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塵觀史記:田單破燕軍,除了火牛陣奇兵以外,其實還有四大因素

《史記.田單列傳》:“兵以正合,以奇勝。善之者,出奇無窮。奇正還相生,如環之無端。”

熟悉春秋戰國那段曆史的朋友,對于田單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他力挽狂瀾,救齊國“大廈于将傾”,并最終收複了被燕國攻略的七十餘城,之後被封為了安平君,成為了之後齊國的核心人物。

《史記》:“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馀牛,為绛缯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葦於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随其後。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燿,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而他所建立的“火牛陣”戰法,充滿了傳奇色彩,更是被後世所津津樂道,他也作為“善用奇兵”的名将而被稱道。

紅塵觀史記:田單破燕軍,除了火牛陣奇兵以外,其實還有四大因素

名将,這無疑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尤其是在戰争頻發的戰國年間,絕不是紙上談兵如趙括之流所能承擔的起的,必須要有足夠耀眼的戰績來做支撐才行,比如那著名的戰國四大名将“起牧翦頗”,個個背後都是有着屍山血海般的敵人來做鋪墊的,但是對于田單來說,這個名稱的分量卻依然有些不夠。

他在這一場“國難”之中所表現出來的,可以說是包含了軍事家,軍師,政治家甚至還有心理學家等多方面的能力,是以單從軍事層面來說他或許不能和那“四大名将”相比,但是綜合能力卻猶有過之。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談談這一戰中,田單所表現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哪些,不過在此之前,紅塵君先來談談這一戰的背景究竟有多險惡,用危如累卵,千鈞一發等來形容絕對絲毫不為過。

齊國面臨滅頂之災

當時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之間是常年互相攻伐,而當時的齊國君主齊湣王好大喜功,四面出擊,而且捷報頻傳,連續擊敗周圍的魏,趙,楚,甚至秦國等大軍,風頭一時無二。

紅塵觀史記:田單破燕軍,除了火牛陣奇兵以外,其實還有四大因素

但是盛極必衰,齊湣王連續作戰之下,國力也是消耗極大,而且樹敵極多,而作為之前剛被齊國差點滅國的燕國君主燕昭王,卻和當年越王勾踐一樣卧薪嘗膽,禮賢下士,積蓄力量,像一隻噬血的鲨魚一樣,在旁邊冷冷的伺機而動。

此時正好著名的将領樂毅也被燕昭王請去并委以重任,然後他抓住時機,帶領着魏,趙,楚等聯軍一起伐齊,勢如破竹,連破七十餘城,後來其餘國家軍隊陸續撤離,而和齊國有死仇的燕國卻不肯退卻,勢要把齊國滅了才罷休。

當時齊國窘迫到了什麼地步呢?隻剩下了莒和即墨兩座孤城,就連國都臨淄都被攻克了,八百年積攢的國器和重寶也都被搬到了燕國,而且這兩座孤城也都被樂毅大軍圍困數年之久,随時都有亡國的可能。

《史記》:“燕軍聞齊王在莒,并兵攻之。淖齒既殺湣王於莒,因堅守,距燕軍,數年不下。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敗死。城中相與推田單。”

而當時在莒的湣王也被屬下殺了,也沒有新王繼位,而即墨的守将就是田單,擺在他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爛攤子。

可以說此時不要說是田單,哪怕是那些前世後世著名的軍神如韓信姜太公孫子伍子胥包括起牧翦頗都在一起,也是一籌莫展,因為他們對面的樂毅也是不世出的名将,而且很有耐心,穩紮穩打,沒有露出絲毫破綻,齊國要想逆轉除非有上天幫忙。

紅塵觀史記:田單破燕軍,除了火牛陣奇兵以外,其實還有四大因素

而這一次上天真的幫忙了,燕國的明君——尤其是對于樂毅“舉國相托”的燕昭王病死了,而繼位的,卻是和樂毅不大對付的燕惠王。

第一招,反間

對于這種天賜良機田單當然不會放過,其實樂毅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猶在他之上,此時此刻他根本沒有把握正面擊敗對手,哪怕就是用上所謂的“火牛陣”奇兵,恐怕獲勝希望也是極小,最多隻能取得一場局部戰争的勝利罷了。

紅塵觀史記:田單破燕軍,除了火牛陣奇兵以外,其實還有四大因素

是以他馬上就開始行反間計,這也是對付名将成功率極高的計策——白起,李牧,廉頗都曾中招過,畢竟他們常年帶領着大軍在外,國内的君主又有幾個能夠用人不疑,高枕無憂的呢?

田單就讓人去散布謠言,說樂毅是故意在這邊按兵不動,其實是想要打算自己做齊王,大家都知道這好消息傳播起來很慢,流言蜚語卻是跑得飛快,哪怕是遠沒有如今通訊技術發達的古代也不例外,這流言很快就傳播到了燕國後方的燕惠王耳朵裡面。

《史記》:“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於燕,宣言曰:“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将之來,即墨殘矣。”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

燕惠王本來就不喜歡和信任樂毅,一聽流言馬上就覺得太有道理了,直接派了一個叫騎劫的親信大将去代替樂毅,而讓樂毅趕快回來。

臨陣換将,乃兵之大忌,更何況是一個對前方情況一無所知的人,來代替一個已經取得巨大成功,全體将士都很敬服的人呢?

