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会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作者:泪殇之陌

陈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为何最后却沦落到被包拯处决的地步?这位清官原本身世显赫,生于仕宦之家,曾为官清正廉洁、深得康熙帝赏识。然而不知为何,他竟在几百年后的宋朝被著名的包青天判处了极刑。难道真有世人传闻的那般丑恶嘴脸,做尽了勾当罪大恶极?亦或只是万恶的无妄之冤?这个谜团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曲折历史真相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陈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会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陈世美的前世今生

陈世美,原名年谷,又名熟美,乃湖北均县人士。他出身于世代为仕的宦族,家学渊源,自幼教养严谨。顺治年间,陈世美游学北京,终于在辛卯科中贡士及第,一举成名。

初任河北小县之令,因政绩彪炳,甚得康熙帝垂青。不久康熙便破格重用,委以贵州分守思仁府之重任,加兼布政使参议政务。由此可见,陈世美确是位清朝的能臣良吏。

只是世事难料,就在陈世美的仕途步步高升之时,一场离奇的怪事突然就此打断了他的前程。根据史载,在陈世美离世后不久,竟有文人墨客目睹其身形出没于宋朝的都城开封!眼见其被押上了刑场,遭到包拯那位宋代理学名臣的严惩,最终被行了那等凌迟的苦刑。

当下众人无不拍案叫绝,这位在清朝小有建树的陈大人,怎么会突然穿越时空,沦落到几百年前的宋朝,遭此酷刑?难不成陈世美这个人,竟真有两重身份,前世为清代高官,今生竟又是宋朝的罪人?

不过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数百年后的康熙年间,陈世美不是已高居要职,备受上眷吗?焉有此理,竟被流传成罪人罹难于几百年前的宋朝?看来这事背后,定然另有蹊跷!

包拯的铁腕惩治

说起包拯,乃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名臣,为官廉洁彰明,素有"铁面无私"的美誉。早年他在河南陈州任知州时,实行"防贪濠苑"铁案如山,赏罚分明。包拯宁可失去亲生儿子,也坚持公正无私的原则,从不徇私情。因此他在陈州时期就树立了不阿的形象。

后来包拯升任宋宣宗朝的宰相,掌管朝政,便开创了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审案"这一审理冤案的新机制。他亲自巡视各地,细查积案,昭雪了无数被冤枉的冤魂。凡是枉法徇私、贪赃枉法之徒,皆被包拯严惩不贷。有"手起家门落"之说,可见包拯的铁腕手腕。

陈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会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就是在这一时期,包拯突然接手了一桩离奇的"铡美案"。据说这起案件的主人公就是本篇开头所述的那位清朝陈世美先生。当时的案情是陈世美一门忘恩负义,妻荒淫无度,子又杀父夺妻。包拯见状大怒,遂一刀把陈世美给砍了,以正天地间的耗气。

这起"铡美案"一出,顷刻之间传遍了大宋京师。于是各路文人墨客便唱和起这一宏案,有作赋有做诗,把包拯赞成"正义使者"、"铁面判官"。其中最为流传广泛的,莫过于由一出小戏演变而来的《秦香莲抱琵琶》了。

这出戏原是说一个被陈世美逼迫的妻室秦香莲最终逃脱的故事。后来不知哪个捧场文人,将包拯审理陈世美的"铡美案"前传加了进去。于是乎,这出本是单纯歌颂侠义的小品,立马风云一变,成了描写包青天惩治罪恶昭彰正义的大戏。

戏剧中的虚构与真实

众所周知,说唱艺术在中国自古就是流行已久的一种文化形式。无论是曲艺、杂剧还是传统戏曲,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们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历史典籍,通过夸张渲染、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法,将枯燥的史实注入浓重的戏剧张力。

就拿这出《铡美案》来说,它便是由一个原本只关乎秦香莲命运的小品戏,渐渐发展而来的。后来不知是哪位说唱高手,将包拯审判陈世美这一桥段添加进去,使整出戏的主旨一下子就由歌颂侠义转为颂扬正义、鞭笞恶势力。

