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4岁的女儿无比痴迷于所有粉红色的东西。
粉红色的发卡、粉红色的衣服、粉红色的书包。
有时候,我会给她推荐一些比较中性的棕色和灰色。然而,她却坚定地说:“这些是男孩才会喜欢的颜色,我是小女孩。” 这个回答有些出乎我意料,原来,在她4岁的世界里,性别色彩已经出现了。

”恭喜你,是个男孩/女孩。“每个生命从出生起,就被父母寄予了不同性别的相关期望。 孩童时期,我们希望女孩儿可以学舞蹈,男孩儿可以打篮球。学生时期,我们又觉得女孩儿学文科好,男孩儿则该学理科。步入社会后,女性则是有份稳定工作就好,收入多少的不重要,男性则要多赚钱,因为只有在事业上有一番成就才叫成功。 总之,“男孩就该是男孩的样子。”“女孩就该是女孩的样子。”
用这种刻板、传统的观念来束缚男孩和女孩,就是性别刻板印象,即性别成见。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到3岁的孩子就已经带有性别刻板印象了。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男孩可以开飞机,女孩不可以;洋娃娃是女孩才玩的,男孩不能玩;男孩不能哭,要比女孩勇敢,女孩不能马虎,要比男孩细心。 这些被孩子们默认的刻板印象,我们从韩国摄影师JeongMee Yoon的摄影作品《粉红与蓝色计划》可以窥见。
IHUMAN MOM
这个摄影项目的创作灵感来源于Yoon的女儿,“计划最初起源于我的女儿,她非常喜欢粉色,只穿粉色的衣服、只玩粉色的玩具。” 她花了10多年,走访了很多家庭。 在拍摄的过程中她发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孩子们使用的物品的颜色便已经开始有了蓝色和粉色的区别。
当女孩子还和洋娃娃一样大时,粉红色就成了她颜色世界里的主旋律;
而在男孩子的房间里,连毛绒玩偶都是被默认与男性绑定在一起的蓝色。
任职于性别研究和教育中心的Erica Boas博士说:“并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显示,不同性别的孩子先天对颜色有任何偏好,更多的是社会习惯给他们的暗示。” 而作为孩子们接受性别教育的第一源头,父母无疑是那个影响孩子对于性别的认识的人。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性别角色的期待从服饰玩具、兴趣爱好的选择和日常沟通的话语中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了。 但实际上,性别成见不仅是对女孩的不公,也是对男孩的损害。
据BBC报道,一对英国夫妇在孩子出生后,为了使他远离潜在的性别成见,干了一件外人眼中非常疯狂的事情。 对所有的近亲——甚至包括孩子的祖父母,都隐瞒了其性别。
目的是为了想让孩子可以在性别上保持中立。
夫妻俩人觉得人们对性别的成见常常是无意识的,就像大家普遍认为穿粉色衣服的是女孩,穿蓝色衣服的是男孩。 所以妈妈还在孕期时,他们就开始考虑如何减少这些无意识的性别成见,最后他们认为对外隐瞒宝宝的性别是最好的选择。
孩子父亲解释说 : “‘中性’ 是指我们试图对孩子表现得中性,而不是试图让Ta保持中性。”“我们并不想让Ta变成任何人,只想让Ta做自己。 ”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决定,但他们仍坚持己见。他们希望这可以为孩子编织起一个保护网,让TA做自己,长大后再决定自己的性别。
“一旦我们的孩子长大了,TA可以自己决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性别,但是目前只希望TA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长大。”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不被外界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限制,这点确实值得称赞。 但避免性别歧视的影响,并不意味着让孩子忽视自己的性别,对孩子的性别教育是必要的,因为性别意识对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保护。像综艺节目《放学后》里的一位1年级小女生就做得很好。 她在换衣服时,拒绝了外公帮她一起换,她说男女有别。
在这个年纪就能有这样的性别意识,得到了所有人的称赞。 所以性别教育越早进行越好,因为在孩子较小的年龄时,他们更容易客观地接受。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一旦对性别有了区分,就会慢慢地生发出一些对同性群体的认同感,对异性群体的排斥和好奇。尤其是当孩子步入小学后,男孩女孩会慢慢开始形成间隔。他们会找同性的孩子当朋友,并傲娇地说:“哼!我不喜欢跟男生/女生玩!”所以,帮孩子了解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教孩子正确对待性别成见的重要一环。家长们具体可以这样做。01、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如前面所说,父母是孩子性别教育的第一人。
所以,想要帮孩子摆脱成见,要从认识自己的成见开始。我们应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当前对性别所存在的成见有哪些?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性别成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孩子的? 然后,我们要从身边开始改变。例如,买玩具时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我们都不带预设地为他们挑选,遵从孩子的爱好。如果小女孩想要玩赛车,小男孩想要买洋娃娃,我们都鼓励他们选自己所爱,不去阻止他们。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论主题是:该不该让儿子穿裙子去幼儿园,袁奇奇说了这样一段话。
所以,保持中立,适时引导才是最好的答案。02、满足孩子对身体的好奇在教孩子应对认识性别成见前,我们应先给孩子做好生理上的性教育。 因为如果爸爸妈妈不科学引导,孩子便会自行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绘本或者动画片的形式,和孩子谈“性”。 告诉他们男孩和女孩的身体之间有何差异,提醒他们身体是很私密的,要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只有在孩子对身体的好奇被满足后,才能更正确的认识自己。03、教孩子认识性别差异除此外,还可以通过绘本故事,帮孩子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性别差异。 《我讨厌男孩儿!其实也不是……》和《我讨厌女孩儿!其实也不是……》这两本绘本,就是讲当男孩和女孩各自站在自己的视角如何看待对方的故事。在男孩儿的眼中,她们超级喜欢蝴蝶结,总是穿各种奇怪的衣服,经常凑一起说悄悄话;
而在女孩儿的眼中,他们总是乱蓬蓬、脏兮兮的,耳朵总是红红的。
不但爱抠鼻子,还喜欢玩鼻涕。
不过,话说回来,有男孩儿在,好像总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让人感到快乐。 女孩儿会跟你分享零食和糖果,再喜欢的也不会藏私,所以,女孩儿有时候还真是挺讨人喜欢的。
这种比生理构造更广义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并对自己的性别角色拥有满足感。其实,不光是孩子。自诩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否又真的了解自己的性别角色?是否真能达成超越性别的自由呢?而对孩子们来说,作为大人的你,就是这个社会的样子,就是这个时代的样子。
要想让孩子生活在理想的未来中,你首先要成为它。
作者:Vi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