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末文苑|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配音/侯海玲)

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文/趙聰聰

四月的新鄭,風和日麗、春意融融、鳥語花香、萬物競生。我們來到有着2700年曆史的鄭韓故城遺址,用手觸摸鄭韓古城牆的溫度,用腳步丈量這座故城的曆史。

周末文苑|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圖/沈磊)

鄭韓故城,位于新鄭市雙洎河與黃水河交彙處,為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的都城。都城始建于鄭國,南韓滅鄭,随即遷都于此。兩國相繼在新鄭建都長達539年,成為東周時期中原地區屈指可數的大型城址。

周代的城市,不僅是政治、軍事、經濟中心與居民麇集之處,而且也是封建等級的象征。鄭韓兩國在此修建了堅固的城牆。該城牆是目前東周列國城中儲存最完整的,整個城牆周長約22公裡,目前地面以上儲存有城牆的部分還有十一二公裡,最高處高達十八九米。

周末文苑|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牆把鄭韓故城分為兩部分,西城為内城,東城為廓城。西城區是鄭國、南韓的宮城和貴族居住區,考古發掘有北宮、西宮、周廟、大宮遺址;有鄭莊公望母台、鄭國國君授印台、鄭女嫁齊梳妝台;有“淩陰井”地下窖藏;還有鄭國的缫絲作坊和南韓宗廟祖碑,這些都是國内稀有,世界罕見。東城區是鄭國和南韓平民居住區和手工業作坊區,分布有制骨、制玉、制陶、鑄銅、冶鐵遺址等。

周末文苑|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鄭韓故城不僅地面文物星羅棋布,而且地下文物數不勝數。1908年,新鄭老縣城東關石頭坡處,出土青銅器100多件。1923年,南街李家樓發現鄭國君子嬰大墓,出土鼎器彜器133件,器物碎片和貝片723枚,曾轟動國内外,其中一對青銅蓮鶴方壺為稀世珍寶。1971年,白廟範村發現南韓兵器窖藏,出土銅戈、銅劍、銅矛180多件,雖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但仍不生鏽,閃閃發光,非常鋒利。1996年-1997年,發現的鄭國祭祀遺址,發掘了禮樂器窖藏坑共18個,其中禮器窖藏坑7個,九鼎、九鬲、八簋、三壺、一鑒、一豆共31件禮器的有4組,還有一組是九鼎九鬲18件;樂器窖藏坑11個,出土編鐘206件,該項目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8年,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開展的胡莊韓王陵發掘項目,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7年,鄭韓故城北城門和鄭國貴族墓地3号坑發掘項目,被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鄭韓故城遺址發掘項目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就有3項,可見其在中國考古學中的價值和地位。

在東城牆中段外側,也就是《詩經 鄭風》中所提到的“出其東門”的地方。新鄭在此修建了一公園,名為“鄭風苑”。這裡奇石林立,石頭上刻着大家耳熟能詳的内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些内容均來自《詩經·鄭風》。

周末文苑|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詩經 國風》中,《鄭風》有21篇,是十五國風中儲存篇章最多的。鄭國處于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商業發達,曆史文化積澱深厚。溱水、洧水兩河在這裡交彙,沿岸資源豐富,花木繁盛,景色秀麗,優雅的環境成為孕育浪漫情歌的溫床。無論就思想内容或是藝術風格來看,《鄭風》都呈現出具有強烈的反叛思想和很高的文化品位,表現出明顯的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在大陸文學史上留下了重要一頁。

周末文苑|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近年來,新鄭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訓示,全力推進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從科學保護、科學展示、科學管理方向,實作鄭韓故城的合理保護、合理利用、合理發展。尤其是東北角城牆遺址公園與鄭風苑景區、溱水河濕地公園連成一體,建成後成為廣大遊客、市民出遊、健身、修學的好去處。2017年12月,鄭韓故城遺址公園被國家文物局正式挂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如今,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綠草茵茵、鮮花依時開放,雄偉的城牆與緩緩流過的溱洧之水默然相守,勾勒出鄭韓故城壯美的輪廓。也許,這片神奇的土地下,還隐藏着許多驚奇的秘密,有待考古專家幫我們解開謎底,而我們目前需要做的就是保護好祖先留下的這些寶貴精神财富。

—未經授權 嚴禁轉載—

編  輯:陳 希

責  編:陳 楊

周末文苑|穿越2700年 打卡鄭韓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