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興弱燕,滅強齊——一代雄主燕昭王的霸業子之之亂關于燕昭王的真實身份招賢納士和富國強兵伐齊複仇和霸業

作者:沉浮的曆史

要說七國中誰的存在感最低,那毫無疑問一定就是燕國。燕國盡管在春秋戰國的很長一段曆史中默默無聞,但是它的出身一點兒都不低,其開國之君可是與周公旦齊名的召公奭。在燕國建國後,很快就由于它的地理位置而漸漸消失在了曆史記載中。也正是由于其遠離中原地區,使燕國得以成為少數幾個存在到戰國時期的姬姓諸侯國。

興弱燕,滅強齊——一代雄主燕昭王的霸業子之之亂關于燕昭王的真實身份招賢納士和富國強兵伐齊複仇和霸業

随着征戰頻繁的戰國時代的到來,燕國平靜的日子最終走到了盡頭。燕國第一個王——燕易王在公元前321年去世後,燕國的曆史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的時期,有關燕國的記載也多了起來。

燕王哙繼燕易王成為了新的燕王後,搞出來一場“禅讓”的悲劇事件。昏庸無能的燕王哙在即位僅僅兩年後,居然把自己的王位禅讓給了相國子之,國君和大臣就這樣戲劇性的易主了。雖然燕王哙可以把自己的位置讓給子之,但是最為燕王繼承人的其子太子平可不甘心。

興弱燕,滅強齊——一代雄主燕昭王的霸業子之之亂關于燕昭王的真實身份招賢納士和富國強兵伐齊複仇和霸業

于是在子之當政的後的第一年,整個燕國的統治秩序大亂。太子平準備聯合燕國将軍市被發動一場政變,重新奪回屬于自己王位。太子平之是以敢于這麼幹,不僅手下人支援,而且還得到了境外勢力——齊國的支援,齊宣王信誓旦旦的支援太子平。

就這樣,太子平給燕國帶來了一場巨大的災難,在不到數月的時間,燕國死難者多達數萬人,整個燕國上下哀鴻遍野。這正是齊宣王所希望的結果,齊軍在匡章的帶領下大舉入侵燕國,史記載燕國“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哙死,齊軍大勝。”燕國在此戰中完敗于齊國。齊軍在短暫的短暫占領燕國後,迫于各國和燕國群眾的壓力最終退出了燕國,燕人擁立了新的燕王。

史記在這裡出現了一個沖突的地方,《燕世家》記載在子之死後兩年,太子平被燕國人擁立為燕王,也就是燕昭王。而在《趙世家》中卻出現了不同的記載“十一年,王召公子職於韓,立以為燕王,使樂池送之。”燕昭王到底是“職”還是“平”,在過去的史家中争論不休,在《史記集解》、《史記索隐》也支援燕昭王為太子平而否定趙國送公子職回國繼位的說法。但是随着現代考古挖掘後,多次發現了帶有燕王職銘文的文物,例如“燕王職戈”和“燕王職壺”等。是以可以證明燕昭王實際上就是太子職。

燕昭王姬職于公元前312年回到了的燕國。看着殘破的燕國,複興的願望深深的埋藏在了燕昭王的心中。複興燕國必須要有人才,而積貧積弱的燕國,又怎樣才能吸引人才呢?這個問題苦惱了燕昭王。燕昭王思來想去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燕國名士郭隗。

興弱燕,滅強齊——一代雄主燕昭王的霸業子之之亂關于燕昭王的真實身份招賢納士和富國強兵伐齊複仇和霸業

燕昭王坦言道:“我要複興燕國戰勝仇敵齊國,但是燕國的實力是那麼的弱小,根本無力與齊國抗衡。是以我認為燕國一定要先招攬人才,以求富國強兵之法,先生您就是我心中的第一人選。”郭隗卻說:“王啊,我的才能實在是不夠擔任複興燕國的大業,比我更加有能力的人才這世上還多的很,而他們才是複興我燕國的人才啊!”在郭隗的建議下,燕昭王修築了招攬賢才的黃金台(至今尚存在),燕昭王以重金求賢,各國人才或因燕昭王招賢納士的和優厚的待遇,紛至沓來。史載“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争趨燕。”其中的樂毅成為了燕昭王日後複興大業的關鍵人物。

有了大量的人才後,燕國複興走上了正軌。燕昭王用了整整二十八年,發展和積蓄國力,燕昭王與百姓同甘共苦,深受燕國百姓的愛戴。

與燕國忍辱負重慢慢積蓄國力不同的是,齊國卻因頻繁的對外戰争而大肆揮霍着國力民力。齊湣王對外的政策也出現了重大的失誤,與秦國和楚國的關系徹底決裂。在滅亡了宋國後,又引來了韓、趙、魏三國的恐懼,齊國已經成為了其他六國共同的敵人。

燕國複仇的機會終于來到了,公元前284年,燕國與秦國牽頭,聯合趙、魏、韓一共五個國家組織起來聯軍一起伐齊。戰争一開始秦、韓、魏三國軍隊就大敗齊軍主力于濟西,而燕、趙聯軍則在樂毅的帶領下從西北地區突入齊國腹地。齊軍根本無法抵擋五國聯軍的攻勢,随着齊軍主力被擊敗,其他四國都相繼退兵回了國,隻有樂毅帶領燕軍繼續深入齊境。燕國順利的占領齊國首都臨淄,報了齊國滅國之仇,除了即墨和莒兩個地區沒有燕軍攻克外,齊國其他的地區全部淪陷,燕國控制這些地區長達八年時間。

興弱燕,滅強齊——一代雄主燕昭王的霸業子之之亂關于燕昭王的真實身份招賢納士和富國強兵伐齊複仇和霸業

在攻齊的同時,燕昭王同時于東北進行了開拓,燕昭王派遣大将秦開,擊敗并驅逐了東胡等少數民族,在邊疆地區設立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個郡。随着伐齊和開疆同時進行,使得燕國控制的地區在這一時期到達了最大值。

燕國的霸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燕昭王死後,燕國的霸業之路也是以戛然而止。新即位的燕惠王沒有繼承其父的優秀品質,大量的任用庸才,最終導緻燕國的人才大量流失,其中樂毅的出走導緻燕軍遭受慘敗,并且失去了對于齊國的控制權。失去了人才後的燕國,很快就走向了衰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