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学成语故事(55)逢君之恶:赵氏孤儿和三郤之死悲剧探源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今天要讲的成语是逢君之恶,意思是迎合昏庸的执政者,引导他去干坏事。

这是一个现代人不太常用甚至已不常见的成语,但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它却像一个幽灵,不时现身作恶,在宫廷内外掀起一场场腥风血雨。

今天回顾其中几个历史片段,意在指出,逢君之恶,其实是人性之恶叠加制度之恶而开出的“恶之花”。

因此,单纯止于道德层面的批判和说教,而不健全纠错机制,类似的悲剧将永远不会消失,最多是惨烈程度大小而已。

(上)赵氏孤儿:因爱生恨还是为权争斗

《赵氏孤儿》,是一个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悲情故事,以西汉司马迁《史记》和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相关章节为蓝本,经过戏曲舞台和各类影视的精彩演绎和经典再现后,一个关于承诺和信义的故事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读来犹令人感叹唏嘘。

而且,与许多戏曲、影视故事是传说不同,赵氏孤儿实有其人,但是故事起因和经过在不同的史书中却差异较大,甚至连主人公赵武当时的年纪都是一笔糊涂账。

好在,本文的重点不在考据,而是要探究故事背后的人性和制度问题。

篇幅所限,这里只说《左传》的记载,《史记》的记载大家可以搜索《史记·赵世家》。

赵氏孤儿之所以成为“孤儿”,与一个身份显赫的女人——他的老妈赵庄姬有关。

赵庄姬,晋成公姐姐,嫁给赵盾的嫡长子赵朔为妻。

后赵朔早亡,不甘寂寞的赵庄姬和叔子赵公公(赵盾同父异母的弟弟)搅和在了一起。

一个名门望族发生这种事,好说不好听,赵括和赵同决定把这个混账弟弟放逐到齐国去。

外国再好也不是家。再说,自己在赵国是一呼百应的世家子弟、高级将领,在国外即便有大把银子,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所以赵婴齐想赖着不走,央求两位哥哥说:“有我在,栾氏不敢作乱,我一走,两位哥哥就危险了。”

尽管赵婴齐说的不无道理,但是家族荣誉更重要,赵括和赵同没有答应。不久,赵婴齐自己逃亡,后死在齐国。

出乎赵家人意料的是,率先发难的不是栾氏,而是“内鬼”——赵庄姬。原因很简单,赵括、赵同坏了自己的好事。

公元前583年的一天,庄姬跑到晋景公跟前告发说:“赵括和赵同准备叛乱。”

心怀叵测的栾氏、郤氏趁机为庄姬作证,当年6月,晋景公杀死了赵括、赵同及其族人,把封地赐给了祁奚。

此时,被情欲冲昏了头的赵庄姬才蓦然发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孤家寡人,而且被万人唾骂。万般无奈,她抱着儿子赵武躲到了娘家,在宫内住了下来。

一个有大功于国家的家族竟然被几句谗言灭门,很多人愤愤不平。有一天,大夫韩厥对晋景公说:“赵衰、赵盾都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现在家族却后继无人,我们怎么再号召后人为国家卖命?”

晋景公被问得哑口无言,也明白自己做事不地道,于是就立赵武为赵氏继承人,并归还了赵氏田地。

这就是《左传》用二三百字记载的关于赵氏孤儿的故事,它没有《史记》《东周列国志》和后来的戏剧、影视那么曲折动人,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依然可以想见这出悲剧的发生是如此的荒谬和怪诞。

