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懂你”是中国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一切都飞速地变化着,当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在这个多元时代交汇之时,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必然要经过“思维抗争”的洗礼,都难免会产生观念上的冲突与矛盾。

01

近日,湖南长沙的一个男孩,因为爱好汉服,和家里人关系紧张,又因为追求女生被拒绝,导致情绪崩溃,身穿汉服的坐在栏杆上欲轻生。

“我懂你”是中国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

民警赶到现场后在水域展开搜救,遗憾的是第二天男子的遗体被找到。男子身上的汉服已经被水冲走,打电话去询问家人的时候,父亲说“不认识这个人”。

“我懂你”是中国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

这一句“不认识”赤裸裸道出了当下家庭教育问题的艰难:一句“我懂你”或“理解”变成了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真的是各种让人觉得难过。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每个人都在快节奏、压力强的社会中前行,如果不能够很好地沟通和理解,或许家长和孩子的心里都是一样无奈的苦楚,一样死寂的孤独。

在亲子矛盾高发的家庭中,父母通常要维持自己的威严,不愿意放平身段,更别说耐心等候孩子倾诉来龙去脉。现实生活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父母固然很有经验,但是也没办法保证自己百分百正确。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凭着直觉判断,强行禁止孩子接触大人所认为的“禁区”,从而也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02

再说说那个因穿汉服而溺水的可怜孩子。

其实,这个事情本身或许不在“汉服”本身,它仅仅是一个导火索。事情暴露出来的是家庭日常中,孩子与父母本身就不“同频”,平时就缺乏有效交流,更不要说共情、共鸣、换位思考之类的了。

只有满足孩子内心自主获得、自信胜任和人际联结的基本心理要求时,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所谓“联结”,就是这个关系的维系依赖着对他人,尤其是父母的“懂你”和互相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父母对孩子正面的启发,孩子对父母也会是一种“良师益友”般的尊重。

孩子爱好某种事物,比如戏曲、比如汉服,家长不要一看这些是和书本没有关系的东西,就过度紧张。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给孩子买一些相关的专业书籍,来引导孩子,最起码培养一下孩子阅读的习惯。

“我懂你”是中国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

再进一步,戏曲可以培养孩子的作派身段,开打动作及气息运用,煅炼身体;而汉服可以打开孩子的“古典”细胞,或许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历史、语文学习产生帮助。

卢梭曾说过: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很多时候,孩子会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有的父母会渐渐失去耐心。最智慧的教育方式是,鼓励孩子思考,总有一天,好奇心的种子会生根发芽,结出令人父母、老师都惊喜的果实。

03

家长真的需要学习,为的不仅是赶得上时代这么简单。

时代变化的东西太多,我们可以守护内心不变的精神灵魂,在此基础上还要时时修正更新自己的思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传统文化也教育我们,“道无常道”“法无常法”,今天有用的知识可能明天就要被淘汰,但后天他还有可能被“复活”,被重新认知!学一些《易经》的思维,掌握“易思维”,更能领悟“活到老学到老”的益处。

家长要“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去学一门专业的课程,或者学习孩子所有的功课,而是广义的一种,中医、锻炼、阅读、诗词、音乐、演讲、绘画、瑜伽、服饰、厨艺……都可以了解一些。最重要的是形成这样一种心态:1.父母是引路人;2.即便真的学起陌生的内容,也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候,此刻内心和孩子是一致的,故而不管学起什么来,都更容易找到方法和捷径。

如果孩子喜欢美食,父母需要自己阅读一些药食同源的中医类的书,告诉孩子哪些食物符合时令,哪些吃起来更合适,更健康。

当孩子正沉浸在一本文学书时,不要打断孩子,引导孩子应该计划一下近期的阅读书目,也可以和孩子在文学中一起徜徉……

“我懂你”是中国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

现实中,很多父母一方面想让孩子有爱好;另一方面却担心影响孩子的成绩,所以违心或心甘情愿地做着“扼杀”孩子兴趣的事情,以致于孩子总畏你三分,“我懂你”也成了一句空谈。

其实,这大可不必!

