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作者:小何小何满目星河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这简短的几个词就勾勒出了一个非凡人物的一生轨迹。载沣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矛盾,他被推上了权力的顶峰,却也目睹了大清王朝的崩塌。他本是一介庶子,却最终成为清朝最有权势的王爷之一。他为挽救大清而努力,却又被迫亲手撰写了辞摄政的诏书。他见证了两个朝代的更迭,却又适时地转向了新的政权。载沣的一生就像一出大戏,充满了无数个令人费解的疑团: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的?他为何会在清朝最危急的时候选择辞职?他又是如何在新旧政权更迭时周旋自处的?一个王爷如何能在动荡的年代安然度过余生?让我们一探究竟。

高门之子的坎坷人生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载沣出生于一个荣耀王族之中,其父奕譞乃铁帽子王之一,实为清帝室中显赫一支。然而命运之神却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使他一出生便注定了人生的坎坷。

载沣原是奕譞的第七子,并且出自侧妃刘佳之胎,其地位自然低于嫡出子嗣。按照清代王公权贵子女承袭爵位的惯例,载沣这般身世,注定无缘继承王爵。当时的他,恐怕也不曾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够继承父亲的爵位吧。

然而天意有时就是如此反复无常。载沣的长兄载淳继承父亲奕譞的醇亲王爵位后,不久便被册封为帝,是为光绪帝。其余几位兄长亦相继早逝,使得载沣这个庶出的小儿子,竟成了醇亲王府唯一的嫡长嗣子。及至奕譞驾鹤西去,载沣仅仅七岁的年纪,便被册封为醇亲王,从一介庶子迅速跃升为王公贵胄。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无疑,这是一个天大的运气,同时也是一个挑战。作为一个年仅七岁的孩童,载沣怎能承担起那沉重的王爵?更何况他出身低微,根基不稳,在醇王府中定然遭受排挤打压。好在载沣的生母刘佳并非低门贱胄,其亲妹婉贞更是慈禧太后的胞妹。慈禧待载沣有异常的厚爱,使他得以在醇王府内立足。

更为关键的是,光绪年间,醇亲王府矗立于紫禁城西北隅,载沣与其兄长溥仪就读于宫中,极受帝恩宠眷。然而好景不长,光绪帝于1908年驾崩,满门忧惧之中,更加凸显出载沣的命运多舛。虽是亲王之位,却深陷宫阙纷争的漩涡中...

慈禧钦点的摄政之主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光绪帝驾崩后,皇室内便掀起了继承战的狂澜。慈禧虽已高龄,却并未放弃掌控大清朝政的决心。众位亲贵在她面前,无不唯唯诺诺。在慈禧的斟酌下,载沣的小儿子溥仪很快就被确立为光绪帝的继承人,册封为宣统皇帝。

而在宣统登基之时,慈禧更是亲自为载沣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事安排。考虑到溥仪年龄太小无法亲政,需有人代理摄政,慈禧毅然决然,任命载沣担任摄政王一职,掌管朝政军国大事。

对于当时的载沣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考验。作为一介王爷,他本无资格参与朝政,更遑论主持大局了。然而慈禧的英明铁腕,让载沣一跃成为清朝实际的最高权力掌控者。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慈禧为何会钦点载沣担此重任?从血缘关系上看,载沣乃慈禧的亲外甥,两人自小亲厚非常。更重要的是,载沣性格谦逊稳重,为人低调,正合慈禧阴晴不定的心意。相较之下,其他王公贵胄则多有贪婪嗜权的习性,慈禧自难托付。

除此之外,载沣出身低微,底子纯良,更加便于慈禧掌控。一旦日后出现问题,慈禧完全可以借机将其挤压下台,换上心腹大臣的亲信接任。可见,让载沣摄政,不啻是慈禧为自己在幕后永垂不朽而精心布局。

不过,即便如此高度的信任,慈禧对摄政大权的分配也是讳疾忌医。她在遗诏中特意嘱咐,载沣执政时当秉承隆裕太后的旨意。这隆裕太后,正是慈禧最心腹的侄女,与光绪帝素有婆媳恩怨。慈禧如此安排,实则是故意制造了两股势力的平衡,意在防范载沣日后独揽大权。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引狼入室的远交近攻

摄政王的权力源自慈禧的钦命,但要稳固执政地位却需经历一番波折。面对清朝日渐式微的严峻形势,载沣企图变法图存,却引发了一场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载沣一心想效仿康、雍两朝的开明政策,遂在1909年组建了皇族内阁,力图集中权力,推行维新变法。然而,这一做法立刻就惹恼了隆裕太后。按慈禧遗诏,载沣应当唯隆裕太后是从,而非独揽大权。

