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达官显贵认为他只是会画画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时隔五年一眼认出他

作者:国家人文历史

文 |周冉

达官显贵认为他只是会画画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时隔五年一眼认出他

《石涛自画像》。石涛(1642—1708),明代宗室,僧人画家,后退佛入道,晚年安居扬州,与

康熙二十六年(1687)石涛人生中第一次来到扬州,准备借道运河,乘舟北上,似乎是因为水路不畅,“北游不果”,只能往返于扬州与南京之间。“昔日王孙亲捧砚,袈裟常在诸侯先。而今寂寞守荒亭,孤灯吟老寒无馔。”这是挚友杜乘对滞留扬州时期石涛窘迫生活的描述,不仅在生活上贫穷,精神上也孤独落寞。

这一年的阳春三月,石涛初涉扬州的人脉圈,参加春江诗社的活动,结识了几位重要人物。第一个就是春江诗社的创办人、徽商吴氏家族的吴绮。吴绮曾任湖州知府,晚年退居扬州,同时也是诗人和剧作家。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有一封石涛写给吴绮的信函,信中石涛称对方为“次翁知己”,表示要送一幅小画过去,虽是“无所用之物”,也能帮个“小忙”。当时的石涛穷困潦倒,“出入无路,如堕井底”,他奔赴扬州,是在为北上燕京做些物质准备,主动送去墨宝,试图与资助人建立友好关系,态度恭敬而客气。

达官显贵认为他只是会画画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时隔五年一眼认出他

《杜甫诗意册》十开,清,石涛,设色纸本,张学良旧藏,锦套为其夫人赵一荻亲手缝制,现为美籍华人收藏

四月,石涛在扬州幸会戏剧家孔尚任,并怀抱极大希望参加了后者发起的秘园雅集。孔尚任比石涛小8岁,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当时,孔尚任奉命协助工部右侍郎孙在丰,在淮阳一带疏浚淮河海口,公务之余居住在扬州,与诸多江东名士结交唱和。多数人熟悉孔尚任,是因为他写下以明末衰亡时期为大背景的爱情绝唱《桃花扇》,也是因为这部剧作,他后来被罢官赋闲。

孔尚任在《胡海集》中详细形容过秘园雅集热闹嘈杂的场面。这应算是一场大型雅集,有姓名可考的四方名流就多达30余人,包括画家龚贤、查士标、吴绮、石涛等,石涛是其中唯一的僧人。“北廓名园水次开,酒筹茶具乱苍苔。客催白舫争先到,花近红桥睹胜栽。”诗中还透露,举办雅集的地方位于扬州城的北面城厢一带,是当时有名的富人区。这是清代扬州历史上最后由文人官员独立承办的大规模雅集,此后活跃于扬州诗会舞台的幕后金主和发起者,基本都是富甲一方而“附庸风雅”的徽商群体了。

整个活动中,石涛的表现并不算抢眼,甚至没有留下诗词片言,但雅集过后,孔尚任却对石涛念念不忘,写信给共同好友卓子任,烦对方到石涛处求一画册,信中评价“石涛上人,道味孤高,诗画皆如其人。社集一晤,可望难即”。因为雅集上他已经得到了一幅石涛赠送的墨宝,并得意地向好友展示过,众人皆叹“笔笔入悟,字字不凡”。

达官显贵认为他只是会画画的和尚,但康熙皇帝时隔五年一眼认出他

《大涤子自写睡牛图》局部,清,石涛,纸本墨笔,纵23 厘米,横47.2 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康熙二十八年(1689),石涛依然在扬州徘徊,因囊中羞涩无法北上,一个扬名的机会却送到了他的眼前。这一年春天,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于三月初驻跸扬州,石涛被列入召见名单。

早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石涛在南京长干寺曾有幸得见皇帝,时隔5年,康熙帝在人群中一眼认出石涛,并当众叫出他的名字,这让石涛受宠若惊,激动之余提笔写下《客广陵平山道上见驾恭纪》,赋中尽是颂扬得意之情:“圣聪忽睹呼名字,草野重檐万岁前。”“两代蒙恩慈氏远,人间天上悉知还。”“自愧羚羊无挂角,那能音吼说真传。”石涛感怀自己的师父、僧人旅庵本月曾受到顺治帝厚待,自己现在又受康熙皇帝恩遇,可惜自己没有师父那样的禅学修养,无法在康熙帝面前奏对机缘,弘扬佛法。

这次召见坚定了石涛北上闯荡的决心,从扬州出发之前,他写下一首《生平行》回顾自己被迫出家,云游访道,寄居南京长干寺等坎坷波折的前半生,言辞中却没有仇怨,只用“一与离乱后,超然遂吾真”一笔带过。因为此时的他,对未来充满希冀,抱着“寻远游以成赋,将扩志于八纮”的坚定信心,踏上燕京之行。

石涛对新朝的追捧毫不遮掩,在宣州司马郑瑚山的授意下,他挥毫绘制了一幅《海晏河清图》,款署为“臣僧元济九顿首”,自诩为新朝署臣。此时的石涛频频流露积极的态度,“欲向皇家问赏心,好从宝绘论知遇”。遗憾的是这幅石涛下大力气完成的丘壑山林,并没有如愿成为敲门砖,却成了后世评论家为其划上“变节”标签的理由。客观讲,一个孩童时期就成长于新世界的人,又谈何背叛。

石涛本质上不是一个自绝于尘世的出家人,他在京津两地周旋于豪门显贵之间,以书画交友,以佛法言志,混沌四年,最终一无所获,达官贵人们不过觉得他是个会画画的和尚罢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秋冬,石涛买舟南下,一路历尽艰辛抵达扬州,结束了冰冷的北漂生涯。对于燕京之行,他已经有了一个很清醒的认识,自己不过是“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无趋小乘。五十孤行成独往,一身禅病冷于冰”。他晚年之所以选择扬州,绝不是一时脑热,而是经过实地考量和深思熟虑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