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本文作者:殷融

“自我意識到底有什麼用?”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2006年,加拿大科幻作家彼得·沃茨完成了自己的新作品——《盲視》,此前他已經因為“裂縫三部曲”奠定了自己在硬科幻界的地位,這本新書正是他傾注精力的得意之作。然而沒想到,美國七家主要的科幻小說出版社中,有六家看完書稿後直接拒絕出版,僅剩的那家還是因為與沃茨有合同在先,隻能照章辦事。

本書出版後賣相極差,沃茨走投無路但又心有不甘,于是他在自己的網站上把這部小說全文刊載出來,免費送給全世界的科幻迷(準确的說,是有英文閱讀能力的科幻迷)。之後最俗套的劇情發生了:人們先是在科幻小圈子裡談論它,之後逐漸破圈,甚至連紙質書也售罄再版。

之是以一開始沒有出版社願意接單,很可能出于兩個原因,一是這本書的故事走向實在太喪太絕望,形象點說,假定你想讓自己變得消極一些,不妨讀讀這本書;再或者你對人類社會憤憤不滿,這本書大概正合你意。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書中各種科幻概念的密集程度過于瘋狂,改造人、腦機接口、虛拟世界、意識上傳、五感喪失、吸血鬼、交感失調、地外文明、外星生物、視覺盲點、多重人格、人工智能、自我意識、進化樹……完全了解這些概念需要極大的能量消耗,許多設定要反複讀幾遍才能想明白。

當然,如果你是科幻小說發燒友,尤其如果恰好偏愛涉及到生物學主題的作品,此書會讓你頻頻有一種按摩時觸到嗨點的舒爽感,但顯然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本書閱讀體驗并不會很友好。到底這本書講了什麼故事,接下來開始劇透。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在故事中,未來社會已步入科技高度發達的賽博世界,人類擁有了強大的神經生物改造技術,人工智能高度發達,“改造人”在指定能力上可以輕松超越“标準人類”。人們還可以選擇放棄現實世界,将自我意識傳輸到一個虛拟空間,就像飛升到天堂一樣。一天,地外文明突然造訪地球,而且在人類還沒緩過神來時就匆匆離去。為了搞清楚外星人的目的,人類派遣了一支冒險小分隊,去幾光年之外的外太空探察大如隕星的地外文明造物。

而整個小分隊的構成正完整說明了這個未來世界的世界觀:

席瑞,故事的第一人稱叙述者,他在年少時由于癫痫被切除了一半大腦,從此喪失了正常人類感情,但也是以得以能夠像一台機器一樣、在不摻雜任何個人主觀偏見的情形下、站在完全客觀的角度觀察事物,是一個真正的“客觀怪”。同時他還可以做到通過綜合分析他人有意或無意的各種語言、表情與肢體動作,洞察其真實想法。席瑞在飛船上的任務是記錄本次旅途中一切所見所聞,将資訊彙報給地球。

薩拉斯第,小隊上司者,吸血鬼。這種傳說中的物種其實自古就存在,他們擁有比人類更發達的大腦新皮層和更強大的身體機能,是天生的掠食者。吸血鬼本該是适應性最強的靈長目動物,地球的統治者,但他們被命運開了個悲慘的玩笑。由于視神經和交感神經交叉,吸血鬼患有“垂直綜合症”,他們一看到直角物體就會誘發癫痫或中風,這本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自然界很少存在絕對直角。但歐洲人後來建立了基督教,十字架符号導緻吸血鬼滅絕了。21世紀末人類垂涎吸血鬼的能力,用生物技術使吸血鬼複活。

詹姆斯,語言學家,經過改造的多重人格者,有四個自我意識互相獨立的人格,這些人格不但可以随意自由切換,還能彼此對話合作,“他們”掌握了人類曆史上所有語言的文法範式,能了解所有交流規則。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斯賓德,生物學家,感官系統經過大幅改造,眼耳鼻口全被擴充裝置所代替,他不但各種感官功能得到大幅提升,還擁有聯覺能力,可以“看”到資料的形狀,“摸”到超音波的觸感,“聽”到紅外線的聲音。

貝茨,戰鬥專家,精通各種戰術和作戰方案,還可以随時通過自己的意識控制機械士兵。

忒修斯,冒險小隊乘坐的探察飛船。擁有人工智能,可以完成人類所不能了解的推理,被稱為“船長”,它與吸血鬼薩拉斯第可以通過神經纜線互相連接配接,實作“智能雜交”。

小說主線故事就圍繞這群由改造人、吸血鬼、機械人與人工智能組成的探察小隊同地外文明的接觸過程展開。這顆隕星像一個巨大的智能生命,它自稱“羅夏”,在與羅夏的交流過程中,語言學家詹姆斯發現羅夏本質上隻是一個“語言機”,它有意識,但沒有自我意識。吸血鬼帶領小隊深入羅夏,經過一番損兵折将的戰鬥後,他們成功捕獲了羅夏内部的外星生物——攀爬者。

随着對攀爬者進行研究,小隊們發現一件很詭異的事情:這種外星生物雖然擁有碾壓人類的智能,但它們同羅夏一樣,竟然沒有“自我意識”,比如如果它們被關起來,它們會描述“身體被關起來”,而不是“我”被關起來;如果它們的腿受傷了,它們會描述“腿傷了”,而不是“我”的腿傷了。它們就像是超級人工智能,可以完成各種複雜工作,但唯獨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