一个女人因无处发泄情欲而血口喷人,再加上几个心怀叵测的小人几句证人证言,就让一个为国家社稷立下汗马功劳的传世家族顷刻间灰飞烟灭。

试想,此案要是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现代社会,赵氏孤儿的悲剧绝对不会发生。

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好的制度让坏人做不了坏事,坏的制度让好人做不成好事。

国学成语故事(55)逢君之恶:赵氏孤儿和三郤之死悲剧探源

(下)三郤悲剧,逢君之恶的典例

前文说过,三郤是指晋国郤氏家族的三个代表性人物郤錡、郤犨、郤至。

三郤做事张扬,得罪了很多人(民不与郤氏)。再加上他们的先人郤缺以“有蛊疾”为由罢免了胥克,这让胥克的儿子胥童一直怨恨郤氏。

也就是说,三郤得罪的人有晋厉公的宠臣胥童、夷阳五、长鱼矫以及中军大夫栾书。

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国君晋厉公。因为厉公的“哥们”很多,而他是新君,国中的好位子都被以三郤为代表的几大家族牢牢控制,而厉公的“哥们”也有“小弟”和家庭,这么多人眼巴巴地等着,没有位子哪成?

于是,鄢陵之战后,晋厉公决定趁着威望大增之际,把老家伙们撵走,换成自己人(反自鄢陵,欲尽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

于是,“三大势力”一拍即合,紧密“团结”在厉公周围,开始磨刀霍霍。

最先“撞刀”的就是三郤家族。

但三郤家族叶大根深,与其他家族之间又盘根错节,利益勾连。单纯告他们贪污受贿、失职渎职什么的,最多判个三年五载。再说那种体制下,谁也不敢说自己是干净的,因此阴险狡猾的栾书想了一个“必杀技”——( 三郤)谋反!

此罪名不仅可以让三郤家族万劫不复,还可威慑其他家族避之唯恐不及。

为了促使晋厉公尽快动手,栾书又设计了一个圈套,让三郤往里跳。

主意已定,栾书找来了鄢陵之战中被俘虏的楚公子茷,问他是否想回楚国否,如果想就乖乖听话。公子茷忙不迭地答应了。

按照栾书的指点,一天,公子茷在陪厉公闲聊时,慢慢把话题转到了鄢陵之战上,并故作神秘地对厉公说:“这次战役,其实是郤至的阴谋。贵国在援军尚未到达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就贸然作战,失败的几率很大。但郤至说就盼着晋国失败呢,他好趁机迎立孙周。”

这一下可戳到厉公的肺管子,于是向栾书求证此事。栾书心中暗喜,但装着不确定的样子说:“应该是这样,但我也不敢确定。要不,您派郤至去向周王室走访,看看他是否私下和孙周来往。”厉公点头答应。

随后,栾书又派人快马加鞭来到成周,告诉孙周说郤至来访,让孙周一定接见一下,以便往后有个照应。年仅十四五岁的孙周不知是计,就答应了。

果然,郤至来到成周后和孙周亲切会面,相关场景被厉公派出的耳目迅速传回晋国,晋厉公动了杀机。

那么,晋厉公为什么如此忌惮孙周?原来,这孙周不是别人,是晋襄公的孙子。

晋襄公的庶长子名谈,赵盾被逼立灵公后(见成语故事《言犹在耳》),谈避居于周,生下儿子孙周。孙周别看年纪小,却聪明能干,口碑极佳。

而厉公继位后,骄奢淫逸,而且一直没有孩子,所以很多人开始思慕襄公,这让晋厉公很是不爽。而此时,襄公早已去世,他的孙子自然成了厉公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孙周在周王室庇护下,厉公暂时奈何不得。

于是,三郤必死无疑。

厉公杀死了三郤,自己的宠臣胥童等人迅速被提拔重用,占据要津。

胥童们很满足,厉公也很高兴,开始尽情享乐。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得意得太早了。

公元前574年,在三郤之难中被胥童等人一并抓捕,差点丧命的栾书和中行偃,趁厉公在宠臣匠丽氏家寻欢作乐之际发动兵变,囚禁了厉公,后弑杀之。

树倒猢狲散。卿大夫宝座还没坐热乎的胥童等奸邪宵小,先行被杀。

再说栾书,在他的主持下,晋国迎立孙周为君,史称晋悼公。

晋悼公是个了不起的好国君。栾书是何等货色,他早已一清二楚。几年后,“阴人”栾书被黜。20年后,他的孙子栾营被国人以杀害国君的名义驱逐,栾氏灭族。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等来早与来迟!

国学经典欣赏: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左传·成公八年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