的?它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还是从现有的文献中汇编而成的,谁是编辑?文本的特征是什么?作者是打算创作一部独立作品,还是想演绎《春秋》?如果我们想全面研究《左路》的文本,探索这些重要问题,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我抓不住这一点,所以这篇论文旨在测试一个中国早期叙事文学的简单分析模型。希望以下讨论能够促进对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更系统的研究,引导这种研究走向中国叙事学通论的最终形成,从而对中国叙事传统与其他文学叙事传统进行更有益的比较。

我所说的这种分析模型实际上已经被西方批评家广泛使用。简而言之,它所做的是将叙事分解为最基本的元素或元素,然后详细了解它们在所探索的特定工作或工作类别中的工作方式和相互作用。至于叙事元素的具体类型,就没那么重要了。事实上,批评家经常列出一个各不相同的基本要素清单。例如,在仍然相关的作品"小说的面孔"中,E.M Foster用六个标题讨论了小说的本质: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

在讨论叙事小说的本质和模式时,《文学理论的作者》的威利克和沃伦将其分解为以下元素:情节,人物塑造,背景(即"语气","氛围"),世界观,视角(即故事的讲述方式)等等。拥有这样一套术语非常重要。就目前而言,我认为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和罗伯特·凯洛格(Robert Kellogg)在《叙事的本质》(The Nature of Narrative)一书中建立的四个类别是任何一种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无论它们何时何地。它们是:情节,人物,视角,意义。接下来,我将简要分析这些叙事元素,并研究每个元素在《左路》等作品中的工作原理。

《左航》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格局的?

《左路》一书

《左路》的三个小情节类型对后世的叙事形式影响很大

情节是一系列事件的安排,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有形的,都有逻辑关系。这个定义立即突出了两个特征。首先,作为一系列事件,情节必然包含一系列的变化。变化发生在时间上,因此时间的流动成为情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习惯于线性流动的时间,但它也可以是圆形的,甚至是垂直的。事实上,已故的尼古拉斯·别尔雅耶夫(Nicholas Berjaev)在他的脑海中描述了时间史的三个基本类别:宇宙(圆形),历史(线性)和存在(即心理,本质上是垂直的)。因此,如果以事件中的故事在时间上为基本参考,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节类型:循环("三国志""红楼之梦"等关于个体祖国兴衰的故事)、存在(如《西行》等以梦境为主的故事;梦境要么时间倒序,要么在片刻内发生一系列事件)和线型(大多数其他故事)。

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特征:一系列事件本身并不构成情节。为了成为一个情节,每个事件都必须正确安排,以便读者能够发现发生了什么。換句話說,讀者渴望看到之後發生了什麼:一個角色將如何受苦,一個情況將如何變化,危機是否會被解除,它將如何被解除,等等。不同的叙事作品自然具有不同程度的逻辑连贯性。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大多数中国公共小说中,事件之间的过渡被控制以形成某种因果关系。在其他情况下,例如在编年史和色谱等作品中,这些作品未经修饰,只是事实,事件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脆弱,读者继续阅读的唯一原因可能是这些事件恰好与他感兴趣的人或历史时期有关。然而,重要的是,即使情节是松散的,其结构也保留了一定程度的逻辑连贯性,否则它就不会是情节。

因此,情节也是一种模式,是设计安排的时间。在更技术性的层面上,情节是指特定故事中事件或片段的特定安排。有了这个定义,我们可以讨论情节是紧凑的还是松散的。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情节指的是故事主要行动的总体轮廓。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探索宏观问题,比如情节类型。我们已经提到了公共案例小说,编年史和色谱。此外,中国叙事中还有几种常见的情节类型:传记,自传,旅行,冒险,才华,戏剧性故事(即专注于危机解决的故事)。

《左路》情节在时间上的移动自然是线性的,因为它是春秋时期重大政治、社会和军事事件的编年史(前722-front 463)。然而,每个事件的情节,特别是记录的细节,经常被闪回,间歇,甚至预见所打断。虽然不是习惯,但闪回部分通常以"第一"一词标记。对某些事件的叙述,例如三年前郑木功(前606年)的去世,在整个重述技术中都使用。叙事前瞻性是罕见的,但并非没有例子。例如,在著名的晋初战役(前633-前632)开始时,读者已经了解了战争的结束。