在深入探察後,小隊隊員終于得到一個重要結論:“自我意識”隻是生命進化某個階段的産物,它最初出現的原因是可以幫助有機體合理集中與配置設定注意力,但當有機體的神經系統發展到更發達水準時,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不再需要“我”的參與,“自我意識”這一輔助工具就應該被淘汰了。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這一程序本該發生在數萬年前,而且萌芽已經出現了:吸血鬼沒有“自我感”,他們最有資格成為地球智慧生命的領跑者。但意外導緻了吸血鬼滅絕,智人(也就是現代人)上位,智能進化不幸中斷。人類從此被腦中的“自我意識”所綁架,上升管道步履維艱。

這就像如果計算機的記憶體隻停留在“千位元組”(kb)水準,無論作業系統、中央處理器、散熱風扇和主機闆如何更新,計算機也很難在性能上獲得質的飛躍。說到底,人類就是一群在進化樹上跑偏了的精神病,作為宇宙中可能唯一還背負着自我意識這種累贅的落後智慧種族,他們必然在競争中走向滅亡。

在故事結尾處,被捕獲的攀爬者逃回了羅夏,原來它們是故意被捉住,目的是近距離觀察人類。羅夏還在語言學家詹姆斯身上植入了一個新人格,誘使她叛變奪權。最終,薩拉斯第與“船長”駕駛着飛船用反物質炸彈與羅夏同歸于盡,席瑞作為唯一幸存者坐着逃生艙向地球飄去。

他收聽到來自地球的廣播,結果發現,随着時間的流逝,廣播中的“藝術”成分越來越少,最後地球的廣播隻剩下交通資訊。由于藝術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情感表達方式,席瑞猜測,吸血鬼已經統治了地球,而人類選擇了在計算機模拟世界的“虛拟天堂”裡沉沉睡去。席瑞成為了地球最後一個,甚至是宇宙最後一個,還有自我意識的生命。

彼得·沃茨在書中對反社會人格、共情、道德感、虛拟現實、大腦的認知政策以及吸血鬼的生态政策等問題都有非常精彩的論述。甚至他在自己的官網裡像寫學術論文那樣,對書中宇宙飛船的能量驅動方式、吸血鬼的生理結構、外星生物的生理結構以及地外文明造物的形态進行了圖文并茂的描繪。但不可否認,整本小說最核心、最帶勁的點子還是對于自我意識的探讨。

事實上,人類對于“自我”的迷戀确實已經到了病态的程度,我們許多心理機制其實都是在為了讓自我感覺良好,是在“修飾”自私的目标。從現代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的行為都是靠情感情緒在驅動的,例如遇到合适的交配對象後個體會感到悸動,這種感覺會導緻他追求對方;碰到猛獸或毒蛇時個體會感到恐懼,這種感覺會驅使他盡快逃離現場;如果自己遭遇了欺騙個體會感到憤怒,這種感覺會讓他報複欺騙者;如果自己在困難時得到了他人的幫助個體會心懷感激,這種感覺會促使他今後向援助者加以回報。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所有這些情感都是“自我”的感受,它們的作用是充當基因利益與行為之間的中介器。也就是說,進化賦予了人類一套裝置,它讓我們在特定刺激情境下産生各種情緒,情緒再觸發各種适應行為,而這些行為的結果都服務于個體基因利益。但與此同時,中介器本身也會占用大量大腦資源,這就相當于有中間商就有差價,或者管理層越複雜行政效率就越低。

智能不等于自我意識。許多人工智能在執行某些任務時其表現已遠超人類水準,它們有智能但不會有自我感,人工智能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神經科學許多研究都曾發現,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決策結果之前,大腦實際已經完成了決策,是以自我意識并不參與決策過程。可是既然自我意識什麼都不做,人類為什麼必須有自我意識? 現代科學可以解釋大腦如何工作,能夠準确描述一個人在推理、回憶、閱讀或者聆聽音樂時大腦各個腦區是如何精密協作的,但無法解釋我們為什麼有自我意識。

在許多傳統科幻作品中,我們習慣看到的是創作者對人工智能發展的隐憂:人工智能擁有自我意識後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沖擊?而在《盲視》中,彼得·沃茨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問題變成了:自我意識到底有什麼用?讓人類引以為豪的自我意識可能隻是進化過程中的一個輔助工具,時過境遷,它已經成了智能向更高階段發展的障礙。這個“累贅”隻圖自己舒适,它不斷消耗資源,卻什麼都不生産。智能往前沖,而自我意識在拖後腿。

相反,書中沒有自我意識的吸血鬼薩拉斯第和船長(忒休斯飛船上的人工智能)有更強的能力,他們的資訊容量更大、反應更快、工作效率更高、判斷更準确、決策更合理。而且由于它們沒有自我意識,是以這兩個智慧體可以毫無障礙地互相融合,如同席瑞所描述的“我們不過是棋子。薩拉斯第和船長——無論他倆雜交成了怎樣的智能——才是真正的棋手。”

有意思的是,《盲視》出版幾年後,彼得·沃茨在續作《模仿症》(echopraxia)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個體之間實作大腦互聯,這樣每個大腦都像一個神經元一樣,通過無數個大腦之間的協作,發展出單一大腦所無法了解的更高層次的“蟲群智慧”。可惜,由于此書内容太過艱澀,目前國内還沒有出版社有勇氣翻譯引進。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本期大咖

《盲視》:自我意識是人類的榮耀還是累贅?# 殷融 #

心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進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熱愛科普寫作,喜歡活潑、幽默又帶點吐槽的表達,追求“嚴謹與通俗,兼具科學性與趣味性”的寫作風格,著有《從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劇本》(目前該書豆瓣評分9.3分)。少時沉迷日漫,至今不知悔改;自诩影迷,科幻小說發燒友,偶撰影評書評科幻評論,不務正業,怡然自樂。

更多精彩内容盡在熊貓格子-大咖書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