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把老师形容为园丁,辛勤地浇灌祖国的花朵,
培养孩子们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对社会家庭有用之人。
可实际上,如果孩子是一颗幼苗,父母更需要是那个园丁。
小苗需要浇水、施肥、修剪,才能健康地茁壮成长。
一位勤劳的园丁,容易培养出一个积极健康的孩子,
而一劳永逸、懒惰的园丁必然容易栽培出社会适应不良、心理问题的孩子。

特别是一些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忙碌,不主动承担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责任。
认为孩子只要养着就行,不需要多费心思。这样的父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大局意识。
一旦孩子出现各种不良问题,难免为时已晚,因为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必然后悔莫及!
孩子不仅是祖国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身为父母生命的延续。
当下的生活固然很忙碌紧要,但未来的希望也很重要。
孩子作为家庭的希望,如果父母存在这些问题,就需要注意了。
过度宠溺孩子不自知
任何事情,过犹不及,爱孩子也是一样!过度的爱就相当于不爱。
小兰妈妈去接小兰放学,看到小兰班的磊磊,坐在幼儿园门口的长凳上,被妈妈抱着嚎啕大哭。
小兰走过去问了磊磊妈妈,原来磊磊嫌妈妈忘了给他带零食吃,引起他强烈的不满,哭开了,怎么哄也哄不好。
磊磊妈就这么一个儿子,很宠爱磊磊。
磊磊每次放学,都会向妈妈要吃这个,吃那个,磊磊妈都会无条件满足他的愿望。
小兰放学有时也会和磊磊一块走。有几次见到磊磊和妈妈生气,边走边追着捶打妈妈。
磊磊妈似乎也并不介意。
爸爸背着上学,妈妈哄着放学。磊磊完全就是他们家的心肝小宝贝。
小兰羡慕极了。
小兰比较懂事,有几次磊磊妈还夸小兰比磊磊懂道理多了。
其实只有小兰妈妈知道,孩子哪有懂什么道理,不过大人不能完全听孩子的罢了。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时就像是权力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最重要的是需要维持住双方之间的“爱”。
俗话说,父母爱子之心深切,则为之计深远
但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容易走极端。
毕竟现在不缺物质,也就因此很容易过度满足孩子。
而在精神上,缺乏适度的引导教育,向孩子传导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这样宠溺孩子却不自知,对孩子的要求过度满足,对孩子的行为过度关注,对孩子的身心过度保护。
在这样过度“关爱”的氛围下长大,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意识过强,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任性,我行我素。
明明是到了能懂得一定道理的年纪,却从不考虑当下情境的需要,
比如父母在忙着,却非要父母陪他做什么,
不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只想着满足自己。
比如爸爸下班很累了,还是要求爸爸背着玩闹,要出去买玩具。
孩子眼中只有自己时,为了满足自身的期待,会不停地提要求。
一旦父母或他人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会感到愤怒甚至攻击人,耍赖、哭闹之类的各种手段都变相使出来,总之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这样的孩子从小被宠溺过度,没有接受过父母适度地拒绝和否认他们,而习惯了别人必须要满足自己。
没得到满足,就拐不过弯来,执拗崩溃,不自觉地表现出攻击、被动攻击或自我攻击倾向,以此来报复别人。
对孩子缺少平等的关爱
父母对孩子若缺少发自内心的关爱,长期会让孩子对父母缺少感情上的依恋。
缺乏依恋的孩子一般既不会爱妈妈,又不怕母亲,父亲还容易缺位。
最近从几个亲戚朋友那里,都有听到孩子和母亲打起来的事件。
其中一个案例是奶奶去为孙子和他妈妈拉架,结果被孙子一把推开,不小心撞伤了腰骨,住院疗养了好一阵子。
想来这样的事情也让人唏嘘不已。
差不多都是10来岁的男孩,这样的孩子刚刚长成大半人高,有了一定男性的力量。
之所以会有和母亲暴力相向的现象,难免是有一定原因的。
父母在孩子婴儿期便相伴左右,一般正常孩子会在父母的陪伴中建立起一种感情的依恋关系。
