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進篇》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先進篇》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11.20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注釋】

▲善人:品德圓滿的人;至善之人,聖人。《述而篇》7.26“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

▲踐迹:“踐”,踩;踐踏。“迹”,腳印。“不踐迹”,做善事不留痕迹。

▲不入于室:做善事要悄悄地做,不要做了善事還進入人家内室來宣揚自己。

南懷瑾《論語别裁》:“做好事不要用‘善’的觀念把自己捆起來。中國人講究行善要積陰德,陰德是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譯文】

子張請教善人之道。孔子說:“做善事不留痕迹,更不要做了善事還到處宣揚自己。”

【學而思】

古代鄉紳一般會在過春節期間給各家各戶包銀子,送給沒錢過年的窮人。但是送錢不是說大搖大擺地送,而是偷偷的送。鄉紳們事先讓人把銀子包好了,然後派遣仆人偷偷的塞在窮人的門縫裡,窗台底下等等,送的也不會太多,就是一些碎銀子,但是這些碎銀子足夠窮人開開心心的過個好年。送銀子一定不能讓人看見,因為中國古代講究“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是以鄉紳們一般不喜歡老百姓知道這錢是誰送的,窮人們知道是善人發财,但是不知道是誰送的。(注:本段文字來自網際網路或老一輩人口述,暫時沒有找到相關證明。)

明·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訓》):“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譯文】做了好事總想讓别人知道,那不是在真誠做好事;做了壞事恐怕别人知道,一定是極壞的事。

參讀:

《學而篇》1.13 有子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公冶長篇》5.26 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雍也篇》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泰伯篇》8.1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知識擴充】

《易傳•系辭傳上•第八章》: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譯文】謙卦九三說:“勞苦功高而又謙虛,君子始終如此,這是美德。”孔子說:“有功勞而不誇耀,有功績而不圖感激,是敦厚到極點了。

《道德經·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譯文】是以聖人以無為的方式處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實施教化;萬物興起而不加幹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滋養萬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業成就而不自居其功。正是因為不居功,是以他的功績反而不會泯沒。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考城隍》:“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譯文】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雖然是做了好事,但不應給他獎勵;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壞事,雖然做了壞事,也可以不處罰他。

《資治通鑒·漢紀十七·漢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自曾孫遭遇,言絕口不道前恩,故朝廷莫能明其功也。會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自陳嘗有阿保之功,章下掖庭令考問,則辭引使者丙吉知狀。掖庭令将則詣禦史府以視吉,吉識,謂則曰:“汝嘗坐養皇曾孫不謹,督笞汝,汝安得有功!獨渭城胡組、淮陽郭徵卿有恩耳。”分别奏組等共養勞苦狀。诏吉求組、徵卿;已死,有子孫,皆受厚賞。诏免則為庶人,賜錢十萬。

【譯文】自漢宣帝即皇帝位以來,以前對漢宣帝的恩惠,丙吉絕口不提,是以朝中無人知曉。正巧一個名叫則的掖庭所屬婢女讓自己從前的丈夫上書朝廷,陳述自己對皇帝曾有撫育之功,漢宣帝命掖庭令負責查問此事,婢女則提到丙吉了解當時的情況。掖庭令将婢女則帶到禦史府請丙吉證明,丙吉認識她,對她說:“你當年撫育皇曾孫即當今皇上時,因照顧不周,我還曾責打過你,你有什麼功勞!隻有渭城人胡組、淮陽人郭徵卿對皇曾孫有恩。”于是将胡組等當年共同辛勤撫養的情況上奏漢宣帝。漢宣帝下诏命丙吉尋訪胡組、郭徵卿,但二人已經去世,隻有子孫尚在,都受到豐厚的賞賜。漢宣帝又下诏恢複了官奴婢則的平民身份,賜給她錢十萬,并親自召見,詢問當年情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