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便就此埋下命運的伏筆

衆所周知,諸葛亮少年時,自比管仲樂毅。

羅貫中顯然不滿足于此,《三國演義》裡還讓司馬徽吹騰,說諸葛亮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

問題來了:

諸葛亮為什麼不自比姜子牙、張子房,甚或其他古來大賢,偏要自比管仲樂毅呢?

我的猜測。

一是,地域。

諸葛亮生在琅琊陽都,是現在所謂

山東人

管仲是齊國名相

,在齊魯大地都有不錯的名聲。他在齊地的傳奇聲名不消多提,說個魯地的段子吧。

《史記·刺客列傳》,開頭提過個魯國人叫曹沫。齊魯打仗,魯國輸了,被迫割地會盟。曹沫臨場撒潑,拿匕首劫持齊桓公,要求他退回土地,齊桓公被迫答應了,之後自然不爽,想反悔,管仲勸齊桓公:

不可失信,土地給他吧。

擱我是魯地人,也會覺得:行,管仲夠意思啊。

樂毅呢?衆所周知,樂毅為燕昭王領軍,連同各國聯軍,打得齊國七零八落;

他留在燕地五年,打得齊國就剩兩個城了

當然,後來繼任的燕王不相信樂毅了,樂毅就跑路了,還寫了著名的告别信;齊國的田單則用火牛陣打出大勝,複興了齊國。

這一次齊國死裡逃生,也讓他們對其他各國大為不爽;後來秦滅六國時,齊國經常處于看熱鬧的狀态……嗯跑題了。

大概對齊魯大地的百姓而言,樂毅真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吧:差點都扶助弱小的燕,把強大的齊國給滅了!厲害啊!

諸葛亮是山東人,是以深為欽服管仲樂毅,大概也可以了解?

大概類似于,廣東人梁啟超很佩服廣東同鄉袁崇煥;我們熟悉的一位湖南大人物,雖然立場不同,卻也誇贊過湖南的曾國藩。

又,諸葛亮喜歡管仲與樂毅,也可見其趣味。

管仲是賢相,但賢相其實也分許多種。像陳壽就說曹操的施政是窮申商之法術,又說諸葛亮是管蕭之亞匹。

申就是申不害,商就是商鞅。管是管仲,蕭是蕭何。都是賢相,風格不一樣。

商鞅那風格我們都知道的,秦國後來的做派,許多都是商鞅奠定的。

諸葛亮對應管蕭,就是管仲和蕭何了。那管仲是啥風格?

孔子說過,管仲器量不算大,但也說過:“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司馬遷就分析了,說管仲的确是賢臣,但孔子說他器量小,大概是因為覺得,本來管仲可以讓齊桓公行王道,結果讓他稱了霸,哎,不夠大氣。

但話說回來,管仲展現出的做派和思想,确也不純是儒家的。

現在有本書叫《管子》,其實不是管仲寫的,一般認為出自稷下學宮之手,卻也跟管仲的做派有類似處。

裡面有些話很有名,比如我們都知道的:

倉廪實而知禮節。吃飽了飯,物質豐足了,才能搞精神建設。

也很重視法治。比如:

“禁淫止暴莫如刑。”

哪位會說,這玩意難道是法家嗎?

可《管子》又不隻是法家。因為書裡也說了:

“刑罰不足以威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

還有一段最有名的: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如是,管仲在齊國的姿态大概是:發展經濟,廢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建立常備軍,也發展商業。

觀念上,要法治,要搞物質建設;但同時也要講信用,講禮義廉恥。

既講法,又講人情。

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便就此埋下命運的伏筆

管仲這人吧,不是一個純粹的道德君子。他自己道德是有點小缺陷的。比如著名的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是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分紅比鮑叔牙還多,但鮑叔牙無所謂,知道管仲家裡窮。

然後他倆一起去打仗,管仲躲在最後面。鮑叔牙無所謂,說觀衆要照顧老母親。

于是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後來管仲差點把還沒接位的齊桓公給射死了,是鮑叔牙跟齊桓公推薦了管仲。照理說是大恩大德。但管仲自己臨終前,說鮑叔牙不适合做宰相:他為人太完美太清白,容不下小人,還是隰朋好。