《左路》的剧情类型自然是编年史:事件A发生,事件B发生。然而,在整体编年史下,其他三种主要或次要情节类型,即传记,旅行和戏剧故事,仍然可以区分。它们对后代的叙事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传记情节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人物身上。通常,该剧集由一系列独立事件组成,这些事件显示了主要角色的行为和反应。之所以说"独立",是因为这些事件不一定遵循逻辑关系,甚至不一定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作者使用这种情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揭示主人公的主导性格特征,而相关事件只是在描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只要逻辑顺序清晰,事件的具体顺序就不是大问题。事件 A 可以在事件 B 之前或之后,并且没有区别。这种事件的最好例子是郑国博士的儿子在鲁兆功19年(554年之前)和20年(前522年)之间发生的事情。

《左航》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格局的?

郭正的儿子

《左路》中只有一个旅程的案例,但非常有名的是,女婿二十三至二十四年间(第一个637-front 636),也就是后来的金文功的流亡。情节与传记相似,只涉及一个英雄。当然,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这里的英雄必须远离海浪。因此,这不仅对英雄本人,而且对他在流亡中所看到的也很有趣。因此,行动和冒险的因素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外,事件似乎不再被放置在随机的地方,即使松散,而是通过流亡过程联系在一起。

在《左路》的三个情节子类型中,戏剧性的故事最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情节概念。重点显然是行动,通常涉及力量平衡双方之间危机的形成和解决。因此,在这样的情节中,事件往往是来回的,逻辑比其他两个子类型更严格,故事变得更加紧凑,事件一个接一个,直到冲突得到解决。最好的例子就是《左路》中对战争的详细描写,受到世人的称赞,绝不是假名。

《左路》的人物性格鲜明个性

表演需要演员,故事也不是没有角色。人物现实是叙事文学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事实上,一些评论家认为,所有叙事元素的重要性都是角色中的第一位。福斯特用了两章来讨论他所谓的"人",而其余的则在一章中。同样,在他的专著《人物与小说》(People and Fiction)中,W.J.哈维(W.J. Harvey)认为,对现代小说的批评"削弱了人物",这种情况令人担忧,他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搞砸。在角色类别中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这里只选择了两个调查点:一个是人物类型,另一个是人物刻画。

字符以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例如,根据其社会地位和道德标准,"左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智慧的国王,邪恶的胆小的人,精明的忠诚者,傲慢而强大的通奸者,正义穷人的愚蠢信徒,有远见的无私女人,蛇蝎心中的红脸祸害,为捍卫无能者而牺牲的谦卑仆人。

以这种方式描述角色并不是要将他们降级为刻板印象。众所周知,《左路》以刻画出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而闻名。比如金文公和秦木功属于明军名单,但两者却大相径庭。一方面,秦牧功比较自以为是,经常无视下属的建议。但幸运的是,他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死羊来弥补。即便如此,建立这些广泛定义的类型是有用的,只要我们记住它们只是类型,仅此而已。这样的分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也使我们更容易将其与后来的作品进行比较,特别是当我们有兴趣考察某些基本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时。比如在《左路》中,好的统治者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另一个是关心普通人的痛苦。

当谈到角色刻画时,也许是时候将它们分为两类了,即福斯特所说的"扁平"和"圆形"角色,或者Willock和Warren喜欢使用的"静态"和"动态"角色。小到《左路》,大到整个中国叙事文学,都有大量的静态人物,这是相当重要的。在整个故事中,静态角色从头到尾保持不变。随着他进一步阅读,他的主要特征变得更加清晰,但在情感,道德或智力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使旅行的情况重复。虽然英雄一路上经历了很多人事,但据说会有变化。虽然二子耳为了避免灾难,19年前后都转移到了八个国家,但之前和之后的耳男避免了他基本上没有区别。

因此,在《左路》中,似乎一旦角色固定到某种类型,它通常会稳定下来,几乎没有突破的机会。楚凌王的故事提供了一个相当生动的例子:一个暴君试图洗脸,但最终失败了。这位国王的众多缺点之一就是,为了掌握诸侯的其他国家,他对人民的苦难充耳不闻,以便制定宏伟的扩张计划。但有一次,在翟香子的艰苦劝说下,他决心改正散布、的习惯。几天来,他难以入睡,急于找到自律的方法。但事实证明,他根本做不到,最终又恢复了生机。

我能找到的唯一反例是吴王甫,他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是一个多好和多坏的例子。他的父亲与越南作斗争并被杀,然后他站在法庭上,总是提醒他不要忘记父亲的恩怨。三年后,他征服了越南,并得到了大量的报复。然而,从那时起,他从邪恶中抛弃了善,过着舒适而凄凉的生活,拒绝听从效忠者的话,导致国家最终被越南人摧毁,他被迫帮助,自杀。

《左航》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格局的?

