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德格爾:讓此在的沉淪異化回歸良知和本真

作者:飯後書影
海德格爾:讓此在的沉淪異化回歸良知和本真

在《存在與時間》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爾用獨具特色的哲學術語描述和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淪。在追問存在時,海德格爾首先差別了“存在”與“在者”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引出了“此在”的“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在他看來,隻有人才是在其存在中唯一能領會其存在的存在者。在此基礎上,海德格爾論述了“此在”在各種生存狀态中的具體表現,分析了人生活在世界中的兩種方式,即:“共在”(與周圍的人打交道時的方式)和“混在”(與外在的物打交道時的方式);引出了“舊常自己存在”和“常人”的概念,并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沉淪與被抛”。海德格爾把“此在”與他人、外物打交道時出現的不同情況歸結兩種不同的存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本真與沉淪。

此在一—沉淪、異化

海德格爾:讓此在的沉淪異化回歸良知和本真

海德格爾論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沉淪狀态,并在論述這種沉淪狀态中守望本真。他認為,人一生下來就生活在他者的聲音與良知的複歸之二進制選擇中,而人的活動在現實生活中必然要受制于社會律、道德律的限制,這是一種“非本真”的存在。由于人的一生基本上就生存于這種“非本真”的存在狀态之中,往會失去作為“本我”的聲音,這種行為規範或方式,在海德格爾看來就是人的“沉淪”。在現實生活中按照真實自我生活的人将是孤獨的,而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人願意充當孤獨的角色,是以人們又往往排斥這種“真我”的聲音,而甘願“沉淪”。在沉淪中,個體的存在被“與常人的共在”所取代,而常人的沉淪則誘惑着每一個“此在”加入其中,并以此不斷穩定和鞏固“在世”的沉淪。

在當下的社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到讓自己不得不向社會或我們沉淪在此中的規則低頭的時候,如果我們硬是按照自己本真的意願行事,我們将被社會所抛棄或是要忍受很大的壓力來過自己的生活,這就是人們願意沉淪或是不得不沉淪的原因,但我們不能把它當做自已應該沉淪的原因。因為沉淪有很多時候也是違背我們自己的意願的,反而是本真的表現更讓自己得到澄明。是以很多人在依戀傳統卻又渴求在現代社會中實作自我價值的沖突心理,以及這種沖突心理使其在堕入傳統與實作自我的臨界點上陷入茫然。使人變得焦慮和不安。

在當今的生活共處之中,在網絡、媒體技術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此在完全消解于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人雲亦雲,人行我行;消融在無性的“常人”之中。常人對文學藝術怎樣閱讀怎樣判斷,我們就怎樣閱讀怎樣判斷;甚至常人怎樣從“大衆”抽身,我們也就怎樣抽身;常人對什麼東西憤怒,我們就對什麼東西憤怒—就是這個“常人”指定着我們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他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任何人倒都是這個常人。于是,此在自身的存在就無聲無息的被這個“常人”取走了。

人不斷地親臨存在,又不斷地從存在處被抛開。就其日常生活而言,人是改變自己的是其所是(本真狀态)的本性而沉淪到“常人”中去過一種非其本真)的生活,這樣,他便與自身分裂,失去了自由和人格進而進入一性異化的境地。人越來越被自身之外的東西和意志所牽制,甚至是津津樂道地自以為過着真實而具體的生活。實質是人已經變成了很多人和物的奴隸,為自己所謂的職位、上級、老闆、車子、房子、票子甚至不惜犧牲自己選擇的千百種可能而一再的迷戀于此。在迷戀的同時很多人感到無所适從,但卻也是無能為力。逐漸被這個物化的社會異化了,而不自知。反而還樂此不彼的為此努力着,認為這就是自己想要的、應該要得到的、這些房子車子等等,這就是自己自我價值的實作。如果這麼認為,請自己反問自己一句: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海德格爾:讓此在的沉淪異化回歸良知和本真