毕竟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就是需要用爱来连接的。
但如果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不到爱,或不明显的爱,那么就意味着这种依恋关系建立的并不良好。
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以使孩子感受到这份亲情之间的爱。
可能生活中更多的是一些对孩子的指责、谩骂、冷言冷语等。
当爱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失,长此以往,孩子对这个家庭就会缺少一种心理上的依赖,而心灵也无所依托。
同时,他们对这个家里的人也会同样地表现出缺乏爱和尊敬。
因为父母没有给予他那份爱,所以孩子在对待父母上,也是同样的方式,“以牙还牙”,
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对父母同样缺乏理解、尊敬、爱。
同时,如果父亲常常以权威的形象出现,用体能上的暴力或恐吓来威胁孩子。
孩子也会模仿这种关系模式。
一旦他体能上感受到自我力量之时,就会无意识地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比他羸弱的人,
比如自己的母亲,那个在体能上渐渐处家庭弱势的一方。
母亲没能和孩子建立起爱与尊重的依恋关系,
父亲又用权威暴力对待孩子,给孩子建立了“武力”的榜样,也就容易出现孩子和母亲对打的现象。
也就是说这样的家庭本身就缺乏爱与尊重,父母本身出现了问题。
但表象问题是从孩子行为那里呈现出来的。
父母本身的问题,其实也并不是他们的,而是父母的父母存在的问题,而一代代继传下来的。
想要终止这些不太好的关系互动模式,当前的这代父母就必须要有所觉醒和改变。
否则,孩子的将来只是自己的翻版。
过度保护以为是爱
在每一个熊孩子身后,总会有一个乱撑腰的家长。
何以孩子如此能仗势?因为孩子是最能察言观色的,一个仗势的孩子背后,必然有一个不明是非,三观不正的家长。
豆豆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宠,爷爷奶奶爱的。
最近家里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爷爷来看豆豆,豆豆正好在看喜爱的动画片,对爷爷也爱理不理。
平时爷爷没少疼豆豆,见豆豆对自己一点都不亲,过去直接轻轻揪了揪豆豆的脸颊。
也许是老年人下手太重,没注意分寸,也许是豆豆太娇气了,一点都不容易别人碰她。
总之这下把豆豆给气坏了,连声大喊“疼疼疼!”
并且还“哇哇”地哭了起来,连声说怪爷爷,认为爷爷打他。
爷爷哄了哄豆豆,后来也只好无趣地离开了。
豆豆妈妈回家后,豆豆就直接眼泪汪汪地给妈妈告状了:“爷爷打我!把我这儿脸都打疼了。”
在自己亲妈面前,豆豆就像受到了很大的委屈般,哭开了。
这下子气坏豆豆妈妈了,电话马上打给还在外省工作的豆豆爸爸,向豆豆爸告状。
没想到豆豆爸爸并不以为然,认为爷爷并不会故意打孩子,而且小孩子揪两下没啥的。
这下气坏一向护子心切的豆豆妈,两人一下间吵了起来,整个楼栋传来了豆豆妈的吼叫声。
其实豆豆妈是出了名的护犊子,爱着豆豆,想保护他。
但面对这样的爱,豆豆很可能会变成那个以爱的名义而毁掉的孩子。
当父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三观不正时,就是想爱而不懂爱,用错误的爱对待孩子。
父母给孩子撑腰,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而不是在孩子是非不分之时。
只能说这样的父母缺乏成长和学习,做人缺少了进取,只困囤于自己的狭小世界,自我满足,满足于自身有缺陷的价值观。
当父母不吸取新的知识和营养,最终就是毁害孩子的成长。
孩子需要父母花心思养育和培养,不仅仅只是供孩子吃喝上学那么简单。
在这个假期,难得地和孩子长时间相处的时光。
也是父母们经受考验和找回父母那份责任的时候。如何履行好父母这个角色,是每个父母需要思考改进的。
过度给予关注和爱的父母,得把心思多放一点在自己身上,不要那么惯孩子了。
缺少对孩子的爱和温情的父母,要学着多关心一下孩子的身体和心灵,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父母的。
而无论哪一种父母,都需要不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而不仅仅依靠自身仅有的那点知识,就想把孩子培养好。
这必定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的。
但如果把孩子当作为家庭的希望,无疑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