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作者:老崔说历史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是一个饶富挑战性的历史题材。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清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集团构成会存在差异。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在早期自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推移,汉族在官员队伍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这一转变的节点在何时到来?又受哪些历史因素的影响?通过解析督抚的构成变迁,我们可以窥见清王朝统治策略的微妙调整,也可以领略多元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那么,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数据会如何印证你的想象,亦或给出全新的启示。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一、前期满旗主导的原因

1644年,后金重臣多尔衮率满洲八旗军队攻入北京,结束了明朝统治。异族入主中原,清王朝政权建立之初,旗人主导清朝政权的运作无疑是一种必然。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首先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求。满族在人口、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存在明显差距,为防范汉人反抗,在重要岗位上安插旗人是一种自我保护。顺治朝时,从总督到巡抚、州县知府,满族及旗人占绝大多数,汉人仅占少数。《顺治十八年缙绅录》记载,当年全国8位总督、19位巡抚皆为满洲或辽东人,辽东人实际为汉军旗人。

其次,旗人地位优于汉人,更易获重用。入关前,清朝已将汉人编为"汉军旗",免除赋役,颇有殊荚。入关后,旗人虽非满族,却仍被视为"同化"的外来民族,和满族人一道被纳入特权阶层,其身份地位远高于汉人,因此在任命要职时优先考虑。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再者,统治者为控制边疆,多委以满人和汉军旗人为辖地长官。康熙时曾谕令陕西及四川总督必须由满人担任。这种重要的边疆要地,安插满人将领无疑可减少发生内乱的风险。

此外,满人身为"开国有功",更有任命军权重臣的先例。顺治年间,满族武将多尔衮先后派往关内平定农民起义,在天启、崇祯两朝内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入关后,凭借在平乱中的卓越表现,获封多铎亲王,成为清朝开国功臣。

由此可见,在统治初期,无论从政治、军事,还是地位、传统等方面考量,清廷安插满族及汉军旗人为地方大员都有其合理之处。这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关于"满旗当道"的记载。然而,随着王朝基业的稳固,这一政策日益面临考验,统治集团也开始发生演变。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二、康雍乾时期的权衡

随着王朝基业渐趋稳固,清廷对统治集团构成的考量也逐渐发生变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汉人在中央及地方要职的比例不断攀升,但军事重镇仍由旗人把持,反映出朝廷在维护统治和借重汉臣之间不断权衡。

早在康熙朝,统治者就已意识到应重视汉人才能。康熙18年,康熙帝对内阁提出"无论满汉,惟材为取"的要求。次年,他又修订《品级考》,将满汉品级与提升手续划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族官僚的地位。此后,京内外大臣用人皆采"满汉并用"。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然而,对于地方督抚的任命,朝廷显然仍谨慎行事。据统计,康、雍、乾三朝共任命总督102人次、巡抚197人次。其中满人占43%、蒙古人3%、汉军旗人10%,加在一起占绝对多数。汉人虽占44%,但相比之下处于较弱势。

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地区,清廷多年坚持由满洲人担任。如陕西、四川总督一职,从康熙七年谕令"俱用满洲"到雍正年间,前后六十余年均由满人出任。这不难理解,川陕不仅系西北重镇,更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朝廷自然希望安插自己人镇守。

同时,在重大军事决策上,满汉也存在明显分野。据统计,康熙、雍正两朝共任命领队大臣21人,全部为满人。作为最高军事长官,领队大臣全由满人担任,实为权力制衡的一种表现。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换言之,在汉臣日益进用的同时,朝廷在军事防御上保留了满人的优先地位。当时满汉官员的分工大致是:汉员主政,满员主武。汉人凭借文化根基和无可非议的功绩进入中央,而满人则操持兵权,互为防范。

不过,这并非满汉两种族的对抗,而是统治者权衡利弊的结果。毕竟,清王朝奉行"怀柔远人"的理念,注重团结各族,以期实现长治久安。在充分借重汉人人才的同时,有意识地留存满人在军旅的主导地位,无疑是一种审慎的统治策略。只不过,这种状况在后世也难以永远维系下去。

三、镇压战争促进转变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虽然早在康雍乾时期,清廷就已开始重用汉臣,但满旗主导地方政权的态势并未根本改变。真正推动这一格局发生重大转折的,是19世纪中叶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

1851年,在广西永远挥起反叛旗帜,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全面爆发。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清廷先后派出多路军队围剿,但均未能奏效。其中,最为人诟病的是八旗绿营军队的彻底失利。

作为清廷的主力,八旗绿营一度被寄予厚望。但由于长期无战事,锻炼怠惰,加之兵员老迈,久未补充新血,战斗力日益衰退。面对农民军的疯狂进攻,绿营屡遭重创。仅在常州一役,清军就伤亡数万人。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也给清廷的文官体系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据统计,咸丰元年至六年间,七品以上文官死亡429人,远超往常。督抚、藩臣等正三品以上高官也有3人阵亡,可见战事给官僚系统带来了沉重创伤。