大概管仲是個相對實際的辦實事的人,沒有很高的道德口号,也不随大流,自己腦子很清楚。

而樂毅呢?衆所周知,他其實是個

縱橫家

風格的賢才。能帶動各國一起打齊國,還差點把齊國滅了,那是外交内政軍事一把抓的幹才,卻也不是誇誇其談的儒生。

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便就此埋下命運的伏筆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大概挺欣賞這兩種姿态的——實際上,管仲和樂毅這種做派,後來諸葛亮自己身上也展現出來了。

齊桓公時,有處士叫小臣稷,桓公去

見了三次

,沒見着。桓公說了:

“吾聞布衣之士不輕爵祿,無以易萬乘之主;萬乘之主不好仁義,亦無以下布衣之士。”

于是去了五次,才見着這個賢臣。說明齊桓公的确也是個重視人才的君主。

諸葛亮自比管仲,也希望遇到個齊桓公吧?

結果劉備的确是

三顧茅廬

,把諸葛亮顧出來了。一見諸葛亮,如魚得水,什麼都聽你的!

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便就此埋下命運的伏筆

劉備後來當陽之敗,情勢危急。

諸葛亮說,“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将軍!”事情緊急了,請讓我去向孫權求救!于是諸葛亮去跟孫權達成同盟,孫劉合力,赤壁一戰大破曹操。

——這和樂毅促成諸侯聯軍,大破齊國,有異曲同工之妙。

後來劉備登基,諸葛亮為宰相。終于也和管仲樂毅一樣,成了君王最信任的人。扶弱小之國,為一方之主,心滿意足。

諸葛亮後來逝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陳壽說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實體其本,循名責實,虛僞不齒﹔終于邦域之内,鹹畏而愛之,

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

注意這裡啊:

刑法嚴峻但是公平,而且勸戒明,是以大家都服氣。這就是法治結合了教育。

跟《管子》的“禁淫止暴莫如刑”、“刑罰不足以威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其實是有暗合之處的。

不隻是陳壽說諸葛亮管蕭亞匹,後來唐朝房玄齡說:

“至若

體仁,能相小國,

孔明

踐義,善翊新邦,撫事論情,抑斯之類也。”

夷吾就是管仲。

這樣想,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想成為一個又搞法治又結合禮義廉恥的好宰相,也想成為一個天才縱橫家,也希望遇到一個賞識自己的君主。

結果真遇到了,而且劉備對他,真就像齊桓公對管仲,燕昭王對樂毅似的。

好,那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吧。

終于最後,連唐朝的房玄齡,都把諸葛亮和管仲放在一句話裡比較了。

像諸葛亮這樣,自比管仲樂毅,最後的人生,處處都展現出管仲樂毅,

這就叫求仁得仁了。

當然,燕昭王逝世後,樂毅被繼任的燕王懷疑了;管仲臨終前勸齊桓公别用一群小人,齊桓公沒聽,沒兩年就完了。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逝世後蔣琬費祎都得了重用,季漢是三國中唯一沒有内亂廢立的國度,也算是他比管仲樂毅好的地方了。

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便就此埋下命運的伏筆

最後一個小巧合。

燕昭王信用樂毅,縱橫齊國。樂毅就留在齊國五年。

當時有人進讒造謠,說樂毅不想給燕昭王幹活了,想自為齊王。

燕昭王立斬進讒人,立派使者

封樂毅為齊王:

你們說他要自立當齊王?我還就讓他當齊王怎麼着?

樂毅感激推辭。彼此相得如此。

劉備三顧請出諸葛亮,以為如魚得水。白帝城托孤之時,一以委之,君臣至公,甚至說出了“

君可自取

”。與燕昭王立樂毅為齊王,異曲同工。

燕昭王。劉備昭烈。

光明清楚,可對日月,是為昭。

劉備幽州涿郡人,舊燕之地是也。

諸葛亮年少時自比樂毅,最後也如樂毅般,得了個燕地出生、推誠昭然的君主。

天意呀。

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便就此埋下命運的伏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