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学成语故事(56)不辨菽麦、罪莫大焉:一个未成年国君的传奇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今天说的这两个成语与一个传奇国君有关。他就是前文提及的晋悼公孙周。

(上)不辨菽麦的哥哥成全了聪明绝顶的弟弟

前文说过,西周时期,在宗法制下已形成了嫡长子继承制,规则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简单说来就是规则一:选继承人时,妻子所生的大儿子有最优先继承权,不看他是否贤能。

如果没有嫡长子,则按照规则二:妾中最尊贵者生的庶子享有最优先继承权,不再看他是否是长子。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晋厉公淫纵无子,栾书和中行偃在选取晋国接班人时想到了孙周。于是派大夫荀罃、士鲂到周京师迎立之。

这一天按照周朝的历法是公元前573年正月初五,当时孙周仅14岁,还是个孩子,行二。

《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举行成人礼,可以娶妻生子了)。

既然要在孙周兄弟们中选国君,按规矩第一人选应当是孙周的哥哥,但不巧或者凑巧的是此人是傻子,甚至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所以当不了国君(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栾书和中行偃本以为,孙周一个毛孩子不过是一个提线木偶,哪知道一见面,孙周一番话下来,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原本信心满满的栾氏和中行氏更是暗暗心惊肉跳。

话说这天,众大夫在栾书和中行偃的带领下早早来到清原迎接孙周。

简单的会见仪式结束后,孙周说:“我从小长在京师,原本这辈子都没有想着回国,更别说当国君了。现在走到这一步,难道不是天意吗?一个国家需要国君,是因为需要他发布命令,但如果立了国君却不听从他的命令,还不如不立。众位大夫听我的命令在今天,不听也在今天,现在就由你们决定。但是我要多说一句,恭敬而听从国君,这是神灵所保佑的。”

一番话下来,众大夫无不战栗下拜,一致认为,纷纷表示:“这是我们群臣的愿望,岂敢不唯命是听。”(群臣所愿也,敢不唯命是听)

随后,孙周和大夫们盟誓,10天后来到国都后,住在同宗的某官员家,后朝拜太庙,会见大臣,并当场驱逐了夷阳五等七位奸邪大臣及其家族。

二月初一,孙周继位,迅速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

民生方面:赐舍财物并免除民众对国家的负债,抚恤和救济贫苦百姓。救援灾难、减征赋税,尽量不占用农时,让农民安心劳动。

用人方面:改革晋献公立下的“不蓄公子”的国策,提拔公族,作为立国之本。重新任命百官,起用长期被压制在底层的好官员……各部门长官都根据其才能和禀赋安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而且都是深受民众赞誉的人。

军队方面:先后两次举行盛大阅兵式,并调整上、中、下和新军将领。执政之初,只追究惩罚夷阳五和程滑的死罪,以儆效尤。仅仅半年后,地位最高的中军将领栾书因惊惧而死,彻底出局,被韩厥取而代之。

外交方面:礼遇诸侯,热情会见并以礼相待鲁国君。救援宋国,抗击楚国。由此,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受到各诸侯国纷纷信赖和依附。

取得这些成就时,晋悼公不过15岁。

有才,有才,简直太有才了!!

可惜的是,公元前558年11月,仅仅活了29岁,孙周就英年早逝,谥号曰“悼”。

终其一生,镇齐、慑秦、疲楚,九合诸侯,和睦戎狄,天下不能与之争。

然而,随着他的离去,晋国部分官僚迅速腐化堕落,国家再次滑向了贫穷积弱的边缘,直至 “三家分晋”,大国陨落。

天不假其年,何其悲哉!!

“人治”就像沙滩起高楼,诚哉斯言。

国学成语故事(56)不辨菽麦、罪莫大焉:一个未成年国君的传奇

(下)知人善任,闻过则喜

一、 发动“游击战”,拖累楚国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晋悼公即位后,短短几年再次称霸中原,自然引起了楚国的强烈不满。

于是,楚国频频出兵,攻打郑国、陈国、吴国。而陈国和郑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了“墙头草”,朝晋暮楚。

为了让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郑国死心塌地归附楚国,荀罃向晋悼公进言采用“以逸待劳”之计,具体方式为:将原来的四军改为三军,将盟国亦分派搭配。三军轮流出动,敌退我进,敌进我退,以我一军,牵楚三军。还有一条,绝对不能与楚兵交战。

