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我是棠棣,一枚曆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鄭國地處河南腹心一帶,雖有“河山控戴,形勝甲于天下”之譽,但“河南者,四通五達之郊,兵法所稱衢地者也”,“蓋四方必争之地也”。這種位于中原咽喉之地的地理條件,決定鄭國勢必成為南北必争的焦點,兵連禍結,庶幾無可避免。

同時由于它周圍都是文化發達的地區,宋、衛、曹、陳諸國實力并不遜色于鄭國,是以鄭國的任何軍事行動,都必将受到強烈的反彈。而這種内線作戰的态勢,也給它本身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對于屢屢被大國征伐的鄭國來說,這樣的情況可謂是苦不堪言。早期晉楚争霸時,鄭國雖然兩強相争之下的犧牲品,所幸還能度過危機。

然而,在晉楚争霸後期,鄭國為了生存在晉、楚兩國之間,可以說是一直在疲于奔命。所繳納的貢賦已經讓鄭國不堪負荷,軍事征伐更使之飽受威脅。

1、鄭國大夫的抉擇——背楚從晉

周靈王元年(前571年)六月,堅決與晉作對的鄭成公去世,晉悼公乘機會同宋、衛二國之師攻伐鄭國。當時鄭國内部分為親楚、親晉兩派,但當權的是親楚派公子驷,他仍堅持附楚,抗拒晉、宋、衛聯軍。

晉悼公遂召集宋、魯、衛、曹、齊諸國大夫會盟于戚,以謀服鄭之策。魯國大夫孟獻子建議築虎牢城以制服鄭國,為晉悼公所采納。同年冬天,晉會同齊、魯、宋、衛、曹、邾、滕、薛諸國占領虎牢。楚國此時恰逢有公子申與子重、子辛争權内亂事件發生,無力援救鄭國。

晉悼公築虎牢城以制鄭這一着,是非常高明的戰略措施。虎牢在溫縣之南,地勢險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晉軍控制它後,可以以逸待勞,對鄭國側背構成嚴重的威脅,一旦攻鄭,即可朝發而夕至,在這種條件下,鄭國才考慮如何在晉楚兩霸間選擇的問題。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鄭國大夫實在已經無法忍受在晉、楚兩國之間求生存的痛苦,于是群臣共同商議國家大計

大夫們說:

“不順從晉國,國家幾乎滅亡。楚國比晉國弱,而晉國并不急于争奪我國。如果晉國急于争奪我國,楚國會避開他們的。怎麼才能讓晉軍出死力攻打我們,楚國就不敢抵擋,然後才能夠堅決依附晉國。”

子展說:

“向宋國挑釁,諸侯必然來到,我們跟從他們結盟。楚軍來到,我們又跟從楚國,這樣晉國就更要生氣了。晉國如果能不斷地前來,楚國将會不能抵擋,我們就堅決依附晉國。”

其實子展的計謀說起來有五步:

1、向宋國挑釁,引來諸侯聯軍;

2、與諸侯結盟,迫使楚國來犯;

3、再與楚國同盟,激怒晉國;

4、與晉國結盟,借着晉國的兵力抵禦楚國。

5、與晉國結盟時以重賂的方式,取信于晉國。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而這五步間接或者直接與三場戰争有關,即春秋曆史上著名的——三駕之役。可以說,鄭國一手導演的三駕之役,對于鄭國君臣着實是一步險着,稍有不慎,鄭國就可能被晉楚兩霸瞬間滅國。

2、三駕之役

晉悼公通過整頓内政,從事對外軍事行動以及北和諸戎等軍政、外交措施,使晉國的實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複霸的堅實基礎。

在這種背景下,他開始傾主要力量同楚争奪中原霸權,其主要标志就是發動“三駕之役”,疲楚弱楚,争取到鄭國的長期歸附。

公元前570年雞澤之會後,鄭國雖然一時臣服于晉,但不久又背晉附楚。

此後,在一段時間裡,鄭國依然對晉、楚采取依違态度,遊移于兩大國之間,時服時叛。

這中間固然有鄭國國内統治集團分裂為親晉、親楚兩大派的原因:“子驷、子國、子耳欲從楚,子孔、子嬌、子展欲待晉”。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但關鍵原因則在于鄭地處中原腹心,夾于晉、楚兩大國之間,首當其沖,成為大國争霸的主要控制目标,而鄭國本身又無實力抗擊大國的進攻,隻好晉強附晉楚強附楚,根本不講什麼盟誓信守。

正如子驷所說:

“民急矣,姑從楚,以纾吾民;晉師至,吾又從之。敬共币帛,以待來者,小國之道也。犧牲玉帛,待于二竟,以待強者而庇民焉”。

于是在公元前565年到前564年短短二年中,竟然三次變換宗主國,一會兒附晉,不一會兒又附楚,在兩大國中間玩弄起危險的周旋遊戲。

楚國此時實力已不如晉國,但又深知放棄鄭國對己北上争霸的嚴重危害,是以決定在不與晉進行戰略決戰的前提下,繼續與晉争奪鄭國,為此它采取了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辦法,與晉國巧妙展開周旋。

晉悼公對楚國的戰略意圖有所察覺,他知道連年用兵,敵我俱疲決非明智的選擇,是以他決定鞏固根本,對楚國采用新的戰略,把晉方的優勢擴大為勝勢。

從這一戰略指導出發,他采取了三方面具體的措施。

第一,在國内赈濟貧困,調動各方面的參戰積極性。

厲行節約,充分發掘戰争潛力,“謀是以息民。魏绛請施舍,輸積聚以貸。自公以下,苟有積者,盡出之。國無滞積,亦無困人,公無禁利,亦無貪民。祈以币更,賓以特牲,器用不作,車服從給”。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第二,多次舉行諸侯盟會,制造聲勢,對楚國施加強大的政治、外交、軍事壓力,從公元前570年到公元前562年的八年間,晉悼公曾九次大會諸侯,把除楚、鄭以外的大小諸侯幾乎全拉到自己的一邊。