吴王甫的短剧《东周里国春秋》

人物刻画是指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或描述。《左路》经常通过对话、行为等人物来描写人物,他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遵循这些技巧。《左路》的作者很少直接谈论角色的类型。此外,虽然描绘了人物的服装,但与后来的作品不同,他们从未被直接描述过。

而且,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在西方很常见,在后来的中国叙事作品中也经常使用,但在《左路》中,几乎没有这种方式的痕迹,其原因将在下一节中讨论。我看到的唯一例外是内心的独白。暴君金灵恭对效忠者赵盾的反复劝告要忍耐,然后派人到清晨去暗杀。不过,对赵甫来说,看到赵盾规则并恭敬地做好了准备的脚踏实地的同伴,心里颇为感动,于是当将军悄悄退出时,叹了口气:"别忘了尊重,老百姓也一样。盗贼之主,不忠;一个,最好也死。"什么都不说,死在你的头碰到桉树上。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这些话是朗说的,所以别人听到了。

《左路》在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视角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故事被讲述了。作者选择叙述者通过他的眼睛和意识来讲述故事。但是,叙述者的选择会对作者希望传达给观众或读者的意义或文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导致了叙事艺术中的透视问题。这种叙事元素在现代小说批评中引起了很多关注,特别是在英美小说中。一些评论家甚至断言,叙事的全部意义在于对视角的操纵。"我认为,小说艺术中整个复杂而精细的方法论问题,都与视角问题有关,即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拉伯克说。"同样,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的斯科尔斯(Scholes)和罗伯特·凯洛格(Robert Kellogg)认为,透视不仅是叙事艺术的本质,也是其独特性,"诗歌和戏剧文学没有这个元素。

从广义上讲,在叙事文学中,我们可以区分两种观点。为方便起见,它可以简单地称为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的"我"可以分为见证人"我"(纯粹观察或报告他们所看到、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和参与剧情的"我"。同样,第三人称叙述者只能传达他所知道的,而且是一种真正的上帝般的存在,很好地掌握了故事中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和亲密情感。

韦恩·布斯(Wayne Booth)正确地指出,"也许人性之间的区别过于强调。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一个故事并不能告诉我们任何重要的事情,除非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叙述者的特征与特定效果的关系。"这对于在一定水平上进行讨论是合理的。然而,纵观整个中国叙事传统,透视的概念让我们能够区分两个不同的叙述者,这不仅有助于解释中国传统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极度匮乏的现象,也有助于解释第三人称从纯粹的记录者逐渐转变为全知的叙述者。

作为中国文学最早的叙事文本之一,《左路》为只是记录者的叙述者提供了最好的榜样。在整本书中,他无处不在,冒充第三人称证人,向读者报告他所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而他自己则在报道的事件之外。即使你主动做出自己的判断,对人或事的评论很多,外人的态度也没有改变。(根据一些学者的说法,如果以"绅士笔记"开头的段落被视为对未来生活写作的补充,那么"左段落"的叙述者的这种干预是相对罕见的。)

至于只有完全知情的叙述者才能获得的信息,他很少处理。正如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左路》并没有直接描绘人物的心理,这就是原因。当我们能听到我们能看到和做的事情,但我们缺乏充分了解的能力时,我们怎么能瞥见别人的真实想法呢?这种总体客观和冷静的方式进一步反映在本书直截了当、客观和无声的写作风格上。例如,周王让扎康献上肉的公祭,后者欣赏了连续四个不同的动作,即下到舞台上,向使者致敬,再次在舞台上,接受肉体的祭祀,原文只用了接下来的崇拜,邓,由四个汉字来表达。作者在叙述中除非必要,否则能够去是令人信服的。贯穿全书,形容词极为罕见,副词寥寥无几,从而形成了一种冷酷、不被社会化的原始生命力于一体的整体效果,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

对于《左路》这样的历史作品来说,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的视角有明显的优势。这样,作者就可以对事件进行生动而戏剧性的描述,其可信度不会受到读者的质疑。叙述者讲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故事,因此对他的故事版本具有绝对的权威。但是,使用这种视角也会给作者带来一些不便。因为叙述者不能直入人物的内心,只能传达他的行为和话语,读者有时会怀疑某些人物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这样,文本的艺术意图就变得模棱两可,最终读者无法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郑庄公和他的母亲和弟弟的著名故事就是有力的证明。