于是,在隆裕太后的怂恿下,袁世凯等旗人大臣纷纷表现反对态度。他们千方百计阻挠新政,甚至公开诽谤载沣是在"贬低皇室"。双方由此陷入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漩涡。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权力之争中,蒙古亲王喇嘛更是成为了袁氏集团的暗中支持者。他们唆使蒙古人展开"离心运动",意欲与清廷决裂独立。这无疑是对载沣政权的沉重打击,亦为日后内忧外患、满蒙分家埋下了祸根。

另一方面,日本当局也惺惺相惜地盯上了这一机会。他们暗中支持袁世凯的"东道西行"阴谋,企图在满洲建立傀儡政权,为将来入侵中国打好基础。可以说,这场清帝国的内斗,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张开了序幕。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狼狈的载沣在这些重重困境下左支右绌,根基渐失。他组建的皇族内阁只是一个虚有其名的挡箭牌,遭到袁氏集团的严重瓦解。面对满蒙内乱和日本野心的双重威胁,摄政王的权柄也就不攻自破了。

临危不惧的大智抉择

在这般困难重重的形势下,载沣并未选择勉力支撑,而是作出了一个大胆而明智的决定——主动辞去摄政王的职务。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由此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面对民心丧尽、国家风雨飘摇的危机,载沣清醒地意识到,清朝的命运已经难以回天。他无力扭转大局,坚持执政只会使情况雪上加霜。

更为关键的是,载沣注意到革命党人的诉求并非推翻满族统治,而是要求改朝换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作为一个睿智的政治家,他洞见了这一点,并为国家的前途与自身的安危权衡再三。

最终,在1911年11月底,载沣亲自向宣统皇帝提交了一份辞职诏书,主动请缓摄政王之职,退出朝政舞台。这一决定,无疑是出于长远考虑的大智之举。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一来,辞职可以避免陷于辛亥革命的漩涡之中,从而最大限度保全皇室的尊严和统治权威。另一方面,载沣亦可自保周全,避免像其他大臣那样遭到革命党人的打击报复。

可以说,载沣选择主动辞职,正好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张不谋而合。他们希望推翻满清而不伤及皇室,载沣的决定也恰好让位给了接下来的南北和谈。正因如此,辞职后的他才得以在北洋政府时期安享晚年。

这一谨慎果断的抉择,不仅使载沣在动荡年代得以化险为夷,亦为清朝覆亡后的新政权易主扫清了障碍。由此可见,临危不惧的载沣确实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历经沧桑的衰老余年

自辞去摄政王职务后,载沣的一生就步入了另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这位曾经的权力掌控者如何自处?他又是怎样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的?

辞职后的载沣并未就此远离政坛。相反,他慎重地选择了拥护新生的北洋政府。这一做法,使他不仅赢得了政治上的重新认同,且得到了溥仪政府的赏识,继续享有王爵的优厚俸禄。

载沣,25岁当监国摄政王,三年后清朝灭亡,1951年去世,活了68岁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载沣仍可左右朝纲。他只是一位虚有其名、仪态万千的王爷,真正的话语权早已不复存在。权力中心的转移,彻底终结了他在政坛上的一切影响力。

尽管如此,由于曾在关键时刻主动辞职避嫌,北洋政府对载沣还是抱有相当的尊重和信任。1925年,袁世凯当政时期,载沣甚至还曾被征求关于共和政体的意见。这不能不说明,即便年事已高、威望渐失,载沣眼中的政治睿智依旧让当权者赞许有加。

然而,这样的虚名远远不及他退居幕后后的安逸生活。从摄政王辞职到晚年,载沣静默无闻地生活在自己的王府之中,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他沉浸于读书品茗的生活乐趣,偶尔也会接见一些亲朋好友,谈天论地。

家族血缘,是载沣晚年生活中最大的慰藉。虽然妻子早逝,子嗣亦无出息可言,但他对孙辈们却十分钟爱有加。王府中常有淘气的孩子嬉笑打闹的欢声笑语,这或许正是衰年载沣最宝贵的精神寄托吧。

结尾

就这样,在繁华稳定与动荡飘零之间,一位昔日的权臣悄然走过了68个年华。虽曾仰膺国家权力的最高点,却也亲眼见证了一个朝代的陨落;虽曾在动荡中提纲挈领,却最终归隐于生命的最后岁月。历经坎坷沧桑,他书写了一个王爷生平的跌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