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几例咨询是跟亲子教育有关的,都是父母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帮他们管管他们家的熊孩子,让他们听话,别动不动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大喊大叫,让他们很是为难。
这几个孩子小的两三岁,大的十一二岁,基本表现就是只要一不被满足就开始哭闹,怎么也哄不好除非满足他们的需求,有的甚至可以僵持一两个小时,哭得上不来气。
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呢?比如说抱抱,比如说想买玩具,再比如要玩儿手机,或者拿别人的玩具不归还,总之就是各种前一秒还是一团和气、画面温馨,下一秒就不知道怎么触碰了他们的开关。然后就鸡飞狗跳、混乱不堪。
有人可能说,多大点儿事儿,满足他们不就好了吗?是的,一次两次的偶然性的事件,相信父母们也不会放在心上,去斤斤计较的,可难就难在是日积月累,每天不定时就来这么一出儿,尤其是在父母们忙碌、心情烦躁、没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和颜悦色都很难的情况下不得不担心这样的满足是在纵容娇惯,一味的妥协,以后更管不了了。所以才想到了求助外界的支持帮助。
在这几例咨询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规律:1.这几对儿父母都是在全身心的爱护着自己的孩子。2.这几个孩子也不是传说中不懂事的熊孩子,恰恰相反,在不触碰他们开关的时候,他们相当懂事乖巧。3.他们的开关其实只是一种习惯。
孩子上小学前,是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关键阶段。研究发现在一个拥有稳定的家庭关系和规律的家庭生活习惯里长大的孩子,无论他们的情绪和认知都会非常的稳定,他们很有安全感也非常自信。
而这几例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上面的情况是因为家长的不规律满足和制止形成的这样特殊的开关。
比如抱抱,孩子自己的习惯就是我困了、饿了、累了、不舒服了,就可以要求抱抱,因为以前都是这样被即时满足的。
但是现在父母因为孩子长大了,自己会走路、会跑跳了,觉得孩子懂事了,就不能动不动就要求抱抱了。
所以理所应当的认为在父母手里拎着东西的时候、父母特别累的时候或者睡觉之前或者父母在忙的时候就不要让父母抱着自己不下来了。
而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习惯的改变,他们就不适应。因为他们小,他们的认知也不明白这里面的逻辑,就是你单方面制定了规矩了,我就要遵守,他们只有本能的哭闹,表达他们得不到满足的焦虑、不安,甚至会误以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了。
所以这时首先要给到的是确定的关注,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被在乎和接纳的,然后告诉他们现在抱抱是有规矩的了,最后就是以后要坚持这个规矩,不能朝令夕改。
而这几对儿父母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想要立规矩的想法,却没有守规矩的坚持。所以导致孩子没法儿养成新的习惯,在新旧习惯的交替过程不断的焦虑、不安,甚至排斥新的习惯模式。
所以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稳定与坚持非常重要。这样孩子才能在安全的环境下稳定的过度适应新的习惯。一旦他们接受新的模式,就会很快形成习惯。那么父母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一起来沟通吧,跟小孙老师一起来探索一下孩子的行为背后的秘密吧,或许我们认为孩子的娇纵任性只是因为习惯上的不适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