我读过的评注,大多对郑庄公处于此案的批评,给他贴上阴险、毒毒、虚伪的标签。但他真的是那样的人吗?你将如何对待一个不守规矩的兄弟和一个偏袒的母亲,并变成另一个人?郑庄公顺从母亲的意愿,给了哥哥各种特权。最后,共产党舅舅部分公开反抗,准备和母亲一起入侵郑国都。直到这时,郑庄政府才发动反击,将郑国驱逐出他叔叔的部门。他很生气,把母亲流放到另一个城市,发誓再也见不到对方,但后来后悔了自己的冲动,然后经历了曲折,会母亲欢迎回家。

《左航》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格局的?

《东周里国春秋》郑庄公益剧

作为兄子,郑庄恭的行为或许不够模范,但另一方面,从故事本身来看,他的狠话很难理解。在我看来,他对母亲的态度,并不是特别虚伪,应该说,而是揭示了他真实而复杂的人性。在我看过的《左路》人物中,郑庄公属于最真实的一类。

在《左路》中围绕郑庄公的其他章节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很可能是作者的本意,他不是一个邪恶的人物。在那些章节中,他体面,辨别是非,并坚定地努力成为一个开明的君主。例如,陆英宫十年(713年以前),卢、齐、郑联合进攻周天子的宋国。郑庄公开攻击宋国成池二,但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交给了陆国,因为陆国的地位比自己高。如此慷慨的行为显然令笔者震惊,他用"绅士的意思"的方式发出了以下的赞美:"郑庄公可以说是对的。对国王的命令不要讨好法庭,不贪图其土地来劳苦国王,身体也是。"就算是把这句话加到以后的生活中,一个'阴险、毒毒、虚伪'的暴君,也做不了郑庄公这样的正气之举。

笔者无意在此证明其他评论家对郑庄公性格的解释是错误的。如果作者能够主动揭示郑庄功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能避免理解的迷茫和谬误。

《左路》给出了自己对春秋时期的版本和理解

对于作者来说,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刻画、透视的使用只有一个目的:有效地向读者传达他的意义,或者他想表达的任何东西。因此,对于读者来说,讨论情节、人物和视角只有一个目的:试图挖掘作者试图传达的内容。因此,对于作者来说,意义一般是艺术创作的问题,而对于读者来说,首先是解释的问题。在这里,我将"意义"简单地定义为在文本中实际实现的作品的整体意图。

当然,在作品中更容易获得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在叙事作品中,即使是最简单的故事,也至少涉及四组关系:作者和叙述者,叙述者和角色,角色和角色,作者和读者。(相比之下,诗歌中只有两组关系,即作者与说话者、作者与读者;剧中有三组,即作者与演员、演员与演员、作者与观众。为了弄清楚作者在他的作品中想要表达什么,他必须仔细地在这些有时复杂的关系中徘徊,这可能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经历。

《左路》等作品的作者身份和创作性质尚不明确,如果能够完成,任务就更加艰巨。有关于如何确定文学作品中作者意图的专著。然而,在解释方面,也许最重要的是要记住,要尽可能地开放和灵活。任何看似奇怪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只要它有助于理解文本,任何一点信息,无论是否直接来自文本,都可以是相关的,因此值得参考。

那么,总的来说,《左派》的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旨在生动地描绘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然而,不久之后,我们意识到我们读到的部分显示出一种模式。随着阅读的进行,这种模式的持久性迫使人们质疑第一反应的正确性。让我们开始思考:作者真的只是想呈现具体的细节,还是试图提出一些关于生活的一般道德原则?简单地说,模式是愚蠢的,傲慢的,邪恶的通常是自己造成的;

上述赵盾和金灵功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善与恶的冲突。一边是邪恶的暴君,他站在高台上,以弹弓为乐- 厨师的手掌没有炖,毫不犹豫地下令处决他。另一边是善良、忠诚、尽职尽责的牧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让邪恶的主回到正确的轨道上。金灵恭两次派人去刺杀赵盾,但依靠别人的帮助,后者两次都得以逃脱,既是因为救出了从他身上受益的人,还是佩服了他的正直。最后,金灵恭被刺客杀死,而赵盾继续在他的祖国担任官员,尽管他因没有阻止君君的行动而受到批评。

