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晋国三军将佐在“绵上之蒐”的礼让行为,和谐表现下隐藏了什么?

晋国受到楚国的强势威胁和秦国的无端侵扰,又刚刚在“栎之战”中兵败,我们都知道,他们是不可能轻易善罢甘休的。因此,晋国举行了“绵上之蒐”,意图重整三军将佐。

《左传》云:“荀罃、士鲂卒。晋侯蒐于绵上以治兵。”

可见,晋国原本的“八卿”一时间少了两位。事实上,晋悼公在“绵上之蒐”中调整三军将佐的行为和过程,与“中军将”韩厥告老之时重整三军将佐的情况很相似。表面上看都是由晋悼公主导的,不仅如此,在调整的时候,这些晋卿之间还都出现了相互“礼让”的情况。

晋国三军将佐在“绵上之蒐”的礼让行为,和谐表现下隐藏了什么?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悼公剧照

前一次“礼让”的情形,甚至让楚国令尹子囊都称赞晋国“君明、臣忠、上让、下竞”,而这一次,《左传》又给予了晋国“……礼也。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的美誉。

但是,仔细想想,晋国的君臣上下是否真的像《左传》所言的那般美好?还是在和谐的表象下另有文章呢?

根据《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的记载,晋悼公即位时仅仅是个十四岁的年轻人,而且从祖父、父亲到他,这一脉都曾经长期避难于周,他们对晋国的国政是疏远而陌生的,再加上在晋悼公回国之前,晋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内乱,最后的结果以“中军将”栾书和“上军佐”荀偃派人杀死晋厉公而收场。

很显然,年轻的晋悼公乍一回国,恐怕很难完全了解晋国复杂的形式,更别提掌控晋国政权了。由此推论,此时的晋国大权可能已经掌握在“中军将”栾书的手中。然而,就在晋悼公刚刚即位不久,曾经弑君的栾书就不明所以的消失了!

在笔者看来,此时栾书如果不是告老还乡就是已经死亡,因为《左传》中有关栾书告老的记载不见片语。因此,可以推论栾书死亡的可能性颇高且死因不明。

晋国三军将佐在“绵上之蒐”的礼让行为,和谐表现下隐藏了什么?

《春秋左氏传》

此时继任“中军将”的人是韩厥,由于他曾经在栾书弑晋厉公前就拒绝参与叛乱,所以,可以推测出“栾书之死”应该也是晋卿内部之间权力斗争的结果。

在笔者眼中,晋悼公即位后,他之所以能够知人善任、力行改革,最大的功劳应该归给“中军将”韩厥,否则年仅十四岁的晋悼公,实在是难能有如此之大的作为。

在《左传》中记载了一段宋平公在楚丘宴请晋悼公的事情。宴会中宋平公特地安排了“桑林之舞”来款待晋悼公,令人意外的是,当乐师率领乐队进来时,晋悼公却因为害怕而退回了房间之内。

晋国三军将佐在“绵上之蒐”的礼让行为,和谐表现下隐藏了什么?

《东周列国·春秋篇》春秋舞蹈剧照

或许,晋悼公并不是因为害怕“桑林之舞”才退回的,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已无从得知。我们明确知道的是,晋悼公从宋国宴请之后就生了病,并回到晋国。而且此时,晋悼公还是在依赖着身边的荀罃、荀偃和士匄打理一切政务。

晋悼公贵为国君,却并不能看出他身为中原霸主的气势,那么,他又该如何应付晋国国内暗潮汹涌的权力斗争呢?

已经在位十一年的晋悼公尚且如此,那就更别说他即位初期的时候了。所以,笔者认为,晋悼公自即位起,他虽名为国君,但事实上,他是没有实际权力的。

彼时——在韩厥告老还乡之后,晋国“中军将”的人选并无争议,直接就由荀罃接替了韩厥,“中军佐”由荀偃让给了士匄,“上军佐”由栾黡、士魴让给了韩起,“新军将”由魏绛让给了赵武。

此时——在“绵上之蒐”时,三军将佐的人选又几乎都在晋悼公的意料之外,原本晋悼公属意的人选,最后都将职位“礼让”给了他人。

前次“礼让”的荀偃、魏绛,这次分别被推举为“中军将”和“下军佐”;前次“被礼让”的士匄、韩起,这次则让出了高位给他人。

这一次较为不同的是,上次“被礼让”为“新军将”的赵武,此次又晋升为“上军将”;而上次已经让出职位的栾黡,这次依旧任原职。

晋国三军将佐在“绵上之蒐”的礼让行为,和谐表现下隐藏了什么?

从表面上看,晋国三军将佐是一派和睦,他们互相谦让的行为,确实能够被传为美谈,但实际上,我们仔细观摩这份名单,就会发现——人选都不是晋悼公主导的。

试问,年长的荀偃、栾黡将职位让给年少的士匄、韩起,其“礼”和“理”何在?如果是因为荀偃的执政能力比不上士匄,那他为何又能在“绵上之蒐”中成为“中军将”?尤其是曾经让出高位的荀偃、士匄、韩起,都在后来相继晋升为“中军将”,由此看来,“礼让”是否只是晋国贵族之间利益交换的“障眼法”而已?

所以,我们得出了结论:倘若晋悼公安排的人选,合乎于晋国贵族之间的“某种默契”,那么他们就会直接上任;如果与晋国贵族的规则不同,那么他们就会采用“礼让”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不过,如果单单从晋悼公这一方面来讲,他原本在晋国就无势力可言,晋国贵族们以和平的方式来分配权力,总比让晋国成为权力杀伐的战场,来得更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