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群雄争当霸主,其中晋国和楚国堪称两强,是当时的超级大国。晋楚争霸始于晋文公,他在晋国改革内政、扩充加强军队。这些改革使晋国财富充裕,国力强盛,为将来与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晋国和楚国第一次交锋是城濮之战,这一战晋国胜利,但楚国未伤元气。第二次邲之战楚国战胜晋国,而后称霸中原。第三次鄢陵之战,晋国俘获了楚王子公子,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总体来看,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占据一定优势。
公元前573年,年仅13岁的晋悼公即位。晋悼公少年老成,在位时惩乱任贤,整顿内政。为了将晋国的霸业推向顶峰,晋悼公开始谋划拖垮南方的“超级大国”楚国,而拖垮楚国的战略计划被称为“三驾疲楚”。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派人率军讨伐依附于楚国的郑国。而楚国慑于晋国兵锋正盛,采取了晋来则退,晋去则进的策略。这时候,晋国施行疲楚战略,在以武力击败郑国后,将晋上、中、下、新四军分作上、下、新三军,每军均配合一定的诸侯军队,轮番南下作战,要求速进速退,不求取胜,旨在疲劳楚军。
晋悼公利用晋国本土相邻于郑国,而楚国本土较远于郑国的有利条件,三度发兵会同诸侯之师攻打叛服无常的郑国,使楚军为救郑国而疲于奔命。
郑国群臣商议说:"不顺从晋国,国家几乎灭亡。楚国比晋国弱,而晋国并不急于争夺我国。如果晋国急于争夺我国,楚国会避开他们的。" 因此郑国归附了晋国,晋楚双方的实力也发生了逆转,晋军甚至攻掠到楚国国内,楚国也被连年的战争拖垮。
晋国为了彻底灭亡楚国,决定扶助南方新兴的吴国。晋人教授吴人"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等,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公元前563年,晋、吴国君首次接洽,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给予楚国以极大的震撼与威胁。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伍子胥和孙武的率领下,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之后乘胜追击,五战五胜,10天后吴军攻入楚都郢城,楚国灭亡。晋国的大战略计划最终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