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读李商隐《梦泽》,了解诗的理趣对后代诗作的影响

春日本适合外出踏青,连日春雨,也只能躺在床上做一场梦。说起梦,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与自己的理想结合起来。比如,上古屈原《天问》、庄子《大宗师》以及早出生的李商隐的李贺《梦天》,或多或少可以这么理解。我这里要谈论李商隐诗作“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的“梦泽”,它是地名。他也曾经路过此地。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梦泽的地域范围,大致在今天湖南省北部、湖北省南部的广大湖沼地带,包括长江以南的洞庭湖与江北的诸湖泊。诗人孟浩然有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梦泽”这指这一带,这也许就是古称地域之名。但也有另一种说法,长江以北称为云泽,长江以南称为梦泽。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梦泽”的意象涵盖了“烟波浩渺”“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的景象。

面对李商隐梦泽诗,不少人还是会将它与一首普通的怀古诗进行比较。甚至会觉得,它与普通的怀古诗作没有太大的区别——使用了一些技巧,如清代纪晓岚说的“繁华易尽,从争宠者一边落笔,便不落吊古窠臼。”以为这首诗是写出“繁华易尽”、当年佳丽——满城宫女,如今落得“悲风动白茅”而已。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不好说诗人毫无半点怀古的用意,与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是略有不同。前一二句“梦泽悲风”“楚娇尽葬”只不过是一种起兴,而“烟月笼罩”“秦淮酒家”是叙述铺垫。李诗是从古代事件中引起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杜牧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十分相似。

若是还原诗人所见,大抵是他看到了许许多多楚国宫女的旧墓,风起处,白茅萧涩,令他泪眼迷离、满心凄恻,从而感触良多。由此他想到了“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见《后汉书·马援传》附马廖:“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注:“墨子曰:楚灵王好细腰,而多饿人也。”)这段传说。或许我们可以还原当时作者是这样想象:也许,这些旧墓里的葬身者,有不少正是为了求取“细腰”的丰姿,因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宫女吧!从这个想象再引伸出来,作者又进一步展开他的浮想:她们(他们)为了获得楚王的宠爱,竟连生命也不爱惜!当她们紧束腰肢、拼命节食时,也曾想过自己能有机会在楚王面前歌舞展现呢?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作为读者,也不能仅深陷在深沉的感慨,不能只是惋惜当时楚国宫女的不理智。诗人这是用哲学家的眼光,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向我们阐述一个道理。让人透过这么一个具体事情的表面,引导我们去探索事件背后的理趣。比如说,通过楚国宫女的行动,关联到现实生活中追求个人名利,不惜放弃平生操守与做人的基本原则,结果却又身败名裂。还有,可以联想到那么些为了政治上的正确,争宠邀欢令自己做出种种不合常理的愚蠢事情。另外,也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结合现下人情与人生高尚品质比照去寻味它。清代人屈复在《玉溪生诗意》里有言“制艺取士,何以异此,可叹!”——直指封建王朝开科取士,严格规定必须写八股文,写试帖诗,岂不也如同楚灵王好细腰之举,一种人为的“怪癖”,却成了千千万万士子偏偏要做“皓首穷经”,又如楚国宫中的娇娥。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诗人写下“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厨为细腰”,我们今天很难明确是在自我揶揄,还是讽刺别人,也许二者兼有。也许自我揶揄更多一些。它所要真正表达的,今天的我们也很难弄得清楚。它作为当时生活现象的概括,不停息在怀古事上,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李商隐也考过科举,但并未拜官,和当时的权相令狐綯等打过交道,有过和谐,也受过冷落和打击。他长期过着幕僚生活(很像当今有职位无编制的挂职人或编外人员,工作量不少,待遇却不同),许多所历所见让他心生感慨。因此,诗中的表达并不是无病无痛的呻吟,说是自我嘲讽的揶揄,对别人的讽刺,都是说得通的。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文艺作品的美,并不排斥理趣。在某些情形底下,甚至还需要带着一些理趣。这种类型的诗作,也正是唐代新体诗的转变,也就更好理解有宋以降诗作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兴起。诗要有诗趣,若是写成了哲理韵文,就算不得好诗。这方面,李商隐的《梦泽》及宋诗理趣,对我们今天的人们的文艺创作,可能会有大的启发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