04

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是育人,知识仅仅是工具、是过程,不是目的。

如果家长能够通过知识的引导,让孩子形成对快乐生活的热忱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做事风格,那么他的人生是格外自信的,对小家大国也会倾注极大的热情,并且形成健全的人格。我想,这样的家长就是十分成功的家长!

很多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依旧还是,孩子的学习怎么办?

但首先,家长需要知道:培养课余兴趣,并不会影响学习。短时间内可能见不到兴趣对学习带来的好处,但是长期来看,只要能积极引导,会促进包括学习在内的孩子的全方面的发展。

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不要“一刀切”地扼杀孩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不要让孩子的视野里,仅存语文、数学、英语等几门固定课程。

我们发现很多智慧的家长,往往都是中医达人、推拿达人、养生达人,因为中医本身就在生活中很常用,家长尝到一点儿“甜头”,一定会坚持不懈地继续学习,最终回头看,中医也没那么难学。

同理,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与正规课程并不冲突,我们甚至应该把学校正规的课程给它“生活化”。

比如,当孩子对于一片树叶、一朵花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不要阻拦,不要说哎呀路边的叶子和花朵,都染了灰尘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耐心指着某片树叶或花朵,给孩子讲讲它的学名,这样孩子就收获了自然或生物课上的某些知识;我们也可以教他如何用好的语言来描述花和叶,或者教他背诵关于花、叶的诗词,这样,孩子无形中增加了语文的涵养;甚至,如果观察某片叶子或花瓣的形状,特别像数学中几何形状或函数图像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引导一下数学的基本知识。

“我懂你”是中国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

总之,把课堂知识融入生活,把生活中的兴趣引入课程,这样子孩子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特别枯燥、无用的事情。当然,家长也是一个对自我有要求的人,也必然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物。

05

抖音上有一对父子“庄尼和爸爸”,通过日常亲自参与“生活小实验”,来给粉丝们普及科学大道理,并且引入人生哲理,引起无数家长共鸣!

“我懂你”是中国孩子家庭成长的奢侈品

这就是知识的“生活化”和“体验感”!

前不久,我在地铁站乘坐电梯时,也遇见过这样一位类似的爸爸,他陪着一个六七岁大小的孩子一起坐电梯,孩子对于电梯上的某些字符很感兴趣。

孩子:爸爸,电梯上有数字:三百克。

爸爸:那个是电梯承受的最大重量,应该是3000千克,你仔细数数,3后面有3个零,是不是三千呀。

孩子:是的,爸爸。

爸爸:那个kg,是英文“千克”缩写,就是kilogram的缩写。

孩子天马行空地说:嗯。我一天要喝1000克的水。

爸爸:不是1000克哦,是1000毫升;像我这样的大人每天要喝1500到2000毫升的水。而且喝水不要喝饮料和纯净水,要喝白开水或矿泉水才更健康。

孩子:知道了,爸爸!我以后也要喝白开水和矿泉水!

从这一段简单的对话中,包含了很多课堂上的内容。然而,这些问题来自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来自于孩子乘坐电梯的日常,竟也包括了数学符号、英文单词、物理计量单位以及健康养生方面的常识。

把来自于书本的知识,融入孩子的生活,孩子自然就会用之于生活,然后再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且,由于孩子亲身经历的缘故,对知识的记忆和印象更加牢固,思维也更加发散。当然,这个父亲做得也很棒!

有的人说,父亲可能是个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学识和眼界,但我们反观,他用到的知识,确实是最基础的常识。无论如何,那位爸爸“寓教于生活”的教育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能这样和孩子交流的家长会更懂孩子。当然,方法是多样的,但不管通过什么途径,只有真正“懂你”才不会辜负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天生就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他们快乐成长的持久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