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先进篇》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先进篇》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释】

▲善人:品德圆满的人;至善之人,圣人。《述而篇》7.26“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践迹:“践”,踩;践踏。“迹”,脚印。“不践迹”,做善事不留痕迹。

▲不入于室:做善事要悄悄地做,不要做了善事还进入人家内室来宣扬自己。

南怀瑾《论语别裁》:“做好事不要用‘善’的观念把自己捆起来。中国人讲究行善要积阴德,阴德是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译文】

子张请教善人之道。孔子说:“做善事不留痕迹,更不要做了善事还到处宣扬自己。”

【学而思】

古代乡绅一般会在过春节期间给各家各户包银子,送给没钱过年的穷人。但是送钱不是说大摇大摆地送,而是偷偷的送。乡绅们事先让人把银子包好了,然后派遣仆人偷偷的塞在穷人的门缝里,窗台底下等等,送的也不会太多,就是一些碎银子,但是这些碎银子足够穷人开开心心的过个好年。送银子一定不能让人看见,因为中国古代讲究“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所以乡绅们一般不喜欢老百姓知道这钱是谁送的,穷人们知道是善人发财,但是不知道是谁送的。(注:本段文字来自互联网或老一辈人口述,暂时没有找到相关证明。)

明·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总想让别人知道,那不是在真诚做好事;做了坏事恐怕别人知道,一定是极坏的事。

参读:

《学而篇》1.13 有子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公冶长篇》5.26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篇》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泰伯篇》8.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知识扩展】

《易传•系辞传上•第八章》: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译文】谦卦九三说:“劳苦功高而又谦虚,君子始终如此,这是美德。”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图感激,是敦厚到极点了。

《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施教化;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滋养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不会泯没。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考城隍》:“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译文】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

《资治通鉴·汉纪十七·汉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自曾孙遭遇,言绝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会掖庭宫婢则令民夫上书,自陈尝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问,则辞引使者丙吉知状。掖庭令将则诣御史府以视吉,吉识,谓则曰:“汝尝坐养皇曾孙不谨,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独渭城胡组、淮阳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组等共养劳苦状。诏吉求组、徵卿;已死,有子孙,皆受厚赏。诏免则为庶人,赐钱十万。

【译文】自汉宣帝即皇帝位以来,以前对汉宣帝的恩惠,丙吉绝口不提,所以朝中无人知晓。正巧一个名叫则的掖庭所属婢女让自己从前的丈夫上书朝廷,陈述自己对皇帝曾有抚育之功,汉宣帝命掖庭令负责查问此事,婢女则提到丙吉了解当时的情况。掖庭令将婢女则带到御史府请丙吉证实,丙吉认识她,对她说:“你当年抚育皇曾孙即当今皇上时,因照顾不周,我还曾责打过你,你有什么功劳!只有渭城人胡组、淮阳人郭徵卿对皇曾孙有恩。”于是将胡组等当年共同辛勤抚养的情况上奏汉宣帝。汉宣帝下诏命丙吉寻访胡组、郭徵卿,但二人已经去世,只有子孙尚在,都受到丰厚的赏赐。汉宣帝又下诏恢复了官奴婢则的平民身份,赐给她钱十万,并亲自召见,询问当年情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