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戰國時代後期,秦就變得無敵起來,像楚、齊這樣的傳統強國已沒了當年雄風,至于燕、韓、魏也幾乎淪為了醬油,趙則經過長平一戰損了元氣。到了公元前221年,嬴政一口氣連滅6國,最終建立了秦王朝。其實在嬴政以前,有3位君主比他更有機會統一,可惜他們全失敗了,當然你要看完其中原因真心有點感人。
趙是戰國後期唯一可與秦抗衡的國家。雖然他們本是晉裡分離出來的1支,不過後來經過武靈王的改革而突然“暴走”起來,最後一躍而為強國之列。趙雍,史稱趙武靈王。他最傑出的表現就是改革軍事,讓趙一下子強大了起來。這些還不算,趙武靈王更像一代盟主:擁公子職為燕國昭王,又強迫秦立子稷為昭襄王。這種氣魄不是普通人可玩得出來的。不過這麼個大佬卻死在了親兒子發動的“沙丘宮變”中。
這個被兒子餓死的悲劇似乎有點是趙武靈王自個兒作的結果。他一開始來了出廢長立幼的鬧劇:立小兒子趙何為繼承人,後來又覺得大兒子趙章有些無辜,就這樣舉棋不定之時,趙何與趙章火拼了起來。結果武靈王就被兒子給餓死了。當時他曾制定了掃平秦國的計劃,要沒出這個幺蛾子的話,也許統一的就不是秦國了。可惜曆史是沒有如果的,他的悲劇也怨不得别人了。
燕昭王也是個比嬴政更早接近統一的大佬。公元前284年,他派樂毅領着燕、秦、趙、魏、韓5國大軍去讨伐齊國。樂毅一口氣打下了齊70座城,齊僅剩莒州、即墨2地而已。那會兒,如果樂毅繼續進攻的話,就可一舉滅掉齊國。若燕占據了齊地,那麼再去和其他6國扳手腕也許就輕松多了。不過樂毅卻偏覺得要收買人心,結果耗了幾年不進攻。最後敵人的心沒收買過來,他把自家的燕昭王給耗死了。新燕王與樂毅有仇,随後齊成功利用這個沖突反殺了燕軍。燕國好好的統一機會就這麼丢了。
齊闵王也有機會統一。公元前301年,齊闵王繼承了王位。這個老闆一出手就驚豔了一把。當時他派齊戰神匡章帶着齊、魏、韓3國大軍虐了楚,并在垂沙一戰裡斬殺對方大将唐昧,威震諸侯。再後來,他又讓匡戰神去攻秦國,結果分分鐘虐了秦軍,更打破了堅固的函谷關。秦昭襄王隻有割地求和的份兒。不過後來齊闵王聽了蘇秦的一系列昏招,最後也被死在了戰亂之中。假如他按着虐秦的那個劇本走下去,也許就不是這個結局了,甚至有統一的可能。
總體來說,齊闵王、燕昭王、趙武靈王都比嬴政更有機會統一,可惜因各種原因而失敗了,真心有點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