樂毅是個很聰明的人,知道如果回燕國就完了,弄不好燕惠王的大鼎正等着“烹”他呢,是以他交出兵權,卻直接去趙國避難去了。

第二招,拜神

樂毅一走,燕國上下的将士們都很失望,同時對燕王以及新派來的主将騎劫都很不滿意,士氣頓時下降了許多。

此時勝利的天平終于向着齊國的方向傾斜了不少,不再像之前那樣毫無機會了,但是田單并不着急,而是又使出了第二招——拜神。

他先是讓手下在高處擺上食物來祭奠祖先,招引來了許多飛禽來吃,城外的燕軍看到這種異狀就極為驚慌,田單又忽悠手下說,這是祖宗顯靈來保佑他們。

然後他又找了個手下假扮天神下凡,其實就是坐在這裡一言不發,但是田單卻恭恭敬敬的拜他為師,并稱他的話都是神靈的旨意。

就這樣,齊兵們真的認為天神也在庇佑他們,無形中又多了幾分信心,畢竟那時候的人對這個還是很相信的。

第三招,哀兵

可以說此時燕軍的優勢又去了幾分,但是田單依然不動手,他就像一個老謀深算的謀士一樣,繼續想辦法削弱敵人,增強自己。

他先是再次散布謠言出去,齊軍别的不怕,就怕被人割鼻子,單純的騎劫果然信以為真,就讓把俘虜的齊軍的鼻子都割了列在陣前,城上的齊軍看到這種侮辱都是怒火中燒。

紅塵觀史記:田單破燕軍,除了火牛陣奇兵以外,其實還有四大因素

而田單依然覺得意猶未足,又發了一道謠言過去,說齊國人還怕他們城外祖先的墳墓被挖,這樣的話就一點鬥志都沒了。

騎劫簡直就像是卧底一般,對于田單的計謀是“百發百中”,他又讓手下把齊國人的墳墓都挖掘,那些屍骨都燒毀。

《史記》:“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

在這連番的侮辱之下,全體齊兵早已經忘了多年被圍困的畏懼和驚恐,個個怒氣沖天,隻想和燕軍決一死戰,士氣高昂到了極緻。

第四招,詐降

在田單的連番謀略之下,其實此時的勝利天平已經完全換了方向,占據優勢的反而已經是齊兵了。

但是他依然不滿足,務必要“畢其功于一役”,再次使出了詐降的計策,他找人把城裡所有的錢财都收集起來,然後找了幾個富豪悄悄的帶着去對面兵營找騎劫,就說他們願意投降,這些錢送給将軍,希望破城的時候能夠饒過他們的妻兒老小。

作為将領,不得不說騎劫無論是和對手田單還是前任樂毅相比都太差了,根本就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對手,他更多像是作為一個齊國的卧底而存在,以襯托田單和樂毅的能力,順便也狠狠地打那位燕惠王幾個耳光。

他開心的接受了這些财物,滿口答應那些富豪的要求,然後就一片放松,歌舞升平的等着即墨城的齊兵們開門投降,然後他好功成名就的回國交差。

但是他等來的卻不是降兵,而是火牛陣,以及憤怒的齊兵。

紅塵君說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就都很熟悉了,田單把自己的妻妾都編入到隊伍之中,散盡家财來犒賞三軍,将己方的戰力鼓舞到了極緻。

紅塵觀史記:田單破燕軍,除了火牛陣奇兵以外,其實還有四大因素

然後他又找來了一千餘頭壯牛,在它們的身上塗滿了恐怖的圖騰,點着尾巴後向燕軍大營沖去,大軍在後面掩殺。

可憐燕軍此時一片放松的做着美夢,以騎劫為首的将領們恐怕還等着升官發财呢,結果被憤怒的火牛直接沖散陣型,随後而來的齊兵打的落花流水,騎劫也在亂軍中被殺。

《史記》:“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将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兵日益多,乘勝,燕日敗亡,卒至河上,而齊七十馀城皆複為齊。乃迎襄王於莒,入臨菑而聽政。”

然後田單根本不給燕軍喘息之機,一路向北掩殺不停,将之前丢失的七十多座城池全都收複,然後又迎立新君,終于把齊國在生死線上又拉了回來。

是以綜合這一戰來看,火牛陣隻能說是最後的緻命一擊,而真正的對決其實大部分都在場外,田單用反間,拜神,哀兵,詐降這幾招,連續的削弱敵軍,增強己方,而這些,才是勝利的關鍵。

是以兵法雲,“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我們看那些名将的光輝履曆,其實不要總是關注那些陣前斬将奪旗或是單挑大戰幾百回合等等——這些都隻是表面而已,而真正的工夫其實往往都發生在場外,對于這些名将們來說,戰争還沒開始,其實勝敗早已經了然于胸了,沒有把握的仗他一般都不會主動出手,但是出手就是必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