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老崔說曆史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是一個饒富挑戰性的曆史題材。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清朝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統治集團構成會存在差異。滿族作為統治民族,在早期自然占據主導地位,但随着時間推移,漢族在官員隊伍中的比重逐漸增加。這一轉變的節點在何時到來?又受哪些曆史因素的影響?通過解析督撫的構成變遷,我們可以窺見清王朝統治政策的微妙調整,也可以領略多元文化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那麼,讓我們拭目以待,看資料會如何印證你的想象,亦或給出全新的啟示。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一、前期滿旗主導的原因

1644年,後金重臣多爾衮率滿洲八旗軍隊攻入北京,結束了明朝統治。異族入主中原,清王朝政權建立之初,旗人主導清朝政權的運作無疑是一種必然。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首先是出于鞏固統治的需求。滿族在人口、文化等方面與漢族存在明顯差距,為防範漢人反抗,在重要崗位上安插旗人是一種自我保護。順治朝時,從總督到巡撫、州縣知府,滿族及旗人占絕大多數,漢人僅占少數。《順治十八年缙紳錄》記載,當年全國8位總督、19位巡撫皆為滿洲或遼東人,遼東人實際為漢軍旗人。

其次,旗人地位優于漢人,更易獲重用。入關前,清朝已将漢人編為"漢軍旗",免除賦役,頗有殊莢。入關後,旗人雖非滿族,卻仍被視為"同化"的外來民族,和滿族人一道被納入特權階層,其身份地位遠高于漢人,是以在任命要職時優先考慮。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再者,統治者為控制邊疆,多委以滿人和漢軍旗人為轄地長官。康熙時曾谕令陝西及四川總督必須由滿人擔任。這種重要的邊疆要地,安插滿人将領無疑可減少發生内亂的風險。

此外,滿人身為"開國有功",更有任命軍權重臣的先例。順治年間,滿族武将多爾衮先後派往關内平定農民起義,在天啟、崇祯兩朝内亂中立下赫赫戰功。入關後,憑借在平亂中的卓越表現,獲封多铎親王,成為清朝開國功臣。

由此可見,在統治初期,無論從政治、軍事,還是地位、傳統等方面考量,清廷安插滿族及漢軍旗人為地方大員都有其合理之處。這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關于"滿旗當道"的記載。然而,随着王朝基業的穩固,這一政策日益面臨考驗,統治集團也開始發生演變。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二、康雍乾時期的權衡

随着王朝基業漸趨穩固,清廷對統治集團構成的考量也逐漸發生變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漢人在中央及地方要職的比例不斷攀升,但軍事重鎮仍由旗人把持,反映出朝廷在維護統治和借重漢臣之間不斷權衡。

早在康熙朝,統治者就已意識到應重視漢人才能。康熙18年,康熙帝對内閣提出"無論滿漢,惟材為取"的要求。次年,他又修訂《品級考》,将滿漢品級與提升手續劃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漢族官僚的地位。此後,京内外大臣用人皆采"滿漢并用"。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然而,對于地方督撫的任命,朝廷顯然仍謹慎行事。據統計,康、雍、乾三朝共任命總督102人次、巡撫197人次。其中滿人占43%、蒙古人3%、漢軍旗人10%,加在一起占絕對多數。漢人雖占44%,但相比之下處于較弱勢。

特别是在一些關鍵地區,清廷多年堅持由滿洲人擔任。如陝西、四川總督一職,從康熙七年谕令"俱用滿洲"到雍正年間,前後六十餘年均由滿人出任。這不難了解,川陝不僅系西北重鎮,更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朝廷自然希望安插自己人鎮守。

同時,在重大軍事決策上,滿漢也存在明顯分野。據統計,康熙、雍正兩朝共任命領隊大臣21人,全部為滿人。作為最高軍事長官,領隊大臣全由滿人擔任,實為權力制衡的一種表現。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換言之,在漢臣日益進用的同時,朝廷在軍事防禦上保留了滿人的優先地位。當時滿漢官員的分工大緻是:漢員主政,滿員主武。漢人憑借文化根基和無可非議的功績進入中央,而滿人則操持兵權,互為防範。

不過,這并非滿漢兩種族的對抗,而是統治者權衡利弊的結果。畢竟,清王朝奉行"懷柔遠人"的理念,注重團結各族,以期實作長治久安。在充分借重漢人人才的同時,有意識地留存滿人在軍旅的主導地位,無疑是一種審慎的統治政策。隻不過,這種狀況在後世也難以永遠維系下去。

三、鎮壓戰争促進轉變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雖然早在康雍乾時期,清廷就已開始重用漢臣,但滿旗主導地方政權的态勢并未根本改變。真正推動這一格局發生重大轉折的,是19世紀中葉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運動。

1851年,在廣西永遠揮起反叛旗幟,标志着太平天國運動的全面爆發。面對這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清廷先後派出多路軍隊圍剿,但均未能奏效。其中,最為人诟病的是八旗綠營軍隊的徹底失利。

作為清廷的主力,八旗綠營一度被寄予厚望。但由于長期無戰事,鍛煉怠惰,加之兵員老邁,久未補充新血,戰鬥力日益衰退。面對農民軍的瘋狂進攻,綠營屢遭重創。僅在常州一役,清軍就傷亡數萬人。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另一方面,太平天國運動也給清廷的文官體系帶來了毀滅性打擊。據統計,鹹豐元年至六年間,七品以上文官死亡429人,遠超往常。督撫、藩臣等正三品以上高官也有3人陣亡,可見戰事給官僚系統帶來了沉重創傷。