巴顿·沃森(Barton Watson)曾经总结道:"(左派)是一本道德因果关系手册,一种不是基于数字或预兆的预言体系,而是基于人类历史中真实且可识别的道德模式,这些模式更复杂,但非常可信。"虽然我同意华琦涵的观点,即这本书绝不是故事和轶事的集合,而是贯穿其中的一般原则,但我不会假设它是一本道德的"手册"或一个预测性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提交人最有可能被视为道德家,这违背了他的意愿。这也意味着他只是在用历史来说明某些先入为主的道德观念,这实际上把他变成了一个寓言。

然而,"左派"肯定不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寓言。上面提到的模式并不完美,以至于没有例外。虽然大多数阴谋家和杀人犯似乎都没有结束,但书中有很多无辜的人被无端迫害和杀害,有几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如魏功和龚子寿,金公子神生,楚国的医生于婉。此外,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被视为直截了当的历史叙述。因此,《左路》仍然被视为历史著作,即使它是一本具有明显道德倾向的历史书,也很可能更接近真相。这种模式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作者在他描述的事件中发现的。换句话说,它代表了作者自己对历史事件意义的解释。

如果我们根据《左路》的内容来推测其本质是正确的,那么作者的历史观是相当现代的。对他来说,历史显然不是一连串的事件。否则,历史至少意味着试图在列出的孤立事件之间建立联系,在混乱和不连贯的过去中找到一些意义。路易斯·肯普(Louis Kemp)在《论现代主义》(On Modernism)一书中探讨了现代历史写作:

"现代历史写作的突出象征是对事实的强调,这是陈词滥调。事实上,相反的观点更接近事实:只有当过分强调事实不再重要时,才会反映出真正的历史关怀。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而不是草率地假设事件的安排意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只有当历史不再是对政治事实的简单重述时,历史中的因果关系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因为历史必须构建一种叙事,将曾经孤立但具有某种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

在很大程度上,这似乎是《左派》的作者在他的书中试图做的事情。"我们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改写历史,这就是我们的命运,"坎普继续说道。"《左路》的作者所做的,就是对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给出自己的版本和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作者在书中以一种看似不"科学"的方式呈现历史资料,但轶事更多,所以似乎没有不当。话又说回来,历史不是在讲故事吗?W.B Jari在《哲学与历史理解》中写道:

"如果说物理科学中总有一个理论,那么在历史研究中总会有一个故事。在前者中,总有一个临时的理论指导实验研究,即使研究的结果最终会被推翻并被一个新的理论所取代,而在后者中,总有一个初始或临时的理论作为指导原则,一个接一个地得出一个评价、解释和批评, 引导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性质做出最终判断,或者找出历史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小说的要素》(Elements of Fiction)一书中,罗伯特·斯科尔斯(Robert Scholes)以类似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所谓的虚构作品,两端都有"历史"和"幻想小说",并得出结论:"今天,只有记录下所有人的行为而不歪曲或删除的记录天使才被称为'纯粹的'历史学家。只有那些凭自己的想象创造世界的神才被称为"纯洁"的幻想家。人眼看不到范围的两端。所有人类记录的历史都变成了虚构的。所有人类的幻想,牵强附会,都与现实生活有相似之处。"

同样的观点在《叙事的本质》中再次出现:"小说与历史、传记、自传的流动有两个原因:第一,读者厌倦了讲故事者的幻想,其次,当代人怀疑自己能否完全客观地理解人们想做什么。科学似乎已经证明,亚里士多德对历史和虚构的区分只是片面的,而不是绝对的。所有的知识和所有的文字都服从于艺术传统。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受制于文化所决定的类型,因此我们只能以看似现实和虚构的方式描述特定事件;"《左路》的作者用现有的资料讲述了春秋时期的故事,这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

情节、人物、视角和意义共同构建一个动态、有机的艺术整体

为了分析起见,我区分了叙事的四个基本要素,并在"左路"中逐一讨论。当然,在现实中,我们并不总是很容易区分这些元素。亨利·H·詹姆斯(Henry H. James)有一句经常被引用的谚语:"除了决定情节之外,一个角色还能做些什么?除了刻画人物之外,剧情还能做些什么?"同样,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即使在以前的讨论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需要作出一些努力才能只集中注意其中一个因素。在更成功的叙事作品中,如《左派》,这些元素往往完美地融入动态艺术中。为了说明这一点,让我们简要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城市之战。

