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无人能比拟,被尊为"民族灵魂"。
事实上,鲁迅除了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之外,还是一位"美食博主"和一位满满的"美食",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不少美食和美食故事。

从1912年到1926年,鲁迅住在北京,除了在教育部担任公职外,还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工资也不低。
在北京期间,鲁迅懂得享受生活,走访了北京百余家餐厅,其中"光和居"是鲁迅的最爱。
光和先称北京为"八大",名字很响亮,尤其是一朵"三不粘",一朵油炸腰花,鲁迅每次提到,都是吐DC。
所谓"三不粘",又称月桂蛋,是由蛋黄、淀粉、糖、水等加工而成的,既不像蛋糕也不像汤,入口、一把不粘勺子、两块不粘板、三颗不粘牙,所以得名"三不粘",清爽可口,柔软嫩滑,因而受到鲁迅的青睐。
油炸腰花是家常菜,但宽和居家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必须用两盆同时煮,一锅将猪油和花生油同时烫,一锅烧开水,先将腰花水再次浇水,待油温升高,再放入腰部花内油炸, 再加一些青蒜幼苗、木耳、十里香、美味,让鲁迅赞不绝口,又忘了。
另外,像"和记黄埔"切面店、"海天春"两家店,虽然是普通菜,但没有风味,鲁迅也是他们的常客。
1927年1月至9月,鲁迅来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月,但鲁迅去了多达25家餐厅,这表明广州的美食确实征服了鲁迅的味蕾。
"米奇香丽"酒店有一家"豆蒸鲭鱼",鲁迅品尝、赞不绝口,从此成为回头客。
这道菜是豆豆做的,用的鱼是当地池塘里的土鱼,阳江豆是广东最好的,味道浓郁,好吃,而且土鱼是当地产品,没什么稀奇的,但是用阳江豆茧连在一起,蒸在锅上,味道很甜,所以被鲁迅爱。
另外,鲁迅还会去"安远"或"美力力"冰室品尝冰淇淋,无法想象?鲁迅也相当时髦。
这种冰淇淋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冰淇淋的风格,而是当地的"油炸冰淇淋",几个雪球堆在盘子上,底部覆盖着红豆沙或几块水果,进门后,首先可以品尝到蛋糕皮烧焦的酥脆,然后冰淇淋冷却。
想象一下,鲁迅吃着"油炸冰淇淋",写下了一个思绪的春天,堪比今天人们在星巴克点了一杯咖啡,写在笔记本电脑的场景中。
1927年9月,鲁迅抵达上海,一直生活到1936年去世。这一时期,是鲁迅创作的巅峰,也是他名声的巅峰,再加上上海的美食非常多,鲁迅经常与朋友一起宴请,留下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
鲁迅最爱的餐厅,叫观味,专营东坡肉,叫花鸡、西湖醋鱼等杭州名菜,很符合鲁迅的口味,每次朋友去,鲁迅都会邀请他们去大快花。
有一次,鲁迅邀请了几位日本朋友一起去,这些人吃完饭后,也大受赞赏,回国后四处推广,让知识在日本的认知度非常高。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日本美食家才来到味觉观,名叫年吃鲁迅的客人来吃那些菜。
鲁迅最喜欢的菜是"摘猴头",别以为是猴头,其实就是猴头蘑菇。
著名翻译家曹敬华知道鲁迅的喜好,从家乡河南省给他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猴头蘑菇,让鲁迅非常兴奋,邀请了几个朋友一起品尝。
鲁迅不仅喜欢吃这些菜,零食也非常喜欢,平时写的时候,会放在旁边放几个点心,边吃边写,甚至根据写作题材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零食,比如写关于吃甜的散文,写关于吃咸味的小说,写关于吃辣的散文。
不得不说,鲁迅真的懂得享受生活啊!
其实,这是一个真正的鲁迅,在文学创作中,鲁迅愤世嫉俗如仇恨,笔如刀,扫荡千军,到处都是,但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个生活的人,热爱美食,懂得享受生活。
这样的鲁迅就是一个完整的鲁迅。中华民国有哪些人才?
(参考资料:民国碎片、民国食客、新民晚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