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作者:秦巴美好江山

西行

兩晉南北朝期間,北方漢人成批入閩避難,衣冠南渡,帶來了北方的飲食文化。唐宋以來,京、廣、蘇、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術也相随傳入,結合本土文化和風土人情,逐漸發展形成了閩南菜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不斷通過引入輸出烹饪技術,逐漸朝着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泉州菜系,刀工嚴謹,入趣菜中;湯菜居多,滋味清鮮;調味奇異,甘美芳香;烹調細膩,豐富多彩。這些特征在烹調技藝、湯品熬制上展現得淋漓盡緻。

閩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閩南菜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福建泉州、廈門、漳州“閩南金三角”地帶的菜肴,和台灣、港澳以及東南亞地區的菜肴有重要的淵源關系。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閩南菜清鮮香脆,注重調湯估料,口味清淡,酸甜适宜,中西合璧,變化無窮,它的烹調技法多樣,有炸、炒、煮、炖、焖、煎、鹵、火可、火工、淋、蒸等。

特色名菜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桂花蛤肉、紅焖通心河鳗、東壁龍珠

清蒸筍江鲈魚、油火局紅鲟、橙汁加力魚

風味小吃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肉棕、面線糊、深滬 魚丸、扁食、石獅甜果

炸棗、田螺肉碗糕、土筍凍、芋丸、三合面

閩南土産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如浔浦蚝、筍江鲈魚、新橋溪的沙蜊、浮橋溪的“喇毛”

金雞橋溪的鳗生、延陵此瓜(絲瓜)、陳埭泥蛏

石湖紅膏鲟、龍湖金邊鼈、衙口花生、惠安地瓜

靈水菜脯、西濱美酒、永春糟菜、安溪茶葉、永春蘆柑

菜系起源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泉州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設州至今已有1233年曆史,擁有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本土文化(也稱閩越文化)、中原文化、海絲文化等多元文在這裡融會,并發揚光大。中原文化是遠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傳入泉州。這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動亂不安時期,北方漢人成批入閩避難。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的“衣冠南渡”,這時和随後入閩的漢人,共分為三大批,由上層到下層,形成了三次入閩高潮。多半集中居住在晉江沿岸交通友善、土地肥沃的地方,和散居在晉江邊海地區。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中原漢文化對泉南文化的開發、形成、繁榮經濟,産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入閩的漢人既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生産技術,也帶來了中原地區古老的飲食文化,一些烹調技術至今儲存,如“羹”類食品,北方用于稱呼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而泉州的肉羹、蟲豪仔羹、粉羹則保留了最古樸的烹調方法。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海絲文化起源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明朝鄭和下西洋是海絲之路的延續。特别是唐宋以來,随着泉州對外通商,四方商賈雲集,經濟貿易及多元文化交往日益繁榮。例如泉州廈門獨有的“沙嗲”類食品,就是中外飲食文化交融的見證。京、廣、蘇、杭及海外等地烹饪技術也相随傳入。結合本土文化和風土人情,逐漸發展形成了閩南菜體系。閩南菜應該是多元文化結合的結晶,源于閩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絲文化的重大影響而形成。閩南菜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華,對粗糙、油膩的習俗,加以調整變易。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除本身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極大外,還不斷通過引入輸出烹饪技術,逐漸朝着精細、清淡、典雅的品格演變。形成了新的泉州菜系。

風味特點

泉州地處山海之合,位于我國東南沿海,背負群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綠,四季如春,沿海地區海岸線漫長,淺海灘塗遼闊,魚、蝦、螺、蚌、鲟、蚝等海錯佳品常年不絕。并且盛産稻米、蔗糖、蔬菜、水果、尤以荔枝、龍眼、柑桔等佳果譽滿中外。山林溪間盛産茶葉、香菇、竹筍、石筍、石鱗、河鳗、甲魚、穿山甲等山珍野味。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齊青”,還有諸如“兩信潮生海接天,魚蝦入市不論錢”、“蛏蚶蚌蛤兩施舌,入馔甘鮮海味多”等詩句,都是古人對泉州富庶的高度贊美。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泉州又是沿海開發最早的城市,宋元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明朝鄭和下西洋也是從這裡起錨。從外洋引進了不少的“舶來品”,如咖喱、的椒、沙茶、芥末等香辣型的調料,形成了一種以閩味為主體,又多管道吸收“西味”的閩南菜風格。如今古城泉州的風味,除小吃仍舊保持古色古香的特色外,多數大菜,已随着改革的春風,改變了過去配料多多、鮮味濃濃的傳統,更适應于現代人的口味。

文化特色

泉州先民充分利用濃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和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相容中外飲食文化的精華,逐漸形成了形式樸實、口味清香、甘醇鮮美、風味獨特的閩南菜流派,這與燦爛的泉南文化分不開,也和泉州人樸實寬容、熱情好客的民俗文化分不開。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在曆史上,泉州曾是世界各種宗教活動的聖地,現保留了十幾種宗教遺迹,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摩尼教。《隆慶府志》曰:“泉地風氣溫融,人素、質實…昔日号曰佛國,曰海濱鄒魯。”形成了獨特泉州飲食民俗文化,包括年節、禮儀等食俗,泉俗婚喪喜慶、敬神祀祖,除筵席宴客外,多有風味小食禮儀食品,許多普通家庭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要烹饪制作,可祭祀,可請客,可作家宴,也可饋贈親友,如元宵節的元宵丸、春節的年糕、甜果、清明節的麥餡果、端午節的粽子、小孩“滿月”的“滿月丸”、壽龜、婚禮的“大花包”“禮餅”等。除年節、禮儀食俗外,還有日常一日三餐,泉州人的日常食俗與我國大部分地區一樣,均實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為正餐的補充還有點心。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受本地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和生産方式的制約,自古以來泉州人即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為攝食原則,飲食結構具有自己的物色,主食原料為大米、番薯(地瓜)、大麥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幹飯、稀飯兩種。點心主要是小吃,如“三合面”、“豆漿”、“花生奶”等,或親友饋贈禮儀食品。還有獨具特色的吃法,是把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鮮、肉類等食品直接與主食煮成鹹飯、鹹粥,如高麗菜飯、芥菜飯、紅膏鲟飯、花生仁粥、蚝仔昭 、鴨仔粥、地瓜粥,既節省做菜、做飯的時間,又好吃又省時,這些都是閩南菜系獨有的風格。

發展傳承

閩菜的集大成者泉州菜

泉州是我國著名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古代的港口城市,早在唐代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四大商港,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和友好往來,宋元時期更以“刺桐港”蜚聲海内外,被譽為“東方亞力山大港”和“光明之城”,出現了“市井七州人,海漲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明朝鄭和下西洋、清朝鄭成功收複台灣,20世紀初又有不少泉州人下南洋打工,由于交往的頻繁,對外交流擴大,使中外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磨合融彙也更加密切,這樣,閩南菜的風味不但影響漳、廈、潮汕、台海等地區還輸出到國外。

西行首席主編李欣榮

秦巴美好江山,攜手與您共創美好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