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會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作者:淚殇之陌

陳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為何最後卻淪落到被包拯處決的地步?這位清官原本身世顯赫,生于仕宦之家,曾為官清正廉潔、深得康熙帝賞識。然而不知為何,他竟在幾百年後的宋朝被著名的包青天判處了極刑。難道真有世人傳聞的那般醜惡嘴臉,做盡了勾當罪大惡極?亦或隻是萬惡的無妄之冤?這個謎團背後又蘊藏着怎樣的曲折曆史真相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陳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會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陳世美的前世今生

陳世美,原名年谷,又名熟美,乃湖北均縣人士。他出身于世代為仕的宦族,家學淵源,自幼教養嚴謹。順治年間,陳世美遊學北京,終于在辛卯科中貢士及第,一舉成名。

初任河北小縣之令,因政績彪炳,甚得康熙帝垂青。不久康熙便破格重用,委以貴州分守思仁府之重任,加兼布政使參議政務。由此可見,陳世美确是位清朝的能臣良吏。

隻是世事難料,就在陳世美的仕途步步高升之時,一場離奇的怪事突然就此打斷了他的前程。根據史載,在陳世美離世後不久,竟有文人墨客目睹其身形出沒于宋朝的都城開封!眼見其被押上了刑場,遭到包拯那位宋代理學名臣的嚴懲,最終被行了那等淩遲的苦刑。

當下衆人無不拍案叫絕,這位在清朝小有建樹的陳大人,怎麼會突然穿越時空,淪落到幾百年前的宋朝,遭此酷刑?難不成陳世美這個人,竟真有兩重身份,前世為清代高官,今生竟又是宋朝的罪人?

不過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數百年後的康熙年間,陳世美不是已高居要職,備受上眷嗎?焉有此理,竟被流傳成罪人罹難于幾百年前的宋朝?看來這事背後,定然另有蹊跷!

包拯的鐵腕懲治

說起包拯,乃是宋代著名的理學名臣,為官廉潔彰明,素有"鐵面無私"的美譽。早年他在河南陳州任知州時,實行"防貪濠苑"鐵案如山,賞罰分明。包拯甯可失去親生兒子,也堅持公正無私的原則,從不徇私情。是以他在陳州時期就樹立了不阿的形象。

後來包拯升任宋宣宗朝的宰相,掌管朝政,便開創了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審案"這一審理冤案的新機制。他親自巡視各地,細查積案,昭雪了無數被冤枉的冤魂。凡是枉法徇私、貪贓枉法之徒,皆被包拯嚴懲不貸。有"手起家門落"之說,可見包拯的鐵腕手腕。

陳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會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就是在這一時期,包拯突然接手了一樁離奇的"鍘美案"。據說這起案件的主人公就是本篇開頭所述的那位清朝陳世美先生。當時的案情是陳世美一門忘恩負義,妻荒淫無度,子又殺父奪妻。包拯見狀大怒,遂一刀把陳世美給砍了,以正天地間的耗氣。

這起"鍘美案"一出,頃刻之間傳遍了大宋京師。于是各路文人墨客便唱和起這一宏案,有作賦有做詩,把包拯贊成"正義使者"、"鐵面判官"。其中最為流傳廣泛的,莫過于由一出小戲演變而來的《秦香蓮抱琵琶》了。

這出戲原是說一個被陳世美逼迫的妻室秦香蓮最終逃脫的故事。後來不知哪個捧場文人,将包拯審理陳世美的"鍘美案"前傳加了進去。于是乎,這出本是單純歌頌俠義的獨幕喜劇,立馬風雲一變,成了描寫包青天懲治罪惡昭彰正義的大戲。

戲劇中的虛構與真實

衆所周知,說唱藝術在中國自古就是流行已久的一種文化形式。無論是曲藝、雜劇還是傳統戲曲,皆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它們大多取材于民間故事或曆史典籍,通過誇張渲染、虛構想象等藝術手法,将枯燥的史實注入濃重的戲劇張力。

就拿這出《鍘美案》來說,它便是由一個原本隻關乎秦香蓮命運的獨幕喜劇戲,漸漸發展而來的。後來不知是哪位說唱高手,将包拯審判陳世美這一橋段添加進去,使整出戲的主旨一下子就由歌頌俠義轉為頌揚正義、鞭笞惡勢力。

