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作者:落雁歸來

鴉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當父母垂垂老矣,老到無用甚至成為所謂的“累贅”時,是否還能做到孝順父母呢?

青年導演張濤的一部低成本近乎紀錄片的電影《喜喪》,将給你最真實最殘酷的答案。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之是以說低成本近乎紀錄片,是因為片中的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他們本就是山野俗夫村婦,他們演繹的就是自己的人生,也是廣袤農村所面臨的現實。

這部電影曾獲得第10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

在魯南張莊,86歲的老人林郭氏有四兒兩女,兒女們都各自成家,可謂兒孫滿堂。

六七歲時,她的父母雙雙離世;30多歲時,丈夫又撒手人寰,留個六個最大13歲,最少9個月的孩子,漫長難熬的日子裡,沒人知道老人的辛酸,老人靠着乞讨,養大了六個兒女。

兒女們終于成了家,有了各自的生活,也有了各自的煩惱。

對老人,兒女們說不上多孝順,也不能說不孝順:

大兒子大女兒住在城裡,他們沒有在電影中露面,雖然很少回家,但不管怎樣,每次老人有事,都會寄錢來。

對于80多歲的老人,錢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比起同村的情婦奶,生病沒錢買藥,兒子一分也不給,老人還是有點安慰,有總比沒有強一點。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小兒子的老婆跑了,小兒子也一去不回,留下一個十多歲兒子跟着老奶奶,對于獨居的老人而言,有個半大孫子,放學後可以在眼前晃晃,也不算壞。

二兒子是村小的老師,二兒媳是家庭婦女,他們的幾個孩子結婚後,生下孩子就出外打工去了,留下一堆孫子交給他們看顧。因為住得近,多少也可以照應下老人。

三兒子條件不錯,在城裡有房有車,離婚再娶後生了一個女兒,孩子也已經成年。

出嫁的小女兒擺攤賣煎餅,女婿守着一個小雜貨店,他們的兒子在外開大貨車跑長途,一家人節衣縮食,最大的願望是幫孩子在城裡買一套房子。

都是普通人家,平常生活,盡管如此,老人已經很滿足了。

她獨居老宅,身體健朗,喜歡聽戲唱歌,每天也盡量将自己拾掇得幹幹淨淨,每天都虔誠地敬拜菩薩保佑孩子們平平安安。

如果歲月慈悲,就這樣靜靜流淌到人生的終點,雖然清苦,但曆經生活滄桑的老人也不會再苛求什麼了。

但生活的殘忍就是,它一定會以某種方式教會我們什麼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挂,隻要活得足夠久。

老人的生活轉變始于一次跌倒。

這次跌倒雖不至于緻命,但如此高齡又患有腦血栓,顯然不适合再獨自居住,即使有個半大孫子。

如何安置老人,兩個兒子不容老人半點置疑:大家一起出錢,送去養老院,大兒子大女兒錢都寄來了。

按二兒子二兒媳的說法,他們忙得雞飛狗跳,不可能伺候了一堆小的,又伺候這個老的,這又不是他們一個人的娘。

三兒子三兒媳自然也不願意跟老人同住,雖然老人很愛幹淨,但與他們城裡人的生活習慣相比,還是相差太遠,是以立馬附和。

女兒雖然憐惜母親,奈何是出嫁之人,家裡又很拮據,想為母親說句話也使不上勁。

是以,二兒子一錘定音:

(你)這回可當不了這個家,聽我安排,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他迫不及待交了定金,等養老院重病的胡奶奶一死,就馬上可以卸下母親這個包袱了。

無論老人有多麼不願意離開這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但,她老了,老得無法生活自理,老得連那些喝她奶水長大的孩子們都嫌棄了,除了服從他們的安排,順遂他們的心意,她還能做什麼呢?

老人提出:去養老院前,去每家小住幾天。

無論多麼不情願,兩個兒子還是沒辦法拒絕這個小小的請求。

如果他們意識到,這是絕望的母親在人世的最後一趟旅程,他們會不會對母親好點呢?