其中有些盟會還直接促成了對楚的軍事進攻。如公元前563年,晉與齊、宋、魯、吳諸國在(今江蘇沛縣東)會盟,加強與吳國的聯系,使其向楚進攻。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三分四軍”以疲楚。即把晉國的上、中、下軍、新軍(三行)及諸侯的軍隊分組成三個戰役集團,輪流作戰,以疲憊楚軍,奪取戰争的主動權。

一切就緒之後,晉悼公遂自公元前563年起,正式實施中軍元帥荀蕾所提出的三分四軍、輪番擊楚的“三駕之役”。

(1)一駕之役

周靈王九年(前563年)九月,晉悼公會集魯、宋、曹、衛、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多國之師攻伐鄭國。是時,适逢鄭國發生内亂,晉悼公為表示寬大,不趁亂進攻,而令諸侯之師增築虎牢而戍守。

晉軍則由士鲂率兵築梧(今河南荥陽),魏绛帥兵築制(今河南汜水縣的汜水關)戍守,以直接威脅鄭國。鄭國于是又背楚附晉。楚令尹聞報晉聯軍入鄭,即率兵北上,援救鄭國。

十一月,晉中軍主帥荀蓥拟退軍縱楚而後擊之,因受軍将栾栾黡的掣肘,而率晉軍與諸侯軍南下,與楚軍夾颍水對峙。鄭國見楚援軍到,又與楚訂盟。

晉軍将領對鄭的行為大為憤慨,栾黡更主張移師攻鄭,但為荀蓥所制止。他認為“三分四軍”的目的就是為了疲楚,“吾三分四軍,與諸侯之銳,以逆來者,于我未病,楚不能矣。猶愈于戰”。

現在疲敵目的既已達到,“不如還也”。于是乃率兵北返。楚國見晉國退兵,也班師歸南。

是為晉悼公的一駕之役。晉軍在是役中進退自如,基本上掌握着主動權;而楚軍則是被動應付,勞而無功。

(2)二駕之役

周靈王十年(前562年),鄭、宋發生武裝沖突(子展計謀的

第一步——挑釁宋國)。

宋是晉的堅定盟國,故晉對此必然作出反應,遂于同年四月,派遣荀蓥統率晉新軍及齊、宋、衛三國的軍隊進攻鄭國,聯軍進軍至向(今河南洧川西南)、舊許(今河南許昌),欲引誘楚軍出動,使其疲敝。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楚軍不出,聯軍于是又還軍圍鄭。鄭因得不到楚國的援助而向晉屈服。七月,雙方定盟于毫,晉軍随即撤離(

子展計謀的第二步——與諸侯結盟

)。

是為晉悼公的二駕之役。

(3)三駕之役

楚國見晉國實力強盛,諸侯依附,自忖無力單獨與晉抗衡,于是向秦國求助。于這年秋天會合秦師攻打鄭國。

令人意外的是,楚、秦兩國的軍隊,所遭遇的并非是鄭國的抵抗,而是鄭簡公親自迎接的儀仗隊,并且順勢與楚國結盟,進而帶着楚秦聯軍伐宋。這便是子展計謀的第三步,其目的,就是要激怒晉國和諸侯們,并逼迫晉國傾盡全力地攻打楚秦聯軍

鄭國再次歸附楚國。但是此時晉軍早已離開鄭境,楚軍撲空,長途跋涉往返使将士疲困不堪,國力為之損耗,戰略上陷于被動。九月,晉悼公又起諸侯之軍伐鄭,觀兵于鄭之東門。

鄭國一方面向晉請和,一方面向楚求救。但楚見晉為首的諸侯之師強大,自知已非晉之對手遂不敢出兵與晉聯軍決戰。

鄭國見楚的态度軟弱,十分失望;又為晉悼公在進軍過程中申饬軍紀,寬釋鄭俘的仁厚做法所感動,遂下定決心誠意依附晉國,完全站到晉國的一邊。

同年十二月,鄭及晉、魯、衛、齊、宋等諸侯會盟于鄭地蕭魚(今河南原陽東),正式訂立盟約。

與晉國結盟,是子展計謀的第四步。而鄭國在與晉國會盟于蕭魚之前,已經先派遣使者向楚國攤牌——要求楚國要麼與晉國談和,要麼以武力威吓晉國,如若不然,鄭國将會與晉國結盟。

楚國在被鄭國擺了一道之後,怒而囚禁了鄭國的使者。此舉當然也就意味着,楚國不同意鄭國的要求。此時,晉、楚兩國的戰争已經“箭在弦上”。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另一方面,鄭國在與晉國會盟的同時,把重賂獻給晉國,其中有樂師、盔甲、兵器、兵車、樂器、女樂等。不論這些兵器、樂器代表意義為何,是否合乎“禮法”,結果晉國都照單全收了。

由晉悼公為盟主的蕭魚大會,成為城濮戰後踐土之盟以來,以晉為盟主的又一次盛大的盟會。

鄭國從此附晉20餘年而不再複叛,中原大局再度穩定。是為晉悼公的三駕之役。

在晉楚兩霸主間選擇站隊,鄭國有多難?為此鄭國參與導演3場戰争

子展之計可謂是影響深遠,算是為鄭國帶來了一段相對穩定的休兵時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