這樣的虛構手法,在古代确屬常見。不少曲家和說書人,往往會誇大人物性格,以符合觀衆的審美期待。比如在傳統的包拯形象裡,人們就将他塑造成了徹頭徹尾的無情判官,鐵面無私、秉公斷案。而實際上包青天本人性格并未如此偏執,據史載他也是個重視親情的人。

再看到陳世美這個人物形象,它的來曆就更加撲朔迷離了。從史書上看,似乎并無這号人物存在。而他的原型,很可能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青樓老鸨或者包工頭,因為做了一些虧心事而遭到唾棄。後來文人學士便将其塑造成了一個忘恩負義、荒淫無度的罪大惡極之徒,好讓正直英明的包拯能夠在舞台上把他判了個淩遲大刑,彰顯正義。

由此可見,說唱文藝中常常摻雜了不少虛構成分,将人物形象、情節細節誇大而出,并非盡是實錄史實。在當時那種以寓教于樂、戲說是非的文化氛圍下,說書人和戲子自然會根據一些模糊的故事淵源添枝加葉,以期吸引更多的觀衆眼球。

民間傳說的淵源探析

那麼,關于陳世美這個虛構人物的傳說,又是從何處開始流傳并擴散開來的呢?根據考據,它的發源地很可能是湖北均縣一帶。

陳世美本是清朝的好官,怎會穿越到宋代成了包大人的刀下之鬼

早在明代,均縣就有了一些陳姓宗族,他們世代居住在該地,家世不算太顯赫,但也算是中小地主階層。後來到了清朝,這些陳家子孫中自然也就出了一些中低級官員。

傳說在那個年代,有一位姓陳的小官曾在任上做錯了事,或是渎職徇私、或是貪贓枉法,随後被革職查辦。也許當時的詿謗譸謗言論就從這裡開始醞釀。文人學士們将這個陳姓老爺塑造成了一個荒淫無度、忘恩負義的惡棍形象,并将之與流傳極廣的包青天打鐵懲奸的故事聯系到了一起。

尤其是在均縣一帶,因為陳姓居民很多,是以這一輿論風言風語就更加猖獗。後來慢慢地,人們幹脆把這個失德的陳姓官員與包青天審案連在了一起,編造出了一出"包公鍘陳世美"的說唱藝節目。

為了渲染戲劇張力,在這出編排中,人們還特地加入了一個名為"秦香蓮"的女角作為陳世美的妻室,好讓包公大人在懲治陳世美的同時,也能同時英雄救美、維護世道人倫。就這樣,一出以包公懲治罪惡、昭彰正義為主題的曲藝作品就此誕生了。

可以想見,在均縣一帶,這出包青天鍘斬陳世美的藝節目一定廣為流傳,傳唱度非常之高。畢竟在清朝,這種寓教于樂、說理說理的說唱文藝,不啻是最普及的一種娛樂方式。久而久之,人們便将這個本無其人的"陳世美"視作了一個真人真事而非虛構。

曆史真相的最終解開

通過上文的種種分析和推測,我們大緻已經能夠還原出這個關于"陳世美穿越成了包青天刀下亡魂"的民間傳說的來龍去脈了。

實際上,所謂的"陳世美"這個人物,完全是後人的虛構杜撰。他的原型很可能是清朝時期某個渎職失德的小吏,或者一個因為做了什麼虧心事而遭人唾棄的青樓老鸨。後來文人學士們為了編排一出寓教于樂的說理戲劇,就将這個暗無天日的小人物與宋代著名的"包青天審案"這一題材聯系到了一起。

為了增加戲劇張力,他們進一步虛構了一個叫"秦香蓮"的女性角色,編排成被陳世美這個惡棍囚禁的妻室。這樣一來,包拯鍘斬陳世美的劇情情節就變得更加合理、更具說服力了。

而這出編排成功後,由于契合了那個時代寓教于樂、說理說理的文化氛圍,很快便在民間廣為流傳,尤其是在均縣一帶,因為有大量陳姓人居住,是以這出以懲治惡人陳世美為主題的說唱更加受歡迎。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個虛構的"陳世美"當成了一個真人真事了。

結尾

當然,在民間廣為流傳的過程中,這個"陳世美"的人設形象也在不斷被誇張放大。有些說書人為了渲染悲劇色彩,将他塑造成一個荒淫無度、忘恩負義的暴徒;也有一些曲家則把他形容成一個千夫所指的惡霸。總之,就是要将他妖魔化,以對比包拯正直英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