在社會當中,人人都在本真與非本真中籌劃和選擇,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盡如人意。總會有很多的坎坷和人生所要經曆的磨難。比如求而不得,總會有很多人和事令人不能釋懷。在現在我們當今的社會人們面臨的來自外界各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例如有些人在因為買不起房子而郁郁寡歡進而愁眉不展,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找到如意的工作而憤憤不得志,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的他認為該晉升的職位而不平,有些人因為别人的“走後門”而失去該有的工作而抱怨當今社會的不公和黑暗等等都在圍繞着每個人在發生和繼續着,影響着每一個在其中的人的情緒。如果想擺脫這種現狀就自我救贖把:用“良知”呼喚自己。

2良知的呼喚一—回歸本真

良心的召喚是指此在向自己的呼喚,是此在以沉默這種令人感到無名恐懼的方式向自己呼喚。喚醒此在去成為本真的自己。本真,就是種不滿足于外物的役使而努力追尋本心的狀态,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放縱。正如盧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往枷鎖之中。”而要想擺脫這種被抛于世的境況,就要用心傾聽一個異己的聲呼喚。人與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追問存在意義的此在,海德格爾曆數自古希臘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之後認為,人們建構起來的一個個形而上學體系卻早己偏存在的本真意義,即把存在當成一種普遍的概念,當成一種自明的概念。這待存在的态度與做法引發了一種把存在當成存在者的危險,人們總是用一個者去解釋另一個存在者,這樣也就導緻人們錯失了存在的意義問題。人的本真正在于一種自由,然而從世俗中解放出來還不是自由,自由在種适應,如果這種适應是适應了一種存在者,這種存在者不論是一種他物,一種原始的欲望,隻要脫離了存在,人就陷入另一種枷鎖中,必然導緻人的沉淪。

是以人的真正自由就在于傾聽存在的召喚,并去回應存在的召喚,進而達到類似于《中庸》所說的“自誠明,謂之性”的本真生存狀态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真正的本真希望去遵從自己的本心的存在,就是不遺失自己,不逃避自我,遵從人原本性的東西,以自己的獨特創造去開拓自己的能在的存在。

在海德格爾那裡良知的呼喚,它不依賴于實體的聲音,也不傳達任何具體的資訊。然而,這種呼聲清楚明白,有确定的指向,是此在能夠本然領會的。這呼聲并不出自超人的力量或“世界良知”,而就來自此在自己。而且,被這呼聲所呼喚者也還是同一個此在。是以回歸本真并不是通過他人拯救自己,而是自我的救贖。

良知的呼喚讓此在從公衆的普通理想回到各個此在的當下個别化了的能在。而不再一味的沉溺在衆人的社會中不能自拔。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很多的不能為和不可為之事,或有很多到死都難以釋懷和耿耿于懷的事情時。良知會在此時呼喚我們回歸本真的自我。讓我們直面自己的内心,做出最符合自己本真的決定,而非受制于社會的種種規定、規則當中。當我們站在風口浪尖的時候,當我們一敗塗地的是,當我們面臨死亡時,當我們站在成功的塔尖時,當我們面臨親人的離去時……讓自己别再掙紮在這種種情緒中掙紮,别在一味的迎合社會和他人而違背自己本真的意願,讓自己回歸本真吧。

海德格爾的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的理論。展現了我們當下社會中人的生活狀态,同時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決途徑。人隻要生活在世界上都會面臨沉淪、異化、複歸,最終有些人達到了自身的升華而有些人可能直到自己的生命結束也未回歸本真的自我。

海德格爾:讓此在的沉淪異化回歸良知和本真

是以,是尊從自我的需要,還是順從他者的眼光;是選擇本真的存在,還是自甘沉淪,全憑個人意志。究竟誰在演繹着本真?誰在自甘沉淪?誰應該受到傳統道德的審判?誰是摧毀了自己的夢想與生活的罪人?一切都是誰之過?在一切的背後,本真與沉淪究竟該如何劃分,那些高高舉起的道德裁判之劍究竟應該停在何處?都由你自己決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