这不就是曾经说得神乎其神“游击战”吗?所以,多读历史还是很有好处的。

二、 不徇私情,知错能改

公元前570年(晋悼公四年),悼公在鸡丘(一说鸡泽)会盟诸侯,魏绛担任中军司马。

悼公的亲弟弟杨干,不听指挥,擅自将本部车卒自成一队,列于中军副将范匄之后。按照军规,当军法从事。

但毕竟是国君的亲弟弟,魏绛为整肃军纪,将杨干的“司机”军前斩首。

杨干又羞又怕,跑到哥哥晋悼公处恶人先告状,说魏绛故意侮辱自己。

晋悼公大怒,对羊舌赤说:“我正在会和诸侯,魏绛却侮辱我的弟弟,制造负面新闻破坏会谈和谐局面,给晋国抹黑,快给我抓来,别让他跑了。”

羊舌赤说:“不用我去抓,魏绛会自己来的。”

话音刚落,魏绛就到了,把陈情书交给仆人(官名,掌管传命),就要伏剑自杀。幸亏士鲂、张老眼疾手快,制止了他。

仆人把书信交给悼公,上面写道:“我诛责杨干,知道这是死罪。我也知道您正在会和诸侯。但军人以服从军令为武,军队有死无犯军纪为敬。君王会和诸侯,我敢不严格执行军纪吗?君王的军队不武,办事的人不敬,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罪莫大焉)。如果您不高兴,我请求以死谢罪。”

悼公读完书信,没穿鞋(跣而出)就跑了出来,拉着魏绛的手说:“我的话,是兄弟之礼。你的诛责,是军旅大事。我有弟弟,却失于管教,让他违反军纪,这是我的罪过。”

回国后,晋悼公特地在太庙用宫食大夫之礼宴请魏绛,并提拔他为新军副将。同时,严厉斥责了杨干,命人押往公族大夫韩无忌处学礼三月,方许相见。

三、 知人善任,人才济济

公元前570年,中军尉祁奚告老还乡,悼公问谁可以替代他,祁奚推荐了自己的仇人解狐。晋悼公很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说:“您是问谁可以代替我,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

可惜,解狐未及上任就病死了。悼公让祁奚再次推荐人选,祁奚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祁奚说,知子莫如父,我这个儿子是个好孩子,比我还优秀。

晋悼公于是委任祁午继任中军尉。悼公死后,他的儿子晋平公继位,一直到晋平公死,晋军军纪肃然,没有败坏之政。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

正是因为晋悼公知人善任、爱护民众,所以晋国的官员在升迁时不是互相告黑状甚至捅刀子,而是互相谦让,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的,虽然悼公再三任命,仍坚决拒绝,甘心当副手,让能者居之。

还有,悼公地位稳固后,没有“说尧舜之言,行桀纣之实”,甚至穷奢极欲,自我吹捧,而是继续关心民众疾苦,以魏绛为代表的公卿大臣们则把自家的财产全部借给百姓,用于生产生活。

《左传》记载:该休养生息政策推行一年后: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晋国没有不流通的财物,也没有贫困的百姓。国家不禁止民众发财致富,民众没了后顾之忧,所以极少有贪婪者。

反观有些国家,在经历了长期的贫困和道德失范后,民众形成了“饥饿型人格”,有利可图时,显得无耻而贪婪,无论需要与否,都拼命多吃多占,甚至故意破坏掉,也不给别人留着。

崇尚俭朴蔚然成风。祈祷时用财币代替了牺牲,招待宾客只用一种牲畜肉,不添置新的器物,车马服饰只要够用就行。

国家法令畅通,国际声望日隆。各诸侯国不用花钱收买就纷纷归附,强大的楚国三次出兵都无功而返。

写到这里,笔者久久不能平静。这可是在2000多年前的晋国,同样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由此我想,一个国家只有真正爱护和尊重人民,才能真正强大。民众只有扬眉吐气地活着,危机关头才能誓死保卫自己的“生活方式”。一个习惯了跪舔、精神颓放的民族,危难时刻,绝对不可能站起来像“人”一样去冲锋,而只会是自私、冷漠、驯服的看客。

是有此文!

国学经典欣赏: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晋侯怒,谓羊舌赤曰:“合诸侯以为荣也,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士鲂、张老止之。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亲爱也。吾子之讨,军礼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敢以为请。”

晋侯以魏绛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与之礼食,使佐新军。张老为中军司马,士富为候奄。

——《左传·襄公三年传》

晋侯归,谋所以息民。魏绛请施舍,输积聚以贷。自公以下,苟有积者,尽出之。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贪民。祈以币更,宾以特性,器用不作,车服从给。行之期年,国乃有节。三驾而楚不能与争。

——《左传·襄公九年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