在這種内憂外Patient的雙重夾擊下,清廷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1853年,文祥、肅順等重臣奏陳"滿人暮氣深,非重用漢人,不能已亂"。文宗聽從了這一建議,随即拔擢了一批漢臣鎮壓戰亂。

率先被重用的是湘軍統領曾國藩。作為平定江南戰火的功臣,曾國藩在鹹豐十年四月被任命為兩江總督,次年又兼任欽差大臣,專掌四省軍務。自此,清廷将治軍大權正式交予漢臣。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随後又有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漢人大員被委以重任。這不僅标志着漢臣在軍事領域的作用日漸凸顯,更意味着地方督撫的構成将産生根本性變革。

面對太平天國的嚴重沖擊,清廷被迫打破舊有格局,依靠漢臣的武力撲滅戰亂。這無疑加快了漢人進入政權核心的步伐,為晚清督撫構成的轉變奠定了基礎。從此,漢人在地方政權中的地位将不斷上升,對清王朝的統治産生深刻影響。

四、晚清新型督撫群體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太平天國運動的劇烈沖擊,不僅摧毀了清廷的武職體系,更徹底改變了督撫的構成格局。進入晚清時期,一支以軍功出身者為主導的新型督撫群體應運而生,他們取代了過去以科舉功名為主的舊有官員隊伍。

首先,由于清廷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大量起用漢臣充任将領,使得具有軍功背景的漢人大員不斷增多。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都是在鎮壓戰亂中建立了赫赫功勳,進而獲得重用。

比如,在平定雲南、四川農民起義後,曾國藩被任命為兩江總督,專掌四省軍務;左宗棠則因功在陣前,被委以湘軍統領之職。這些人随後紛紛出任地方督撫,成為清廷的中堅力量。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至同治、光緒年間,出身軍旅的督撫人數更是大增。據統計,這一時期共有67位軍人出任總督或巡撫,超過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以曾國藩的弟子占多數,被後人稱為"曾家軍閥"。

與此同時,由于科舉制度的式微,以及向來重視的文化功名受到沖擊,依靠科舉入仕的傳統官員比例也大幅降低。據不完全統計,晚清督撫中僅有14%的人具備進士及張貼經曆。

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督撫的長期任職現象開始盛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任職時間長達十年以上,形成了"一州數年,小小年年"的局面。這種長期執掌地方大權的做法,無疑加劇了督撫在地方的權力壟斷。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與前代督撫多為文官、短期任職不同,晚清督撫群體的主導力量轉向了軍人和長期執政者。作為"生員旗"的代表,他們掌握着雄厚的武力資源,但相較于文官卻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支新型督撫群體的崛起,标志着清王朝的統治基礎發生了根本轉移。盡管曾被視為"權宦之蠹"的武人在前期受到排斥,但在戰火的洗禮下,他們終獲得了合法性,并逐漸取代舊有文官隊伍,主導地方政權的運轉。這一轉變不僅反映出清廷對地方實力的依賴程度,更預示着中央集權的衰落和權力分散化的趨勢日益加劇。

五、轉變的深層影響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督撫構成的這一轉變,不僅改變了清王朝的統治格局,也對整個社會産生了深遠影響,加速了民族融合的程序,促進了地方權力的擴張,并加劇了中央與地方的沖突。

其一,晚清督撫群體的崛起客觀上加快了漢滿融合的步伐。以往,滿洲旗人占據統治地位,漢人雖有進身,但仍存在一定隔閡。而晚清時期,由于軍功出身者大量進入督撫隊伍,漢滿身份的界限日漸模糊。

以曾國藩為例,他統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被除三等順天衛尉世職,成為帶職旗人。類似情況在其他漢人武臣身上也屢見不鮮。雖然名義上他們被納入旗人行列,實際上卻已與滿洲旗人混然一體。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與此同時,滿洲旗人子弟在求職時也不再拘泥于傳統。有不少旗人後代放棄世襲體制,轉而投身軍旅,在漢軍将領麾下任職。如鄭家鎮這一"滿蒙混雜武臣家族",就是由滿洲旗人後代通過軍功獲得爵位的典型代表。

換言之,晚清時期新型督撫群體的崛起,已使漢滿身份在實際運作中日趨模糊,旗民與漢人貴族階層逐漸融彙交融。這一過程雖存在曲折,但客觀上卻推進了不同民族的互相同化,為日後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礎。

其二,督撫在平亂中獲得的軍事實力,助長了他們在地方上的權力擴張。長期執掌兵權,逐漸形成自己的武力基礎;長期執政,又增加了對地方事務的控制力。一些督撫甚至不待朝廷授命,自行号召募兵剿匪。

清朝督撫,滿多還是漢多?從何時起漢多于滿?資料和你想的不一樣

以左宗棠為例,其統率湘軍時雖未被正式冊命統兵權,但實際操控的兵力卻達數萬人之多。晚年時,左宗棠更獲準自行募集撚軍,可見其在軍事上的實權有增無已。

與此同時,擴張地方權力的做法也為後來的省會運動奠定了基礎。部分督撫不滿中央集權,主張在自身轄區内推行地方自治,獨立征調人财物力。這種做法雖在當時難以付諸實施,但已埋下了日後偏安和分裂的禍根。

再次,地方權力的擴張也加劇了中央與地方的沖突。一些督撫憑借軍事力量而專橫跋扈,不服朝廷号令。比如曾國藩在兩廣總督任上,屢屢對太子黨發難,直至撤職。左宗棠亦不時表現出不馴性格,曾公然違背中央指令。

結尾

類似沖突在晚清年間時有發生,反映出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對壘日益加劇。在督撫群體的推動下,清王朝的中央集權體制受到極大沖擊,地方力量愈加分化,不僅動搖了王朝的統治根基,也為日後局勢的惡化造成了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