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晉國三軍将佐在“綿上之蒐”的禮讓行為,和諧表現下隐藏了什麼?

晉國受到楚國的強勢威脅和秦國的無端侵擾,又剛剛在“栎之戰”中兵敗,我們都知道,他們是不可能輕易善罷甘休的。是以,晉國舉行了“綿上之蒐”,意圖重整三軍将佐。

《左傳》雲:“荀罃、士鲂卒。晉侯蒐于綿上以治兵。”

可見,晉國原本的“八卿”一時間少了兩位。事實上,晉悼公在“綿上之蒐”中調整三軍将佐的行為和過程,與“中軍将”韓厥告老之時重整三軍将佐的情況很相似。表面上看都是由晉悼公主導的,不僅如此,在調整的時候,這些晉卿之間還都出現了互相“禮讓”的情況。

晉國三軍将佐在“綿上之蒐”的禮讓行為,和諧表現下隐藏了什麼?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悼公劇照

前一次“禮讓”的情形,甚至讓楚國令尹子囊都稱贊晉國“君明、臣忠、上讓、下競”,而這一次,《左傳》又給予了晉國“……禮也。晉國之民,是以大和,諸侯遂睦”的美譽。

但是,仔細想想,晉國的君臣上下是否真的像《左傳》所言的那般美好?還是在和諧的表象下另有文章呢?

根據《左傳》和《史記·晉世家》中的記載,晉悼公即位時僅僅是個十四歲的年輕人,而且從祖父、父親到他,這一脈都曾經長期避難于周,他們對晉國的國政是疏遠而陌生的,再加上在晉悼公回國之前,晉國剛剛經曆了一場内亂,最後的結果以“中軍将”栾書和“上軍佐”荀偃派人殺死晉厲公而收場。

很顯然,年輕的晉悼公乍一回國,恐怕很難完全了解晉國複雜的形式,更别提掌控晉國政權了。由此推論,此時的晉國大權可能已經掌握在“中軍将”栾書的手中。然而,就在晉悼公剛剛即位不久,曾經弑君的栾書就不明是以的消失了!

在筆者看來,此時栾書如果不是告老還鄉就是已經死亡,因為《左傳》中有關栾書告老的記載不見片語。是以,可以推論栾書死亡的可能性頗高且死因不明。

晉國三軍将佐在“綿上之蒐”的禮讓行為,和諧表現下隐藏了什麼?

《春秋左氏傳》

此時繼任“中軍将”的人是韓厥,由于他曾經在栾書弑晉厲公前就拒絕參與叛亂,是以,可以推測出“栾書之死”應該也是晉卿内部之間權力鬥争的結果。

在筆者眼中,晉悼公即位後,他之是以能夠知人善任、力行改革,最大的功勞應該歸給“中軍将”韓厥,否則年僅十四歲的晉悼公,實在是難能有如此之大的作為。

在《左傳》中記載了一段宋平公在楚丘宴請晉悼公的事情。宴會中宋平公特地安排了“桑林之舞”來款待晉悼公,令人意外的是,當樂師率領樂隊進來時,晉悼公卻因為害怕而退回了房間之内。

晉國三軍将佐在“綿上之蒐”的禮讓行為,和諧表現下隐藏了什麼?

《東周列國·春秋篇》春秋舞蹈劇照

或許,晉悼公并不是因為害怕“桑林之舞”才退回的,究竟是什麼原因,我們已無從得知。我們明确知道的是,晉悼公從宋國宴請之後就生了病,并回到晉國。而且此時,晉悼公還是在依賴着身邊的荀罃、荀偃和士匄打理一切政務。

晉悼公貴為國君,卻并不能看出他身為中原霸主的氣勢,那麼,他又該如何應付晉國國内暗潮洶湧的權力鬥争呢?

已經在位十一年的晉悼公尚且如此,那就更别說他即位初期的時候了。是以,筆者認為,晉悼公自即位起,他雖名為國君,但事實上,他是沒有實際權力的。

彼時——在韓厥告老還鄉之後,晉國“中軍将”的人選并無争議,直接就由荀罃接替了韓厥,“中軍佐”由荀偃讓給了士匄,“上軍佐”由栾黡、士魴讓給了韓起,“新軍将”由魏绛讓給了趙武。

此時——在“綿上之蒐”時,三軍将佐的人選又幾乎都在晉悼公的意料之外,原本晉悼公屬意的人選,最後都将職位“禮讓”給了他人。

前次“禮讓”的荀偃、魏绛,這次分别被推舉為“中軍将”和“下軍佐”;前次“被禮讓”的士匄、韓起,這次則讓出了高位給他人。

這一次較為不同的是,上次“被禮讓”為“新軍将”的趙武,此次又晉升為“上軍将”;而上次已經讓出職位的栾黡,這次依舊任原職。

晉國三軍将佐在“綿上之蒐”的禮讓行為,和諧表現下隐藏了什麼?

從表面上看,晉國三軍将佐是一派和睦,他們互相謙讓的行為,确實能夠被傳為美談,但實際上,我們仔細觀摩這份名單,就會發現——人選都不是晉悼公主導的。

試問,年長的荀偃、栾黡将職位讓給年少的士匄、韓起,其“禮”和“理”何在?如果是因為荀偃的執政能力比不上士匄,那他為何又能在“綿上之蒐”中成為“中軍将”?尤其是曾經讓出高位的荀偃、士匄、韓起,都在後來相繼晉升為“中軍将”,由此看來,“禮讓”是否隻是晉國貴族之間利益交換的“障眼法”而已?

是以,我們得出了結論:倘若晉悼公安排的人選,合乎于晉國貴族之間的“某種默契”,那麼他們就會直接上任;如果與晉國貴族的規則不同,那麼他們就會采用“禮讓”的方式來進行調整。

不過,如果單單從晉悼公這一方面來講,他原本在晉國就無勢力可言,晉國貴族們以和平的方式來配置設定權力,總比讓晉國成為權力殺伐的戰場,來得更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