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2021年快结束了,对于孩子们来说,接下来的半个月可能是最紧张又兴奋的时刻了。
兴奋是因为快放寒假了,紧张是因为要迎来期末考试了。
其实期末考试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父母的考验。
做父母的,孩子考的好当然会开心,但孩子考的不如我们的预期时,其实更需要我们的关心鼓励。
面对孩子不理想的成绩,如果我们能处理好,不仅能给孩子更多信心,其实也能给孩子面对未来的勇气。

01 懦弱的孩子,打压的父母
在达达老师的《家庭教育共读会》中提到了一个案例:
期末成绩下来后,孩子考了98分,自己特别高兴。
但没想到把试卷给妈妈后,妈妈不仅没表扬,还盯着打叉的地方问孩子,“怎么又差两分,这两分这么难吗?你稍微努力一点,稍微仔细看一下题不就能考上,你看隔壁家小海每次都考100……”,妈妈可能话都没说完,孩子已经笑不出来了。
可能在父母自己看来,自己说的是事实,目的也是为了孩子更努力学习,不能因为一次考得好就骄傲自满,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会感觉非常的无力,会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标准,继而可能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
就像达达老师说的:如果父母长期,只看到孩子不足的地方,而没有帮助孩子找到事情的正面价值,其实会让孩子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不行的。而我不行,就是成功路上最大的魔咒。
在这样的打压下,孩子会自然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
而一个没有自我价值的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他只会想逃避,而不是去挑战。
02 剪掉了翅膀,却怪你不会飞翔
有这样一个漫画《父母剪掉了孩子的翅膀,却怪孩子不会飞翔》,其实父母不相信,质疑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那把沉重的剪刀。
达达老师也说过身边朋友的一个例子:一次她送朋友回家,恰好在车上朋友上初中的儿子打电话给妈妈。
开始时,朋友儿子很开心,因为住校很久没见妈妈了,好不容易从老师那拿到电话,就想和妈妈分享下最近学校里很开心的事,还问了妈妈身体怎么样。
没想到后来说到了考试,妈妈一句话:你这次没什么进步啊。听到这句话孩子开始还在争辩。
再之后,妈妈一句:你看你的好朋友,每次都考得很好呀,你为什么不行呢?儿子就立马不说话了,两人匆匆就结束了通话。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朋友的儿子本来很开心,但妈妈的不认可和质疑,如果继续下去,就会让孩子自己都开始质疑自己。
就像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会做饭,工作之后总是听到父母说,你看你这么大了都不会照顾自己。
其实这时候更应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你特别怕孩子进厨房呢,因为孩子总会帮倒忙,可另一层,你的拒绝,其实也剥夺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机会。
就像孩子假期的时候只知道在家看电视,从来不帮忙打扫,父母总会抱怨孩子不知道体谅自己的辛苦。
可作为父母,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当孩子想要帮忙的时候,你总会说,你去忙学习就好了,其他事情不需要你来干。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视而不见。
我们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拒绝孩子做事,可孩子长大之后,我们又总抱怨孩子不会做事,你的拒绝,其实就是在剪刀孩子自立的翅膀。
03 放手的父母,自信的孩子
每一个懦弱,没有自信的孩子背后,其实都有一对这样的父母,总是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
但就像人本主义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的:父母会很自然地关注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状,但一味关注短处和缺点,事态并不会有任何改变。
其实消除缺点最简单的办法是,不看短处,而是要看长处。
对于这一点,就像《接受不完美的勇气》一书中说的,很多时候,只需要父母换个角度看问题:
比如,不是“阴郁”,而是“温柔”。
不是“反应慢半拍”,而是“谨慎”。
不是“性急”,是“敏捷”。
不是“多嘴”,而是“亲切”。
不是“感觉迟钝”,而是“拥有自己的世界”。
不是“老是失败”,是“面临许多挑战”。
只要改变观点,世界就会骤然改变。
父母对待孩子也是,但父母换个角度,可能亲子关系也会豁然开朗。
其实一位朋友的做法是个转念得很好示范。
孩子这次只考了“80”分,看到成绩,她自己先开心地和孩子说:那我又有活干了,你又有进步空间啦,每次都考得那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帮助你。
这样的反馈其实就把孩子从结果中拉出来,不仅感受到了父母的支持,还明白错误其实很正常,我们都是在错误中学习,这其实比一次成绩更重要。
当然,能够做到这一点,包括孩子能够给予她如此积极的反馈,背后离不开她近半年对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孩子对她本身非常信任。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放手是一种勇气,但放手更需要智慧,父母不是不管,而是更加智慧地去引导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每位父母的心其实都一样,陪伴孩子的成长之路,其实也是父母的自我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