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廷承诺灭太平天国者必封王,为什么曾国藩最终却只得了个侯爵?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从公元1851年洪秀全揭竿而起,到公元1864年天京陷落,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整整持续了十三年,差一点就颠覆了大清王朝200多年统治。

太平天国运动如洪水猛兽,势如破竹,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占领了南方的半壁江山。公元1853年,天王洪秀全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与清朝南北对峙,严重威胁到满清统治。

在与太平军的对抗中,腐化不堪的八旗军和绿营兵节节败退,根本无法收复失地,更莫说将起义军一举歼灭。无奈之下,咸丰皇帝下令地方大员训练乡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许诺:

无论何人,凡攻克敌巢南京者,必封王爵。

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至死没能如愿看到太平天国覆灭,而他的那句封王承诺,也只能成为先皇遗命。

清廷承诺灭太平天国者必封王,为什么曾国藩最终却只得了个侯爵?

(太平天国运动)

公元1864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带领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宣告彻底覆灭。曾国藩立下不世功勋,为大清王朝续命50年,堪称满清政权的“救命恩人”。

君无戏言,按理说,清廷理所当然应该兑现咸丰皇帝的承诺,将曾国藩封为王爵,但事实却是,慈禧太后只给曾国藩封了个一等勇毅侯。

古代的爵位从高到低分为王、公、侯、伯、子、男,曾国藩的侯爵比咸丰皇帝许诺的王爵整整低了两级。那么,曾国藩居功至伟,又有咸丰帝许诺在先,为什么最终却未能封王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如下,如有不足或不当,欢迎留言批评指正。

清廷承诺灭太平天国者必封王,为什么曾国藩最终却只得了个侯爵?

(曾国藩像)

原因一:清朝祖制,汉臣不可封王

终清一朝,共封了五个汉人异姓王,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义王孙可望。当时,满清刚刚入主中原,需要汉将支持,不得已才大封汉人藩王。但等到统治稳定,康熙皇帝立即着手削藩,收回汉人异姓王手中的兵权。从此以后,清朝便有了汉臣不可封王的祖制。

以曾国藩的功绩,确实足以封王,但他毕竟是汉臣,满清政权对汉人有着天然的歧视和提防,所以慈禧太后宁愿违背咸丰皇帝遗命,也坚决不肯封曾国藩为王。

清廷承诺灭太平天国者必封王,为什么曾国藩最终却只得了个侯爵?

(慈禧太后像)

原因二:曾国藩手握重兵,清廷有所忌惮

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从经费到训练,基本都是由他个人负责,所以,湘军是曾国藩的湘军,而非清廷的湘军。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清廷自然希望湘军势力越大越好,但一旦起义平定,局势平稳,实力雄厚的湘军又一下子成了慈禧太后的心头大患。曾国藩功高盖主,手握重兵,几十万战斗力强劲的湘军完全有实力与清廷正规军一较高下。

满清贵族在倚仗曾国藩的同时,更害怕他举兵造反,颠覆清朝统治。如果给曾国藩封王,无疑是给拥兵自重的曾国藩提供了造反的砝码,这是清廷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这个王,万万封不得。

清廷承诺灭太平天国者必封王,为什么曾国藩最终却只得了个侯爵?

原因三:前车之鉴,曾国藩本人也不想被封王

有种说法叫“当官要学曾国藩”,诚然,曾国藩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之所以功高盖主而又能善始善终,正是因为他居功不傲,懂得水满则溢的道理。

立下不世功勋,却未能如愿被封王,寻常人必定会心有不服,但曾国藩当时的反应却是“暗自窃喜”、“松了一口气”。这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凡被封王的清朝汉臣(或后代),无一人有好下场。

曾几何时,汉人封王引发了三藩之乱,但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不仅是三番被削,爵位被废,连小命都难以保全。连雄霸一方的吴三桂、尚可喜等尚且如此,曾国藩又怎么能确保自己长盛不衰呢?

曾国藩只想做清朝的忠臣良将,所以他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并没有给慈禧太后等施加压力,因为,他本人并不想封王。既然如此,清廷也就干脆顺坡下驴,不给他封王,双方各取所需,各自安好。

清廷承诺灭太平天国者必封王,为什么曾国藩最终却只得了个侯爵?

综上,

曾国藩之所以没被封王,并非功绩不够,而是有诸多历史原因的。不过,清廷也算对他感恩戴德,曾国藩死后,清廷赐谥号“文正”,这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荣誉,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也仅有20多人获赐“文正”谥号,还不到状元总数的三十分之一。曾国藩能获此殊荣,也算不枉对大清王朝的一片赤胆忠心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