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達官顯貴認為他隻是會畫畫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時隔五年一眼認出他

作者:國家人文曆史

文 |周冉

達官顯貴認為他隻是會畫畫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時隔五年一眼認出他

《石濤自畫像》。石濤(1642—1708),明代宗室,僧人畫家,後退佛入道,晚年安居揚州,與

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濤人生中第一次來到揚州,準備借道運河,乘舟北上,似乎是因為水路不暢,“北遊不果”,隻能往返于揚州與南京之間。“昔日王孫親捧硯,袈裟常在諸侯先。而今寂寞守荒亭,孤燈吟老寒無馔。”這是摯友杜乘對滞留揚州時期石濤窘迫生活的描述,不僅在生活上貧窮,精神上也孤獨落寞。

這一年的陽春三月,石濤初涉揚州的人脈圈,參加春江詩社的活動,結識了幾位重要人物。第一個就是春江詩社的創辦人、徽商吳氏家族的吳绮。吳绮曾任湖州知府,晚年退居揚州,同時也是詩人和劇作家。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有一封石濤寫給吳绮的信函,信中石濤稱對方為“次翁知己”,表示要送一幅小畫過去,雖是“無所用之物”,也能幫個“小忙”。當時的石濤窮困潦倒,“出入無路,如堕井底”,他奔赴揚州,是在為北上燕京做些物質準備,主動送去墨寶,試圖與資助人建立友好關系,态度恭敬而客氣。

達官顯貴認為他隻是會畫畫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時隔五年一眼認出他

《杜甫詩意冊》十開,清,石濤,設色紙本,張學良舊藏,錦套為其夫人趙一荻親手縫制,現為美籍華人收藏

四月,石濤在揚州幸會戲劇家孔尚任,并懷抱極大希望參加了後者發起的秘園雅集。孔尚任比石濤小8歲,曆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當時,孔尚任奉命協助工部右侍郎孫在豐,在淮陽一帶疏浚淮河海口,公務之餘居住在揚州,與諸多江東名士結交唱和。多數人熟悉孔尚任,是因為他寫下以明末衰亡時期為大背景的愛情絕唱《桃花扇》,也是因為這部劇作,他後來被罷官賦閑。

孔尚任在《胡海集》中詳細形容過秘園雅集熱鬧嘈雜的場面。這應算是一場大型雅集,有姓名可考的四方名流就多達30餘人,包括畫家龔賢、查士标、吳绮、石濤等,石濤是其中唯一的僧人。“北廓名園水次開,酒籌茶具亂蒼苔。客催白舫争先到,花近紅橋睹勝栽。”詩中還透露,舉辦雅集的地方位于揚州城的北面城廂一帶,是當時有名的富人區。這是清代揚州曆史上最後由文人官員獨立承辦的大規模雅集,此後活躍于揚州詩會舞台的幕後金主和發起者,基本都是富甲一方而“附庸風雅”的徽商群體了。

整個活動中,石濤的表現并不算搶眼,甚至沒有留下詩詞片言,但雅集過後,孔尚任卻對石濤念念不忘,寫信給共同好友卓子任,煩對方到石濤處求一畫冊,信中評價“石濤上人,道味孤高,詩畫皆如其人。社集一晤,可望難即”。因為雅集上他已經得到了一幅石濤贈送的墨寶,并得意地向好友展示過,衆人皆歎“筆筆入悟,字字不凡”。

達官顯貴認為他隻是會畫畫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時隔五年一眼認出他

《大滌子自寫睡牛圖》局部,清,石濤,紙本墨筆,縱23 厘米,橫47.2 厘米,現藏上海博物館。

康熙二十八年(1689),石濤依然在揚州徘徊,因囊中羞澀無法北上,一個揚名的機會卻送到了他的眼前。這一年春天,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于三月初駐跸揚州,石濤被列入召見名單。

早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石濤在南京長幹寺曾有幸得見皇帝,時隔5年,康熙帝在人群中一眼認出石濤,并當衆叫出他的名字,這讓石濤受寵若驚,激動之餘提筆寫下《客廣陵平山道上見駕恭紀》,賦中盡是頌揚得意之情:“聖聰忽睹呼名字,草野重檐萬歲前。”“兩代蒙恩慈氏遠,人間天上悉知還。”“自愧羚羊無挂角,那能音吼說真傳。”石濤感懷自己的師父、僧人旅庵本月曾受到順治帝厚待,自己現在又受康熙皇帝恩遇,可惜自己沒有師父那樣的禅學修養,無法在康熙帝面前奏對機緣,弘揚佛法。

這次召見堅定了石濤北上闖蕩的決心,從揚州出發之前,他寫下一首《生平行》回顧自己被迫出家,雲遊訪道,寄居南京長幹寺等坎坷波折的前半生,言辭中卻沒有仇怨,隻用“一與離亂後,超然遂吾真”一筆帶過。因為此時的他,對未來充滿希冀,抱着“尋遠遊以成賦,将擴志于八纮”的堅定信心,踏上燕京之行。

石濤對新朝的追捧毫不遮掩,在宣州司馬鄭瑚山的授意下,他揮毫繪制了一幅《海晏河清圖》,款署為“臣僧元濟九頓首”,自诩為新朝署臣。此時的石濤頻頻流露積極的态度,“欲向皇家問賞心,好從寶繪論知遇”。遺憾的是這幅石濤下大力氣完成的丘壑山林,并沒有如願成為敲門磚,卻成了後世評論家為其劃上“變節”标簽的理由。客觀講,一個孩童時期就成長于新世界的人,又談何背叛。

石濤本質上不是一個自絕于塵世的出家人,他在京津兩地周旋于豪門顯貴之間,以書畫交友,以佛法言志,混沌四年,最終一無所獲,達官貴人們不過覺得他是個會畫畫的和尚罷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秋冬,石濤買舟南下,一路曆盡艱辛抵達揚州,結束了冰冷的北漂生涯。對于燕京之行,他已經有了一個很清醒的認識,自己不過是“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獨往,一身禅病冷于冰”。他晚年之是以選擇揚州,絕不是一時腦熱,而是經過實地考量和深思熟慮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