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的皇帝真的可以随便去後宮吃飯嗎

作者:老崔說曆史

在當代電視劇的塑造下,我們常常看到皇帝如癡如狂地在各宮殿中遊走,無拘無束地在妃嫔宮中用餐、談笑風生。然而,真實的曆史又是怎樣的呢?皇家的等級制度和宮規是否如此寬松?清朝皇帝在日常飲食上是否真享有如此自由?這些疑問值得我們深思。

清朝的皇帝真的可以随便去後宮吃飯嗎

一、清朝宮規森嚴,日正常矩甚即超越一切

清朝自康熙帝時期開始,為了整饬朝紀,加強宮廷管理,頒布了一系列嚴格的宮規制度。這些規矩無微不至,涉及宮中上上下下的生活作息,從吃穿用度到禮節操守,無一不受其限制,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有絲毫逾矩。

據《内閣彙纂》中所錄:"凡王公大臣及親貴等婚喪大小禮儀,一應事項,應遵舊章,不得稍違。"這就昭示了規矩的至高無上地位。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都不得有任何違規行為。從康熙年間起,清朝形成了獨特的"尊重規矩"的文化氛圍和宮廷作風。

為了使規矩行之有效,還設立了專門的機構 —— 内閣,由内閣負責監督和執行。上至皇帝的一言一行,下至宮娥的舉止行為,都由内閣嚴加把關。一旦有誰稍有違犯,當即嚴懲不貸。甚至皇帝若有違規行為,也要受到内閣的糾正和批評。

有一個典型的案例可資佐證。乾隆年間,有一次乾隆皇帝親自為太子王爺等人講解《資治通鑒》,講到宋代宰相王安石變法一節,乾隆皇帝直言這是"悖理"。講完之後,乾隆皇帝才想起來,其實當年王安石的變法曾得到過宋真宗皇帝的首肯。乾隆皇帝随即向太子等人賠不是,并當場命人将這個紀錄刻印下來,以正視聽。盡管地位至高無上,但乾隆皇帝仍然嚴格要求自己說話要遵守規矩。

正是由于清朝這種極度重視規矩的文化氛圍,使得整個朝野百年如一日,井然有序。故而"有教無類,皆遵遺制。"這樣的朝綱可謂是當之無愧。

二、專門的規矩限制皇帝的就餐行為

清朝的宮規中,專門有一部分是針對皇帝就餐行為的限制和規定。這顯示出清朝君權神授的體制下,即便是掌握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在飲食起居方面也不能任性妄為。

首先是皇帝獨自用餐的正常。根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載:"上朝時服禦馔,獨設一席,上食。"這意味着平日裡皇帝是獨自一人用餐的,不會有其他人在場陪同,更不用說在别的宮娥妃嫔房中就餐了。而且皇帝的膳食也是專門的"禦膳房"精心烹制,與後宮妃嫔飲食有别。

其次是年夜飯時的特殊安排。在除夕這一天,皇帝可以與後宮妃嫔們一同就餐,但仍然要遵守嚴格的等級隔離制度。《欽定大清會典》記載:"歲除之夕,六宮妃嫔陸續入見……上後侍從各一席,宮從嫔妾亦各一席,各陪祝萬歲,仍遵常例。"可見,盡管年夜飯時後宮衆人可以入見皇帝,但仍然要按照身份等級分開就坐,絕不可擾亂秩序。而且妃嫔們也隻是遠遠地"陪祝",不能與皇帝一同進餐。

更别說在妃嫔的宮中用餐留宿了。根據清朝的制度,皇帝隻能在自己的寝宮或正寝中住宿,其他妃嫔房中是絕對不能踏足的。即使是皇後的宮室,皇帝也隻能在白天的特定時間入見,一旦天黑就要離開。是以,電視劇中那種無拘無束在各宮中遊走的情節,顯然是與曆史的事實不符的。

這些嚴格的規矩固然給皇帝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但卻是清朝的等級制度和宮廷秩序得以維系的重要保證。畢竟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就是一切制度的基石,如果這一點被打破,整個社會秩序也就不複存在了。是以,即便是最高統治者,也必須為之受限制,這是清朝上下一體、綱常如缷的體制之是以能延續兩百多年的重要原因。

三、這些規矩背後的文化内涵

展現等級制度的重要性

清朝宮規中對皇帝就餐行為的嚴格限制,實際上折射出了等級制度在封建社會中的至高地位。任何制度的推行和實施,都需要有強有力的限制手段,否則就會名存實亡。清朝時期,等級制度作為整個社會運作的基石,自然也需要通過具體的制度安排來予以保證。

就拿年夜飯時的就餐規矩來說,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席位有嚴格區分,皇帝、皇後、妃嫔們都要按等級而分開就坐,這就将等級森嚴的觀念展現得淋漓盡緻。即使是如此隆重的節日,等級制度也不能被打破分毫。可見等級觀念已經深深植根于清朝社會的方方面面。

彰顯君權神聖不可亵渎

在封建社會,皇帝被視為"人君"、"天子",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是以,對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限制,以彰顯其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尊嚴。清朝宮中對皇帝就餐行為的諸多限制,無不展現了這一點。

比如規定皇帝在平常就餐時必須獨食一席,不容分毫亵渎。再比如規定皇帝在後宮就餐時,妃嫔們隻能遠遠地"陪祝",不能與皇帝同席而坐。這些細微之處,足見君權神聖不可亵渎的思想在清朝是多麼根深蒂固。

