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作者:杰丝聊古今

你是否想过,一个盛世大国如何在内忧外患中逐渐失去控制权?19世纪中叶,面对着太平天国的剧烈动荡,清朝的中央政府发现,他们对地方的掌控力正日益减弱。一方面是中央政府试图收紧缰绳,另一方面地方官员却越来越能玩转规则,势力膨胀。这其中,不仅是权力的博弈,更是一幕幕人性的戏剧。为什么随着清朝中央不断加强管控,地方的督抚们却能权力越来越大?这背后的逻辑和故事究竟是怎样的?让我们一探究竟。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如一颗闪耀的流星划破了清朝的夜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危机中,原本严格的中央集权体系显现出了明显的裂痕。地方督抚,这些被赋予了管理一方水土的官员,开始在战火与政治漩涡中,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首当其冲的就是军需用款的管理。按照旧制,所有的军需用款都需要中央批准后才能使用,用完之后还得一一报销,以确保每一笔钱的流向都在皇帝的掌控之中。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湘淮军等地方军队为了迅速应对战事,开始实行“就地筹饷”,自行调动资金,这直接打破了中央的财政和军事控制。

到了1861年,清政府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开始试图恢复这一制度,却发现地方官员早已习惯了自行其是,中央的命令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1864年,清政府无奈之下,只好简化报销程序,让地方可以在事后简单报告用款情况,而不再需要事前申请。这种改变,实际上是在无形中放松了对地方的财政控制,使得地方官员在军需金钱的使用上有了更多的自由。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还有一个关键的变化是厘金制度的整顿。厘金原本是各省为了补足军费而自设的一种税收,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临时的税收却逐渐变成了地方官员固定的财政收入。厘金的收取和使用,大多没有严格的规定,导致各种滥收滥用现象层出不穷。清政府意识到这一点后,试图通过规范厘金的收入和开支,将这部分资金纳入中央财政体系,但效果却是屡屡受挫。

清政府下令各省必须将厘金收入详细报告,并定期审查。地方官员为了避免中央削减权力,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掩盖实际收入,甚至伪造账目,使得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掌控变得名存实亡。这种情况在光绪年间变得尤为严重,所谓的中央审查往往只能沦为形式,真正的财政大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了地方官员的手中。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与此地方官员对军政的控制也日益加强。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持续,清政府被迫赋予地方官员更多的军事指挥权。例如,地方督抚不仅负责征兵、筹饷,还需要指挥作战,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权力。而中央政府为了迅速平息叛乱,往往对地方官员的军事行动选择性忽视,甚至默认其行为,进一步放大了地方的自主权。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落后,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沟通相当不畅。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很容易对中央报喜不报忧,或是选择性上报信息。这不仅使得中央对地方的真实情况一知半解,也使得地方官员有了操作的空间,通过各种手段增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到了光绪末年,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地方官员,如张之洞,甚至开始尝试通过改革教育和推广新技术来增强地方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例如,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内,大力推广西学,建立工矿企业,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方的经济和教育水平,但也使得他在地方的权力更加牢不可破。

3任皇帝40年,晚清朝廷6大措施铁腕收权,为啥越收督抚权力越大?

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在清末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央政府虽然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收回权力,但由于种种内外因素的制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地方官员则利用这些机会,通过扩大自身的经济和军事权力,逐步形成了一种几乎独立于中央的局面。这种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最终导致了清朝中央政权的逐渐弱化,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