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本文转自: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ID: palmdrive_undergrad

文:棕榈君

近两年,“教育内卷”、“全民鸡娃”、“佛系妈妈”等网络热词接连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各界大规模的讨论!

可就在这场不同观念、不同阶层之间的“家庭教育大战”还未分出胜负之际,新一代年轻群体却给自己的父母“狠狠上了一课”——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不久前,我偶然刷到这条微博,说的是一位立志成为“富二代”的男孩,每个月都会给爸爸写一封家书,而家书的内容,则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1. 问候安康;

2. 观察父亲近来有些躺平,很不应该;

3. 肯定父亲的努力,并表示如果再加把劲,明天会更好。

看到这,网友们幡然醒悟:这个故事的核心逻辑与我们熟知的“鸡娃”现象何其相似,只不过父母和孩子的身份,来个360度大反转。

鸡娃时代还没结束,

“父母被娃反鸡”的时代来了

一层石激起千层浪,在这封“骨骼清奇”的家书带领下,该微博评论区也瞬间成为了一个针对父母的大型“绝地反鸡”现场,分享几个热评,大家自行感受一下!

“俟我父得道,何愁我等不能升天”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年轻人不仅要自己努力,也要督促爹妈奋勇上进”

“别光顾着起哄,赶紧连夜给爸妈写家书啊!”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父亲”

“鸡父母算啥,我还见过鸡自己导师成为院士的”

“如果有可能,谁不想啃一辈子老呢?”

“别问,问就是为了爸妈好”

……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感受,但我相信,那些整天“恨铁不成钢”、要求孩子成绩名列前茅、绞尽脑汁也想把孩子送进名校的“虎妈狼爸”们,此时此刻,心里一定五味杂陈。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当你还在用“鸡娃”抵抗内卷时,有些孩子已经从家庭层面领悟到了“鸡娃教育的真谛”——与其自己孤身一人卷,不如全家一起卷,从概率学的角度上考量,成功几率还更高。

望父成龙,孝里藏刀,属实扎心。

不过,大家也千万别认为,从未没有给过孩子压力的佛系爹妈,就不会被卷进这场“被娃反鸡”的战争!

看过电影《你好,李焕英》的人,一定记得下面这个桥段:

电影中,李焕英塑造的是一个主见与理性并存,内心强大,近乎完美的母亲形象,她对女儿晓玲的期待也非常朴实,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但晓玲却丝毫不像是一个被“佛系妈妈”养大的孩子,反之,她的性格纠结又复杂。

一方面,她极度自信,认为自己什么事都能Hold住,另一方面,她又极度否定自我,而经历了离奇“穿越”事件后,晓玲更加认为,自己之所以没能满足母亲的期待,是源头上出了问题。

于是,便有了妈妈被厂长相中当儿媳妇,晓玲挖空心思想让妈妈抓住“改嫁”的机会,以达到逆天改命的目的——这戏剧化的一幕!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你以为这是最扎心的?生活远比荧幕中的故事残酷多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去年曾刷屏教育圈的一篇文章——《鸡娃鸡到最后,却被娃反鸡》。

作者一路把女儿“鸡”进北京四中后才发现,原来在这所顶级高中里,家长们鸡娃的格局完全不一样。

有的家长可以让孩子放下学业去环游全国、有的家长可以斥巨资送孩子去南极考察、有的家长可以请中科院的院士带着孩子搞发明......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照这么卷下去,何时才是个头啊!

而女儿作为四中学生,更切身体会到了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经常一回到家就和妈妈“倒苦水”:

“你为什么不能像那谁家的父母一样,再卖一套房送孩子去美国读本科?”

“实在不行,像那谁的爸妈一样也行,崇文门一条街都是人家的铺子!”

后来,女儿干脆直接跟妈妈摊牌:

“妈妈你不如再努力一点?咱俩商量商量,期末考试我进年级前30,你争取提个干?”

听到这番话,这位妈妈感慨到:

“有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什么是‘世界的参差’,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奋进,就能获得与同学们平等的起跑线,殊不知,前方等待自己的是已经落于人后的赛道。”

所以,佛系父母也好,鸡娃爹妈也罢,无论给自己灌下多少教育鸡汤,都不及被孩子打一次“鸡血”来的刻骨铭心——

你羡慕别人家娃

孩子也想要“别人家的爸妈”

事实上,关于文中一开始提到的99年男孩,还有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后续: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原博文已删除,来自网友截图)

根据原博主所述,这位“望父成龙”、想成为“富二代”的男孩,本身家境就非常不错,而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所以,这封“鸡爹”的家书映照出的,并不一个想要坐享其成的躺平青年,而是一个父子相互促进、相互鼓励的良好家庭教育典范!

毋庸置疑,“孩子鸡父母”和“父母鸡娃”本质是高度一致的,即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可起跑线到底指的是什么?当然是父母的见识!

知乎上曾有一个浏览量高达46.7万的问题:

你身边有优秀的父母吗?他们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一个99年男孩的“反鸡娃”实践:爸妈我想当富二代,你们再努力一下吧!

其中一位曾就读于西北大学的答主的故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她提到:

我的父母和很多中国父母一样,为我提供了最好的教育机会。从小到大,我在哪里上学,我爸妈就会立马搬到哪里去,和“孟母三迁”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学到高中我都在海淀上学,但我妈的工作一直在国贸一带,从我家到她的工作单位,开车至少2个小时。

北京的交通的拥堵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上了多少年的学,我妈就在路上堵了多少年,尽管如此,她从没有和我抱怨过她的辛苦。

我们家的关系非常平等,我一直认为在一个暴力或者强权的家庭里,在不尊重孩子的家庭里,在不懂得倾听的家庭里,很难培养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孩子。

所以,父母对我影响最深还是价值观。

和很多中国父母不太一样的是,我父母从未告诉过我“我给你提供了这么好的教育,你一定要出人头地”,他们从来没有强迫我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十八岁成人典礼上,父母给我写了一段话:“Don't try to become a woman of success - become a woman of value."(不要试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意思就是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否很难定义,但能够为周围的人解决问题,或者说广义地为社会解决问题就是“有价值”的,哪怕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凡有价值的生活,就是值得的。

时至今日,即便出了国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依旧深以为然。

看到这里,大家发现了吗?为人父母,之于子女,无条件的付出纵然值得称道,但在一段优秀的教育中,孩子在接受父母这些付出的同时,更愿意看到一个浑身闪光点的父母!

纪伯伦曾在诗中写到:你们是弓,而孩子就像是弦上向前射出的、生命的箭。

优秀父母,不会替孩子决定该从哪里上岸,只是悄无声息地划动船桨,告诉他们风浪袭来之时,应该如何挺直脊梁去面对,如何抵达想去的地方。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