甚至就連飯菜的烹制,也要與後宮妃嫔差別開來,由專門的"禦膳房"負責。這就使皇帝的一日三餐與衆不同,凸顯了其獨特地位。可以說,清朝宮規中對皇帝的這些限制,本質上是在以儀式感的方式來彰顯皇權的神聖性。

維護宮廷秩序穩定

封建社會的根基在于等級分明、人人知止。如果連皇帝這樣的最高統治者都不受限制,那整個社會就會陷入混亂。是以,清朝宮規對皇帝進行種種限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整個宮廷的秩序和運轉。

譬如不允許皇帝在妃嫔宮中就餐留宿,除了象征性因素外,也是為了避免後宮紛争和權力鬥争的發生。一旦皇帝在某個妃嫔宮中駐留時日過長,其他妃嫔就有可能産生妒忌心理,進而引發沖突沖突。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清朝宮規對此給予明文禁止。

可見,對皇帝就餐行為的諸多限制,都是為了遏制皇權的任性妄為,維護整個宮廷與朝野的運作秩序。這不僅關系到皇室的基業長存,也是社會大治的重要保證。正由于有這些嚴格的規矩作為限制,才使得清朝兩百多年間能保持相對太平。

四、宮規對皇帝權力的制衡作用

在封建專制社會,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國家命運産生關鍵影響。是以,對于皇帝權力的制衡和限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清朝的宮規中,對皇帝就餐行為的諸多限制,實際上起到了有效制衡皇權的作用。

首先,這些規矩限制了皇帝的私人生活自由。作為最高統治者,皇帝本應該在一切方面都享有至高無上的特權。但清朝的宮規對皇帝的飲食起居做出了嚴格限制,比如不能在妃嫔宮中用餐留宿、隻能獨自一人就餐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皇帝的私人自由空間。

其次,這些規矩防止了皇權的過度集中和濫用。在封建王朝,一旦皇帝的個人權力過于集中,極易滋生腐朽。清朝宮規将皇權的運作納入了嚴格的制度管理之中,通過明文規定等方式限制皇帝的權力邊界,使皇權不能被濫用和肆意擴張。

再次,這些規矩确立了臣民對皇權的監督制衡機制。清朝設立内閣專門監督宮中紀綱,堂上及皇親國戚大臣也會對皇帝的一言一行加以監視,一旦有違宮規便會糾正。這種監督制衡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皇權的任性妄為。

比如乾隆皇帝在給太子講解《資治通鑒》時,一時失言說嶽飛變法是"悖理",最後親自命人将此失言紀錄下來。可見,乾隆皇帝的一句話仍要受到限制,并無法逃脫規矩的監督。

此外,清朝時期有許多身居高位的大臣,如紀曉岚、和珅等,都曾公開直言進谏皇帝,要求遵守宮規。這就從制度上确立了臣民對皇權的監督作用,防止濫權情況的發生。

可以說,清朝宮規中這些看似微小的條文限制,實際上建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皇權制衡體系,通過剝奪皇帝的私人權力、限制皇權邊界、确立監督機制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防止了權力的集中和濫用,維護了整個封建王朝的運轉和社會大治。

五、有違規矩行為會受到嚴懲

雖然清朝宮規對皇帝的一言一行進行了種種限制,但并非說皇帝就完全不能觸犯規矩。事實上,曆史上曾發生過皇帝違規的情況,隻不過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就會受到嚴懲,以彰顯規矩的權威性。

其中最出名的例子,莫過于乾隆末年對嫔妃們突然進行大批斬盡殺絕的"紛嶺案"了。據《清史稿》所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有宮女告發說,皇後孝賢和部分嫔妃們涉嫌勾結外男、嫖賭淫亂等罪行。乾隆皇帝大為震怒,遂下令将所有涉案的嫔妃全數誅殺,連帶其家眷一并格殺勿論。

最終,被誅殺的嫔妃就有28人,其中包括4位恭親王府世子妃、15位和碩親王府世子妃等。所有被處死者的家屬,也被流放邊遠或充軍。這無疑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重大宮變,令滿蒙官員震驚不已。

根據史料記載,乾隆下令對這些嫔妃嚴懲的原因之一,就是她們經常違反了清朝宮規,私通外男、賭錢等。乾隆認為她們已經徹底觸犯了宮規紀律,玷污了皇族聲譽,是以決定秋後算賬,一舉肅清。

在"紛嶺案"之後,連年有大臣上書勸谏乾隆皇帝,指出此案處置過于殘酷無情。乾隆聽後雖有悔意,但仍一意孤行,繼續維護自己的權威。這就展現了在乾隆心中,宮規是至高無上的,被違犯後必須受到懲戒,哪怕犧牲再大。

類似的宮規違規事件在以前也時有發生,隻是懲處手段沒有乾隆如此彪悍而已。比如說雍正時期,就有一位和珅的母親鄭氏因在後宮淫亂被處以腰斬;康熙年間,宮女馬桂因盜竊貴重宮中物品,也被活活燒死。可見,清朝朝野上下對宮規是何等敬畏,違規者無論身份地位,皆難免遭到嚴懲。

結尾

縱觀曆史,一些皇帝為了維護自身權威,往往會借機對舊臣故吏和妃嫔進行清洗。但不管出于什麼動機,違犯宮規這一罪名無疑是最為正當合理的。因為在那個時代,規矩的地位高于一切,誰都不能逾越。而當有人覺其威脅越來越大時,往往就會使出重典以維護規矩尊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