沒有人知道。

我們隻看到真實又現實的人心:

二兒媳打起了老人的老宅子的主意,但這老宅子是留給小兒子的,雖然不知道他身在何處,也不知道他會在何時,甚至會不會回家,但在母親心裡,都是身上掉下的肉,總要給他留有一隅安身之地。

于是,被生活壓榨得喘不過氣來的二兒媳,把氣撒在了比她更弱的老人頭上,她明裡暗裡,指桑罵槐,二兒子死不吭聲,任由二兒媳作賤老人。

心如死灰的老人去了三兒子家,即使如此,臨走前依然叮囑二兒媳照顧身體。

你縱虐我千遍, 我仍待你如初。除了母親,世上再無人能做到。

與二兒媳激烈的語言暴力不同,三兒媳各種嫌棄的冷暴力,讓老人如坐針氈。

特别是三兒子的女兒---老人的孫女,決定違背父母心意,出外闖蕩,兩人遷怒老人,趁機趕走了老人。

老人來到了小女兒家,畢竟是女兒,雖然生活艱辛,還是盡量讓母親吃的住的舒服點,因為對風燭殘年的老母親來說,來日并不方長,或許再無來日。

但女婿不是這麼想的。

說實話,女婿不壞,但生活的面目太猙獰,容不得半點溫柔。

終于,老人腦血栓複發,大小便失禁,行動受限,患了“笑病”,連哭笑都混淆交錯。

兩兄弟沒有一個來看望老人,也不願出錢,還撂下一句:在誰家生病誰管。

三家人打成一團。

電影從這裡開始,老人每一次錯亂又揪心的幹笑,都讓我淚流滿面。

生活的殘忍在于:我施盡淫威,你還得陪盡笑面,你連哭的權利都沒有。

女兒甚至心酸而無奈地問老人:

娘,你想死吧?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老人垂下蒼老的頭顱,銀發如雪,沉默許久,才小聲地說:

不想死也得死。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要有多心死,才能做到對命運如此恭順!

女兒唯一的兒子因為醉駕身亡,老人無法也不願再待在女兒家裡。

一圈下來,盡見人間酸楚與無情,于老人來說:這趟該見的人都見着了,她該走了。

因為養老院的胡奶奶沒死,老人再次回到自己的老宅子。

隻是這一次,老人已經沒有了栖身之地,二兒子霸住了老宅子,老人隻能住在四面透風的門洞裡。

後來,借故老人的笑聲凄厲瘆人,二兒子和二兒媳架着毫無還手之力的老人,把她送進了牛棚。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操勞一生,卻落得個掃地出門,栖身牛棚,陪伴她的,隻有長夜孤燈,隻有老牛悲鳴。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從此,老人與兒子兒媳的對話隻有一句:

我兒,養老院來信了嗎?

是老人改變心意,盼望去有吃有喝的養老院嗎?

當然不是,在她明知會挨白眼會受委屈,還堅持去兒女家住一圈的時候,她已經下了就死的決心。

養老院的信來了,她,就該走了,這是她對兒女們最後的愛與奉獻。

二兒子問她:

娘,你恨我不?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老人凄然一笑:

盡說憨話,我兒。
《喜喪》: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一)(二)(三)(四)

為娘的,怎麼會恨自己的孩子啊?她隻是恨這不公的命運,她隻是恨自己活得太長,才看到了不該看到的悲涼。

她把身上為數不多的首飾悉數分給了兒媳孫媳,她把一針一線紮好的鞋墊留給了每一個家人。

她慢慢地梳頭,慢慢地洗臉,慢慢地拿出那半面破鏡,照一照她的前世今生,慢慢地撫摸那張她帶不走,也不想帶走的“全家福”,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拜托菩薩保佑她的孩子,慢慢地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老鼠藥......

從此,所有的塵緣已了,人世間的愛與哀愁再與她無關。

這一生,她已盡力,她沒有做錯任何事,如果一定要算,就是不該活太久。

在家高壽而亡,在農村算是喜喪。

按照規矩,大辦喪禮,搭台唱戲,插科打诨,莺歌豔舞......

即使老太太在天有靈,看着台上的魑魅魍魉,也會不悲不喜:老而不死是為賊,老而赴死是成全。

送走老人,卸下包袱,對兒孫來說,确實是一件喜事。

東野圭吾曾說過:

世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人心,包括最親密的夫妻和親人的心。

隻有福壽雙全的老人,安然而逝的老人才算喜喪,而林郭氏之喪,不過是一個老而無用的母親最後的愛與成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