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學成語故事(56)不辨菽麥、罪莫大焉:一個未成年國君的傳奇

國學成語,濃縮曆史精華;曲徑通幽,遇見不一樣的“中國”。

今天說的這兩個成語與一個傳奇國君有關。他就是前文提及的晉悼公孫周。

(上)不辨菽麥的哥哥成全了聰明絕頂的弟弟

前文說過,西周時期,在宗法制下已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規則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簡單說來就是規則一:選繼承人時,妻子所生的大兒子有最優先繼承權,不看他是否賢能。

如果沒有嫡長子,則按照規則二:妾中最尊貴者生的庶子享有最優先繼承權,不再看他是否是長子。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晉厲公淫縱無子,栾書和中行偃在選取晉國接班人時想到了孫周。于是派大夫荀罃、士鲂到周京師迎立之。

這一天按照周朝的曆法是公元前573年正月初五,當時孫周僅14歲,還是個孩子,行二。

《禮記》雲:“夫禮,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舉行成人禮,可以娶妻生子了)。

既然要在孫周兄弟們中選國君,按規矩第一人選應當是孫周的哥哥,但不巧或者湊巧的是此人是傻子,甚至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是以當不了國君(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栾書和中行偃本以為,孫周一個毛孩子不過是一個提線木偶,哪知道一見面,孫周一番話下來,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原本信心滿滿的栾氏和中行氏更是暗暗心驚肉跳。

話說這天,衆大夫在栾書和中行偃的帶領下早早來到清原迎接孫周。

簡單的會見儀式結束後,孫周說:“我從小長在京師,原本這輩子都沒有想着回國,更别說當國君了。現在走到這一步,難道不是天意嗎?一個國家需要國君,是因為需要他釋出指令,但如果立了國君卻不聽從他的指令,還不如不立。衆位大夫聽我的指令在今天,不聽也在今天,現在就由你們決定。但是我要多說一句,恭敬而聽從國君,這是神靈所保佑的。”

一番話下來,衆大夫無不戰栗下拜,一緻認為,紛紛表示:“這是我們群臣的願望,豈敢不唯命是聽。”(群臣所願也,敢不唯命是聽)

随後,孫周和大夫們盟誓,10天後來到國都後,住在同宗的某官員家,後朝拜太廟,會見大臣,并當場驅逐了夷陽五等七位奸邪大臣及其家族。

二月初一,孫周繼位,迅速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

民生方面:賜舍财物并免除群眾對國家的負債,撫恤和救濟貧苦百姓。救援災難、減征賦稅,盡量不占用農時,讓農民安心勞動。

用人方面:改革晉獻公立下的“不蓄公子”的國策,提拔公族,作為立國之本。重新任命百官,起用長期被壓制在底層的好官員……各部門長官都根據其才能和禀賦安放在最适合的崗位上,而且都是深受群眾贊譽的人。

軍隊方面:先後兩次舉行盛大閱兵式,并調整上、中、下和新軍将領。執政之初,隻追究懲罰夷陽五和程滑的死罪,以儆效尤。僅僅半年後,地位最高的中軍将領栾書因驚懼而死,徹底出局,被韓厥取而代之。

外交方面:禮遇諸侯,熱情會見并以禮相待魯國君。救援宋國,抗擊楚國。由此,晉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受到各諸侯國紛紛信賴和依附。

取得這些成就時,晉悼公不過15歲。

有才,有才,簡直太有才了!!

可惜的是,公元前558年11月,僅僅活了29歲,孫周就英年早逝,谥号曰“悼”。

終其一生,鎮齊、懾秦、疲楚,九合諸侯,和睦戎狄,天下不能與之争。

然而,随着他的離去,晉國部分官僚迅速腐化堕落,國家再次滑向了貧窮積弱的邊緣,直至 “三家分晉”,大國隕落。

天不假其年,何其悲哉!!

“人治”就像沙灘起高樓,誠哉斯言。

國學成語故事(56)不辨菽麥、罪莫大焉:一個未成年國君的傳奇

(下)知人善任,聞過則喜

一、 發動“遊擊戰”,拖累楚國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晉悼公即位後,短短幾年再次稱霸中原,自然引起了楚國的強烈不滿。

于是,楚國頻頻出兵,攻打鄭國、陳國、吳國。而陳國和鄭國為了生存,不得不成了“牆頭草”,朝晉暮楚。

為了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鄭國死心塌地歸附楚國,荀罃向晉悼公進言采用“以逸待勞”之計,具體方式為:将原來的四軍改為三軍,将盟國亦分派搭配。三軍輪流出動,敵退我進,敵進我退,以我一軍,牽楚三軍。還有一條,絕對不能與楚兵交戰。

