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郑国地处河南腹心一带,虽有“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之誉,但“河南者,四通五达之郊,兵法所称衢地者也”,“盖四方必争之地也”。这种位于中原咽喉之地的地理条件,决定郑国势必成为南北必争的焦点,兵连祸结,庶几无可避免。

同时由于它周围都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宋、卫、曹、陈诸国实力并不逊色于郑国,所以郑国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必将受到强烈的反弹。而这种内线作战的态势,也给它本身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对于屡屡被大国征伐的郑国来说,这样的情况可谓是苦不堪言。早期晋楚争霸时,郑国虽然两强相争之下的牺牲品,所幸还能度过危机。

然而,在晋楚争霸后期,郑国为了生存在晋、楚两国之间,可以说是一直在疲于奔命。所缴纳的贡赋已经让郑国不堪负荷,军事征伐更使之饱受威胁。

1、郑国大夫的抉择——背楚从晋

周灵王元年(前571年)六月,坚决与晋作对的郑成公去世,晋悼公乘机会同宋、卫二国之师攻伐郑国。当时郑国内部分为亲楚、亲晋两派,但当权的是亲楚派公子驷,他仍坚持附楚,抗拒晋、宋、卫联军。

晋悼公遂召集宋、鲁、卫、曹、齐诸国大夫会盟于戚,以谋服郑之策。鲁国大夫孟献子建议筑虎牢城以制服郑国,为晋悼公所采纳。同年冬天,晋会同齐、鲁、宋、卫、曹、邾、滕、薛诸国占领虎牢。楚国此时恰逢有公子申与子重、子辛争权内乱事件发生,无力援救郑国。

晋悼公筑虎牢城以制郑这一着,是非常高明的战略措施。虎牢在温县之南,地势险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晋军控制它后,可以以逸待劳,对郑国侧背构成严重的威胁,一旦攻郑,即可朝发而夕至,在这种条件下,郑国才考虑如何在晋楚两霸间选择的问题。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郑国大夫实在已经无法忍受在晋、楚两国之间求生存的痛苦,于是群臣共同商议国家大计

大夫们说:

“不顺从晋国,国家几乎灭亡。楚国比晋国弱,而晋国并不急于争夺我国。如果晋国急于争夺我国,楚国会避开他们的。怎么才能让晋军出死力攻打我们,楚国就不敢抵挡,然后才能够坚决依附晋国。”

子展说:

“向宋国挑衅,诸侯必然来到,我们跟从他们结盟。楚军来到,我们又跟从楚国,这样晋国就更要生气了。晋国如果能不断地前来,楚国将会不能抵挡,我们就坚决依附晋国。”

其实子展的计谋说起来有五步:

1、向宋国挑衅,引来诸侯联军;

2、与诸侯结盟,迫使楚国来犯;

3、再与楚国同盟,激怒晋国;

4、与晋国结盟,借着晋国的兵力抵御楚国。

5、与晋国结盟时以重赂的方式,取信于晋国。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而这五步间接或者直接与三场战争有关,即春秋历史上著名的——三驾之役。可以说,郑国一手导演的三驾之役,对于郑国君臣着实是一步险着,稍有不慎,郑国就可能被晋楚两霸瞬间灭国。

2、三驾之役

晋悼公通过整顿内政,从事对外军事行动以及北和诸戎等军政、外交措施,使晋国的实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复霸的坚实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他开始倾主要力量同楚争夺中原霸权,其主要标志就是发动“三驾之役”,疲楚弱楚,争取到郑国的长期归附。

公元前570年鸡泽之会后,郑国虽然一时臣服于晋,但不久又背晋附楚。

此后,在一段时间里,郑国依然对晋、楚采取依违态度,游移于两大国之间,时服时叛。

这中间固然有郑国国内统治集团分裂为亲晋、亲楚两大派的原因:“子驷、子国、子耳欲从楚,子孔、子娇、子展欲待晋”。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但关键原因则在于郑地处中原腹心,夹于晋、楚两大国之间,首当其冲,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控制目标,而郑国本身又无实力抗击大国的进攻,只好晋强附晋楚强附楚,根本不讲什么盟誓信守。

正如子驷所说:

“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晋师至,吾又从之。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牺牲玉帛,待于二竟,以待强者而庇民焉”。

于是在公元前565年到前564年短短二年中,竟然三次变换宗主国,一会儿附晋,不一会儿又附楚,在两大国中间玩弄起危险的周旋游戏。

楚国此时实力已不如晋国,但又深知放弃郑国对己北上争霸的严重危害,所以决定在不与晋进行战略决战的前提下,继续与晋争夺郑国,为此它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办法,与晋国巧妙展开周旋。

晋悼公对楚国的战略意图有所察觉,他知道连年用兵,敌我俱疲决非明智的选择,所以他决定巩固根本,对楚国采用新的战略,把晋方的优势扩大为胜势。

从这一战略指导出发,他采取了三方面具体的措施。

第一,在国内赈济贫困,调动各方面的参战积极性。

厉行节约,充分发掘战争潜力,“谋所以息民。魏绛请施舍,输积聚以贷。自公以下,苟有积者,尽出之。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利,亦无贪民。祈以币更,宾以特牲,器用不作,车服从给”。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第二,多次举行诸侯盟会,制造声势,对楚国施加强大的政治、外交、军事压力,从公元前570年到公元前562年的八年间,晋悼公曾九次大会诸侯,把除楚、郑以外的大小诸侯几乎全拉到自己的一边。