这样的虚构手法,在古代确属常见。不少曲家和说书人,往往会夸大人物性格,以符合观众的审美期待。比如在传统的包拯形象里,人们就将他塑造成了彻头彻尾的无情判官,铁面无私、秉公断案。而实际上包青天本人性格并未如此偏执,据史载他也是个重视亲情的人。

再看到陈世美这个人物形象,它的来历就更加扑朔迷离了。从史书上看,似乎并无这号人物存在。而他的原型,很可能是一个清朝时期的青楼老鸨或者包工头,因为做了一些亏心事而遭到唾弃。后来文人学士便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忘恩负义、荒淫无度的罪大恶极之徒,好让正直英明的包拯能够在舞台上把他判了个凌迟大刑,彰显正义。

由此可见,说唱文艺中常常掺杂了不少虚构成分,将人物形象、情节细节夸大而出,并非尽是实录史实。在当时那种以寓教于乐、戏说是非的文化氛围下,说书人和戏子自然会根据一些模糊的故事渊源添枝加叶,以期吸引更多的观众眼球。

民间传说的渊源探析

那么,关于陈世美这个虚构人物的传说,又是从何处开始流传并扩散开来的呢?根据考据,它的发源地很可能是湖北均县一带。

陈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会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早在明代,均县就有了一些陈姓宗族,他们世代居住在该地,家世不算太显赫,但也算是中小地主阶层。后来到了清朝,这些陈家子孙中自然也就出了一些中低级官员。

传说在那个年代,有一位姓陈的小官曾在任上做错了事,或是渎职徇私、或是贪赃枉法,随后被革职查办。也许当时的詿谤譸谤言论就从这里开始酝酿。文人学士们将这个陈姓老爷塑造成了一个荒淫无度、忘恩负义的恶棍形象,并将之与流传极广的包青天打铁惩奸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

尤其是在均县一带,因为陈姓居民很多,所以这一舆论风言风语就更加猖獗。后来慢慢地,人们干脆把这个失德的陈姓官员与包青天审案连在了一起,编造出了一出"包公铡陈世美"的说唱艺节目。

为了渲染戏剧张力,在这出编排中,人们还特地加入了一个名为"秦香莲"的女角作为陈世美的妻室,好让包公大人在惩治陈世美的同时,也能同时英雄救美、维护世道人伦。就这样,一出以包公惩治罪恶、昭彰正义为主题的曲艺作品就此诞生了。

可以想见,在均县一带,这出包青天铡斩陈世美的艺节目一定广为流传,传唱度非常之高。毕竟在清朝,这种寓教于乐、说理说理的说唱文艺,不啻是最普及的一种娱乐方式。久而久之,人们便将这个本无其人的"陈世美"视作了一个真人真事而非虚构。

历史真相的最终解开

通过上文的种种分析和推测,我们大致已经能够还原出这个关于"陈世美穿越成了包青天刀下亡魂"的民间传说的来龙去脉了。

实际上,所谓的"陈世美"这个人物,完全是后人的虚构杜撰。他的原型很可能是清朝时期某个渎职失德的小吏,或者一个因为做了什么亏心事而遭人唾弃的青楼老鸨。后来文人学士们为了编排一出寓教于乐的说理戏剧,就将这个暗无天日的小人物与宋代著名的"包青天审案"这一题材联系到了一起。

为了增加戏剧张力,他们进一步虚构了一个叫"秦香莲"的女性角色,编排成被陈世美这个恶棍囚禁的妻室。这样一来,包拯铡斩陈世美的剧情情节就变得更加合理、更具说服力了。

而这出编排成功后,由于契合了那个时代寓教于乐、说理说理的文化氛围,很快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均县一带,因为有大量陈姓人居住,所以这出以惩治恶人陈世美为主题的说唱更加受欢迎。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虚构的"陈世美"当成了一个真人真事了。

结尾

当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过程中,这个"陈世美"的人设形象也在不断被夸张放大。有些说书人为了渲染悲剧色彩,将他塑造成一个荒淫无度、忘恩负义的暴徒;也有一些曲家则把他形容成一个千夫所指的恶霸。总之,就是要将他妖魔化,以对比包拯正直英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