公元前632年.C金楚与楚之战,是春秋两季封建领主之间无数军事冲突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两国之间的争端是关于中国北方核心地区的实际控制权。楚国远离春秋事务的中心,但其战略地形独特,加上肥沃的土地,因此其世代君主致力于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事务发挥更积极的影响。

公元前643.C,周氏王室的强大盟友气功的死,楚的力度终于显现出来。在随后的几年里,它的雄心壮志似乎即将实现。在楚国的胁迫下,陈、蔡、徐、郑等小国一个一个宣誓效忠。然而,城战的失败挫败了楚国将势力范围扩大到中原的努力,晋朝在北方诸侯中无可争议的新霸主形成了两国之间的某种力量平衡。直到春末秋两个新兴大国吴越在南方出现,天平才被打破。

《左航》是如何影响中国古代叙事格局的?

城市之战

《左路》的作者自然对这场战争的意义心存芥蒂。因此,他创造了一个优秀的讲故事者篇章,他们为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感到自豪。作者对这一复杂而重要的战争事件的清晰、简洁、清晰的叙事手法,代表了《左路》的整体叙事风格。

故事的情节是戏剧性的,涉及两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因此,重点是具体事件,可以清楚地分为开始(许多导致直接冲突的事件),发展(直接冲突,即战斗本身)和结果(楚军的失败,晋国的声望和权力的突然增加,以及对王子的骄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是多么的精彩和起伏,都是孤立的,情节并不是这些事件的机械系列。相反,故事表明,冲突的整体发展和结果与两位主角楚瑜和金文功的性格密切相关。

战争的结束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暗中注定了。读者对楚国的目光,让余子玉变得残忍麻木不仁。最后一个去了文治军团,只用了半天就完成了演习,紫玉不仅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还鞭打了七名士兵,用箭射穿了三名士兵的耳朵。因此,我们会发现贾跃亭的一枪一枪的批判:"子玉刚又粗鲁,不能统治人民。超过三百次,它不能传入。"并预见了楚国战败的命运。在接下来的剧集中,许多发人深省的细节都将是子玉的性格缺陷进一步坐下。

即使在最后一刻,如果子玉不固执、傲慢、公然违抗国王解除宋朝围城的命令,面对面的对抗和灾难性的后果是可以避免的。整个战争成了他自己的事:不是作为扩大其国策权力和影响力的具体步骤,而是作为炫耀总司令军事才能的机会,"愿它成为一口口执行!于是,在战时,他傲慢地宣称"今天不会有金金",读者明白楚军的命运已经注定,子禹的个人命运也将被决。最能展现紫玉性格的细节出现在故事结尾的闪回中:他拒绝将自己镶嵌着玉石的皮肤献给答应帮助他获胜的河神。这一事件无疑生动地描绘了他吝啬自私的性格,也展现了其极端的自负。他很傲慢,不愿意接受任何建议或帮助,即使是来自神灵的建议或帮助。

相反,子玉的对手金文功极其理性,随时愿意听取部委的中肯意见,言行始终谨慎,不出法。然而,虽然他愿意咨询他人并遵守规则,但他并不是一个愚蠢而软弱的总司令。当两名战士扭动,魏维反抗时,他砍掉了前者,后者降职,露出了他的铁手。

正因为如此,他的将军和朝臣们一般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团体,智者可以得到别人的衷心支持。此外,金先生非常谨慎,对战争的结果几乎没有乐观态度。在他获得外交和道义优势之前,他不愿意主动攻击。即使在战争开始时,他仍然焦虑不安,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他听到中士唱歌时的焦虑,战争前一天晚上,他梦见楚王咬伤了自己的大脑。因此,在战斗开始后,我们并不惊讶地看到晋军计划以精心策划和有条不紊的方式击败对手。

情节和角色相应地产生意义。由于金文功是一位开明的圣人,战斗以他的胜利而告终,从中吸取的道德教训再清楚不过了。然而,读者未能把握事件的意义并不紧,而笔者本人,他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放下了之前客观记者的姿态,在故事开始前澄清了金文功必须获胜的原因:"走出枢纽,释放宋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霸权, 文学教学也是如此。"情节、人物、视角和意义都融入到叙事作品中,相互支持,构建出一个充满活力和有机的艺术整体。

作者|王景宇

由|编辑安

指南校对|吴兴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