其中有些盟会还直接促成了对楚的军事进攻。如公元前563年,晋与齐、宋、鲁、吴诸国在(今江苏沛县东)会盟,加强与吴国的联系,使其向楚进攻。

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三分四军”以疲楚。即把晋国的上、中、下军、新军(三行)及诸侯的军队分组成三个战役集团,轮流作战,以疲惫楚军,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一切就绪之后,晋悼公遂自公元前563年起,正式实施中军元帅荀蕾所提出的三分四军、轮番击楚的“三驾之役”。

(1)一驾之役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九月,晋悼公会集鲁、宋、曹、卫、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多国之师攻伐郑国。是时,适逢郑国发生内乱,晋悼公为表示宽大,不趁乱进攻,而令诸侯之师增筑虎牢而戍守。

晋军则由士鲂率兵筑梧(今河南荥阳),魏绛帅兵筑制(今河南汜水县的汜水关)戍守,以直接威胁郑国。郑国于是又背楚附晋。楚令尹闻报晋联军入郑,即率兵北上,援救郑国。

十一月,晋中军主帅荀蓥拟退军纵楚而后击之,因受军将栾栾黡的掣肘,而率晋军与诸侯军南下,与楚军夹颍水对峙。郑国见楚援军到,又与楚订盟。

晋军将领对郑的行为大为愤慨,栾黡更主张移师攻郑,但为荀蓥所制止。他认为“三分四军”的目的就是为了疲楚,“吾三分四军,与诸侯之锐,以逆来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犹愈于战”。

现在疲敌目的既已达到,“不如还也”。于是乃率兵北返。楚国见晋国退兵,也班师归南。

是为晋悼公的一驾之役。晋军在是役中进退自如,基本上掌握着主动权;而楚军则是被动应付,劳而无功。

(2)二驾之役

周灵王十年(前562年),郑、宋发生武装冲突(子展计谋的

第一步——挑衅宋国)。

宋是晋的坚定盟国,故晋对此必然作出反应,遂于同年四月,派遣荀蓥统率晋新军及齐、宋、卫三国的军队进攻郑国,联军进军至向(今河南洧川西南)、旧许(今河南许昌),欲引诱楚军出动,使其疲敝。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楚军不出,联军于是又还军围郑。郑因得不到楚国的援助而向晋屈服。七月,双方定盟于毫,晋军随即撤离(

子展计谋的第二步——与诸侯结盟

)。

是为晋悼公的二驾之役。

(3)三驾之役

楚国见晋国实力强盛,诸侯依附,自忖无力单独与晋抗衡,于是向秦国求助。于这年秋天会合秦师攻打郑国。

令人意外的是,楚、秦两国的军队,所遭遇的并非是郑国的抵抗,而是郑简公亲自迎接的仪仗队,并且顺势与楚国结盟,进而带着楚秦联军伐宋。这便是子展计谋的第三步,其目的,就是要激怒晋国和诸侯们,并逼迫晋国倾尽全力地攻打楚秦联军

郑国再次归附楚国。但是此时晋军早已离开郑境,楚军扑空,长途跋涉往返使将士疲困不堪,国力为之损耗,战略上陷于被动。九月,晋悼公又起诸侯之军伐郑,观兵于郑之东门。

郑国一方面向晋请和,一方面向楚求救。但楚见晋为首的诸侯之师强大,自知已非晋之对手遂不敢出兵与晋联军决战。

郑国见楚的态度软弱,十分失望;又为晋悼公在进军过程中申饬军纪,宽释郑俘的仁厚做法所感动,遂下定决心诚意依附晋国,完全站到晋国的一边。

同年十二月,郑及晋、鲁、卫、齐、宋等诸侯会盟于郑地萧鱼(今河南原阳东),正式订立盟约。

与晋国结盟,是子展计谋的第四步。而郑国在与晋国会盟于萧鱼之前,已经先派遣使者向楚国摊牌——要求楚国要么与晋国谈和,要么以武力威吓晋国,如若不然,郑国将会与晋国结盟。

楚国在被郑国摆了一道之后,怒而囚禁了郑国的使者。此举当然也就意味着,楚国不同意郑国的要求。此时,晋、楚两国的战争已经“箭在弦上”。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另一方面,郑国在与晋国会盟的同时,把重赂献给晋国,其中有乐师、盔甲、兵器、兵车、乐器、女乐等。不论这些兵器、乐器代表意义为何,是否合乎“礼法”,结果晋国都照单全收了。

由晋悼公为盟主的萧鱼大会,成为城濮战后践土之盟以来,以晋为盟主的又一次盛大的盟会。

郑国从此附晋20余年而不再复叛,中原大局再度稳定。是为晋悼公的三驾之役。

在晋楚两霸主间选择站队,郑国有多难?为此郑国参与导演3场战争

子展之计可谓是影响深远,算是为郑国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休兵时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