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燕昭王招賢是怎麼回事?

作者:良品故事彙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燕昭王是個賢明的君主,他算是受任于臨危之際,在關鍵時候能夠将燕國複興,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内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占了燕國的部分領土。燕昭王便在時代的召喚之下,站上了曆史的舞台。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職,春秋戰國時燕國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稱燕昭王,簡稱昭王或襄王。燕昭王是個十分有作為的君王,他本來是不會繼承王位的,卻在燕國戰亂的時候,能夠受任于臨危之際,帶領着燕國發展,撥亂反正。這一時期,各國都在積極尋求對外的擴張,在燕國尚未崛起之前,越王勾踐經過卧薪嘗膽,經受了一系列的忍辱負重之後,成功将越國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國家,越王勾踐也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勾踐給人最大的印象便是能夠忍辱偷生,作為夏禹的後裔,本該顯赫的他的一生受盡了淩辱。他不曾想到自己堂堂一國之君,竟然給人當牛做馬 。越王勾踐跟吳王夫差的恩怨,原本不是他自己挑起的,是由于他的父親允常與吳國産生了沖突,父親在吳越兩國結怨後不久就去世了。勾踐繼續與吳國對峙,在一次交戰時,将夫差的父親阖闾給射中了,受傷後的阖闾回國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夫差為了報仇便日夜練兵,勾踐聽聞此事,想要先發制人,範蠡讓勾踐不要輕舉妄動,勾踐沒有聽取範蠡的意見,情急之下,率兵攻取了吳國,結果越國大敗。

燕昭王招賢是怎麼回事?

越王最後能夠成功擊敗吳王,越王勾踐能夠忍辱負重,我們覺得複國這是他的職責,是勾踐應該承受的。在這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時代裡,勾踐的抉擇是正确的,為了這個正确的答案,他不得不忍辱負重活得像條狗,為了生存的利益而臣服于他人腳下。

燕昭王姬職,燕王哙的兒子,太子平的弟弟。他是燕國國君的小兒子,按理說這個皇位是怎麼也不會輪到他的,隻能老老實實地在南韓做人質。誰知道,這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得太快了,燕國大亂,齊宣王趁着混亂占領了燕國。齊國在占領了燕國之後,在燕國為非作歹。燕國人不肯屈服于齊國,秦,趙,楚看到齊國在燕國撈到了這麼多好處,都表示出了不滿,甚至還放話,想要和各個諸侯國一起侵犯燕國。燕國不能夠不可一日無君,燕昭王在趙武靈王武力支援下,燕昭王最後成為了燕國國君,不得不說燕昭王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賢者,欲将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内亂,燕昭王就是在這個時候踏上了王位,他消除了内亂,并且決心招納賢才,重振燕國。于是便向秦國學習,也釋出了招納賢才的指令,雖然号令發出了,但是沒有人響應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郭隗便告訴了燕昭王千金買馬的故事,燕昭王一聽便立刻實行了這個計劃,他迅速地展開了計劃,修築黃金台,招納賢才。消息傳出去不久,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于為燕國報了仇。(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