在这种内忧外Patient的双重夹击下,清廷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1853年,文祥、肃顺等重臣奏陈"满人暮气深,非重用汉人,不能已乱"。文宗听从了这一建议,随即拔擢了一批汉臣镇压战乱。

率先被重用的是湘军统领曾国藩。作为平定江南战火的功臣,曾国藩在咸丰十年四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次年又兼任钦差大臣,专掌四省军务。自此,清廷将治军大权正式交予汉臣。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随后又有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汉人大员被委以重任。这不仅标志着汉臣在军事领域的作用日渐凸显,更意味着地方督抚的构成将产生根本性变革。

面对太平天国的严重冲击,清廷被迫打破旧有格局,依靠汉臣的武力扑灭战乱。这无疑加快了汉人进入政权核心的步伐,为晚清督抚构成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从此,汉人在地方政权中的地位将不断上升,对清王朝的统治产生深刻影响。

四、晚清新型督抚群体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太平天国运动的剧烈冲击,不仅摧毁了清廷的武职体系,更彻底改变了督抚的构成格局。进入晚清时期,一支以军功出身者为主导的新型督抚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取代了过去以科举功名为主的旧有官员队伍。

首先,由于清廷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大量起用汉臣充任将领,使得具有军功背景的汉人大员不断增多。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是在镇压战乱中建立了赫赫功勋,进而获得重用。

比如,在平定云南、四川农民起义后,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专掌四省军务;左宗棠则因功在阵前,被委以湘军统领之职。这些人随后纷纷出任地方督抚,成为清廷的中坚力量。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至同治、光绪年间,出身军旅的督抚人数更是大增。据统计,这一时期共有67位军人出任总督或巡抚,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以曾国藩的弟子占多数,被后人称为"曾家军阀"。

与此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式微,以及向来重视的文化功名受到冲击,依靠科举入仕的传统官员比例也大幅降低。据不完全统计,晚清督抚中仅有14%的人具备进士及张贴经历。

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督抚的长期任职现象开始盛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任职时间长达十年以上,形成了"一州数年,小小年年"的局面。这种长期执掌地方大权的做法,无疑加剧了督抚在地方的权力垄断。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与前代督抚多为文官、短期任职不同,晚清督抚群体的主导力量转向了军人和长期执政者。作为"生员旗"的代表,他们掌握着雄厚的武力资源,但相较于文官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支新型督抚群体的崛起,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转移。尽管曾被视为"权宦之蠹"的武人在前期受到排斥,但在战火的洗礼下,他们终获得了合法性,并逐步取代旧有文官队伍,主导地方政权的运转。这一转变不仅反映出清廷对地方实力的依赖程度,更预示着中央集权的衰落和权力分散化的趋势日益加剧。

五、转变的深层影响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督抚构成的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清王朝的统治格局,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促进了地方权力的扩张,并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一,晚清督抚群体的崛起客观上加快了汉满融合的步伐。以往,满洲旗人占据统治地位,汉人虽有进身,但仍存在一定隔阂。而晚清时期,由于军功出身者大量进入督抚队伍,汉满身份的界限日渐模糊。

以曾国藩为例,他统帅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被除三等顺天卫尉世职,成为带职旗人。类似情况在其他汉人武臣身上也屡见不鲜。虽然名义上他们被纳入旗人行列,实际上却已与满洲旗人混然一体。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与此同时,满洲旗人子弟在求职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有不少旗人后代放弃世袭体制,转而投身军旅,在汉军将领麾下任职。如郑家镇这一"满蒙混杂武臣家族",就是由满洲旗人后代通过军功获得爵位的典型代表。

换言之,晚清时期新型督抚群体的崛起,已使汉满身份在实际运作中日趋模糊,旗民与汉人贵族阶层逐步融汇交融。这一过程虽存在曲折,但客观上却推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同化,为日后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

其二,督抚在平乱中获得的军事实力,助长了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力扩张。长期执掌兵权,逐渐形成自己的武力基础;长期执政,又增加了对地方事务的控制力。一些督抚甚至不待朝廷授命,自行号召募兵剿匪。

清朝督抚,满多还是汉多?从何时起汉多于满?数据和你想的不一样

以左宗棠为例,其统率湘军时虽未被正式册命统兵权,但实际操控的兵力却达数万人之多。晚年时,左宗棠更获准自行募集捻军,可见其在军事上的实权有增无已。

与此同时,扩张地方权力的做法也为后来的省会运动奠定了基础。部分督抚不满中央集权,主张在自身辖区内推行地方自治,独立征调人财物力。这种做法虽在当时难以付诸实施,但已埋下了日后偏安和分裂的祸根。

再次,地方权力的扩张也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些督抚凭借军事力量而专横跋扈,不服朝廷号令。比如曾国藩在两广总督任上,屡屡对太子党发难,直至撤职。左宗棠亦不时表现出不驯性格,曾公然违背中央命令。

结尾

类似冲突在晚清年间时有发生,反映出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对垒日益加剧。在督抚群体的推动下,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极大冲击,地方力量愈加分化,不仅动摇了王朝的统治根基,也为日后局势的恶化造成了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