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一说起打人,家长们都会谈虎色变,瞬间想到的都是:霸凌,熊孩子。可是,如果有人说,孩子“打人”真的不是打人,你相信吗?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孩子“打人”不是打人的几种情况。

1.引起注意

才上了三周幼儿园,安安妈妈已经被约谈3次了,老师不无担忧地表示:3岁的安安太淘气了,在幼儿园里特别爱动手,老师还好,好歹是成年人,被打一下也没什么,可是小朋友都是同龄人,他一不小心就把人家打哭了。再这样下去,别说交到好朋友了,安安能不能继续呆下去都是个未知数。

妈妈回到家,严厉批评了安安。可是,面对妈妈的教育,安安抵死不承认他“打”了小朋友,还委屈地哭了。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老师的提醒下,安安妈妈特意观察了一下安安平时的表现,这才发现了不对劲。

原来,安安的爸爸妈妈工作忙,平时陪安安时也大都忙于工作,专心和安安说话的时候不多。有时候安安想说幼儿园的事,刚起个头,爸爸妈妈已经自顾自谈论他们的事去了。

一开始,安安只是委屈地瘪嘴落泪,以此引起大人的注意。时间久了,他发现需要拍打爸爸妈妈才能打断他们,到了后来,他干脆不多说了,直接上手打。因为,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能停止交谈,转而注意到他。

没想到,他居然把这个习惯带到了幼儿园。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2.理解偏差

放长假时,妈妈带4岁的明明去了农村外婆家,在那里,明明有个同样4岁的表姐,还有一个12岁的表哥,3个孩子玩得非常开心。

可是,第二周开始,情况有了变化:明明开始对表姐动手,有时候是推搡,有时候是脚踢,有时候直接就是一拳。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经常是,玩得好好的,明明一下就把表姐打哭了。

妈妈非常生气,教育明明:“你是男孩子,表姐是女孩子,男孩子是要保护女孩子的,怎么可以打人呢?再打就把你送回去!”

明明急得大哭,他是爸爸这边家里唯一的孩子,又没有小伙伴,正是因为这样,他特别喜欢外婆家,怎么都舍不得走。

可是,即使这样,他还是对表姐动手,为此还挨了妈妈几顿打,依旧没有用。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这天,妈妈发现,明明和12岁的表哥一起玩时非常喜欢相互推搡,相互捶打,两人越闹越开心。可是表姐只有4岁,往往明明一推,她就摔倒了。

妈妈问明明:“这样推来推去是不是非常有趣?”

明明点头,还有些遗憾地说:“就是表姐爱哭,还是和表哥一起更好玩!”

妈妈恍然大悟:明明该不会是把推搡、打闹当成了“喜欢”的意思吧?越喜欢越打。

经过再三确认,还真是:表哥大了,又疼明明,知道轻重,因此明明和表哥一起玩可以放开力气,越玩越说喜欢表哥;对于同样喜欢的表姐,明明也没有省着力气,结果,他最喜欢的表姐可遭了殃。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3.模仿

星星自小就喜欢动手,尤其是对妈妈和奶奶这两个最关心他的人,他经常一不高兴就是一下,有时候还会生气地练练挥打,让妈妈操碎了心。

在家里时,大家都想着他还小,不懂事。谁知,上幼儿园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就被老师约谈了。

家里人觉得奇怪,因为老师提的要求是:父母一起来幼儿园。

老师委婉地说出了她的猜测:是不是家里有急躁动手的人?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爸爸妈妈面面相觑,因为爸爸就是这样的脾气:一生气就挨摔东西,打人。没想到,这一举动居然被星星学了过去。

老师说:孩子不懂事,以为这样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就模仿了过来。

其实,有的时候,孩子“打人”真的不是打人,至少在孩子的心里真的没有把自己的行为归类为“打”。因此,如果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第一时间就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再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引导和教育孩子,这样比单纯制止要有用得多。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这几个方法:

1.反应不要过激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打人,因为怕他变成熊孩子,反应会很大,打、骂都有可能。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大人反应过激,除了吓到孩子,还有可能强化打人这一行为,让他形成错误的认识:你看,爸爸妈妈都是这样做的,我也可以。

这样一来,不但没有教好孩子,反而被情绪牵着走,给孩子错误的认识。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2.正确引导表达

孩子的心思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什么弯弯绕,他们出现奇怪的举动,比如:忽然打人、急躁。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出现在3岁以内的孩子身上时,家长一定要引导并帮助孩子把话、把想法说出来。

正是因为他们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想法与口头表达能力不一致,这样的情况更要帮助孩子,让他知道:想法不能靠打人来表达。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3.反思自身有没有做好榜样

古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很多行为都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中就被孩子学了过去。

因此,如果家里有个爱打人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在无意识中的举动影响了孩子,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4.不乱贴标签

孩子一动手就是“不听话”“熊孩子”。墨菲定律说:你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出现什么。本想告诫孩子不要变成“熊孩子”,殊不知,刻意的提醒反而刺激孩子往熊孩子方向发展。

因此,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贴上去可能就拿不下来了。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5.不看暴力镜头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屏幕也入侵了孩子的世界,而孩子的模仿能力很高,有时候一不小心就被他学了过去。

看灰太狼烤羊,就把自己弟弟捆起来;看动画片会飞,自己也跃跃欲试,这些都是出现过的。孩子的分辨能力弱,我们也没有能力24小时都盯着,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不让孩子看暴力镜头。

孩子“打人”要制止,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比单纯制止有用得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