這不就是曾經說得神乎其神“遊擊戰”嗎?是以,多讀曆史還是很有好處的。

二、 不徇私情,知錯能改

公元前570年(晉悼公四年),悼公在雞丘(一說雞澤)會盟諸侯,魏绛擔任中軍司馬。

悼公的親弟弟楊幹,不聽指揮,擅自将本部車卒自成一隊,列于中軍副将範匄之後。按照軍規,當軍法從事。

但畢竟是國君的親弟弟,魏绛為整肅軍紀,将楊幹的“司機”軍前斬首。

楊幹又羞又怕,跑到哥哥晉悼公處惡人先告狀,說魏绛故意侮辱自己。

晉悼公大怒,對羊舌赤說:“我正在會和諸侯,魏绛卻侮辱我的弟弟,制造負面新聞破壞會談和諧局面,給晉國抹黑,快給我抓來,别讓他跑了。”

羊舌赤說:“不用我去抓,魏绛會自己來的。”

話音剛落,魏绛就到了,把陳情書交給仆人(官名,掌管傳命),就要伏劍自殺。幸虧士鲂、張老眼疾手快,制止了他。

仆人把書信交給悼公,上面寫道:“我誅責楊幹,知道這是死罪。我也知道您正在會和諸侯。但軍人以服從軍令為武,軍隊有死無犯軍紀為敬。君王會和諸侯,我敢不嚴格執行軍紀嗎?君王的軍隊不武,辦事的人不敬,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罪莫大焉)。如果您不高興,我請求以死謝罪。”

悼公讀完書信,沒穿鞋(跣而出)就跑了出來,拉着魏绛的手說:“我的話,是兄弟之禮。你的誅責,是軍旅大事。我有弟弟,卻失于管教,讓他違反軍紀,這是我的罪過。”

回國後,晉悼公特地在太廟用宮食大夫之禮宴請魏绛,并提拔他為新軍副将。同時,嚴厲斥責了楊幹,命人押往公族大夫韓無忌處學禮三月,方許相見。

三、 知人善任,人才濟濟

公元前570年,中軍尉祁奚告老還鄉,悼公問誰可以替代他,祁奚推薦了自己的仇人解狐。晉悼公很驚訝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奚說:“您是問誰可以代替我,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可惜,解狐未及上任就病死了。悼公讓祁奚再次推薦人選,祁奚推薦自己的兒子祁午。祁奚說,知子莫如父,我這個兒子是個好孩子,比我還優秀。

晉悼公于是委任祁午繼任中軍尉。悼公死後,他的兒子晉平公繼位,一直到晉平公死,晉軍軍紀肅然,沒有敗壞之政。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内舉不避親”的故事。

正是因為晉悼公知人善任、愛護群眾,是以晉國的官員在升遷時不是互相告黑狀甚至捅刀子,而是互相謙讓,覺得自己能力不夠的,雖然悼公再三任命,仍堅決拒絕,甘心當副手,讓能者居之。

還有,悼公地位穩固後,沒有“說堯舜之言,行桀纣之實”,甚至窮奢極欲,自我吹捧,而是繼續關心群眾疾苦,以魏绛為代表的公卿大臣們則把自家的财産全部借給百姓,用于生産生活。

《左傳》記載:該休養生息政策推行一年後:

“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晉國沒有不流通的财物,也沒有貧困的百姓。國家不禁止群眾發财緻富,群眾沒了後顧之憂,是以極少有貪婪者。

反觀有些國家,在經曆了長期的貧困和道德失範後,群眾形成了“饑餓型人格”,有利可圖時,顯得無恥而貪婪,無論需要與否,都拼命多吃多占,甚至故意破壞掉,也不給别人留着。

崇尚儉樸蔚然成風。祈禱時用财币代替了犧牲,招待賓客隻用一種牲畜肉,不添置新的器物,車馬服飾隻要夠用就行。

國家法令暢通,國際聲望日隆。各諸侯國不用花錢收買就紛紛歸附,強大的楚國三次出兵都無功而返。

寫到這裡,筆者久久不能平靜。這可是在2000多年前的晉國,同樣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的國家。

由此我想,一個國家隻有真正愛護和尊重人民,才能真正強大。群眾隻有揚眉吐氣地活着,危機關頭才能誓死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個習慣了跪舔、精神頹放的民族,危難時刻,絕對不可能站起來像“人”一樣去沖鋒,而隻會是自私、冷漠、馴服的看客。

是有此文!

國學經典欣賞:

晉侯之弟揚幹亂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晉侯怒,謂羊舌赤曰:“合諸侯以為榮也,揚幹為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绛,無失也!”對曰:“绛無貳志,事君不辟難,有罪不逃刑,其将來辭,何辱命焉?”言終,魏绛至,授仆人書,将伏劍。士鲂、張老止之。

……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親愛也。吾子之讨,軍禮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訓,使幹大命,寡人之過也。子無重寡人之過,敢以為請。”

晉侯以魏绛為能以刑佐民矣,反役,與之禮食,使佐新軍。張老為中軍司馬,士富為候奄。

——《左傳·襄公三年傳》

晉侯歸,謀是以息民。魏绛請施舍,輸積聚以貸。自公以下,苟有積者,盡出之。國無滞積,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貪民。祈以币更,賓以特性,器用不作,車服從給。行之期年,國乃有節。三駕而楚不能與争。

——《左傳·襄公九年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