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德格尔:让此在的沉沦异化回归良知和本真

作者:饭后书影
海德格尔:让此在的沉沦异化回归良知和本真

在《存在与时间》这部成名作中,海德格尔用独具特色的哲学术语描述和判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沦。在追问存在时,海德格尔首先区别了“存在”与“在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此在”的“存在”,也就是人的存在。在他看来,只有人才是在其存在中唯一能领会其存在的存在者。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论述了“此在”在各种生存状态中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人生活在世界中的两种方式,即:“共在”(与周围的人打交道时的方式)和“混在”(与外在的物打交道时的方式);引出了“旧常自己存在”和“常人”的概念,并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沉沦与被抛”。海德格尔把“此在”与他人、外物打交道时出现的不同情况归结两种不同的存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真与沉沦。

此在一—沉沦、异化

海德格尔:让此在的沉沦异化回归良知和本真

海德格尔论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沉沦状态,并在论述这种沉沦状态中守望本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他者的声音与良知的复归之二元选择中,而人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必然要受制于社会律、道德律的约束,这是一种“非本真”的存在。由于人的一生基本上就生存于这种“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之中,往会失去作为“本我”的声音,这种行为规范或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人的“沉沦”。在现实生活中按照真实自我生活的人将是孤独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愿意充当孤独的角色,所以人们又往往排斥这种“真我”的声音,而甘愿“沉沦”。在沉沦中,个体的存在被“与常人的共在”所取代,而常人的沉沦则诱惑着每一个“此在”加入其中,并以此不断稳定和巩固“在世”的沉沦。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让自己不得不向社会或我们沉沦在此中的规则低头的时候,如果我们硬是按照自己本真的意愿行事,我们将被社会所抛弃或是要忍受很大的压力来过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愿意沉沦或是不得不沉沦的原因,但我们不能把它当做自已应该沉沦的原因。因为沉沦有很多时候也是违背我们自己的意愿的,反而是本真的表现更让自己得到澄明。所以很多人在依恋传统却又渴求在现代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矛盾心理,以及这种矛盾心理使其在堕入传统与实现自我的临界点上陷入茫然。使人变得焦虑和不安。

在当今的生活共处之中,在网络、媒体技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此在完全消解于他人的存在方式之中:人云亦云,人行我行;消融在无性的“常人”之中。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甚至常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他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任何人倒都是这个常人。于是,此在自身的存在就无声无息的被这个“常人”取走了。

人不断地亲临存在,又不断地从存在处被抛开。就其日常生活而言,人是改变自己的是其所是(本真状态)的本性而沉沦到“常人”中去过一种非其本真)的生活,这样,他便与自身分裂,失去了自由和人格从而进入一性异化的境地。人越来越被自身之外的东西和意志所牵制,甚至是津津乐道地自以为过着真实而具体的生活。实质是人已经变成了很多人和物的奴隶,为自己所谓的职位、上级、老板、车子、房子、票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选择的千百种可能而一再的迷恋于此。在迷恋的同时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但却也是无能为力。逐渐被这个物化的社会异化了,而不自知。反而还乐此不彼的为此努力着,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应该要得到的、这些房子车子等等,这就是自己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这么认为,请自己反问自己一句:这就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海德格尔:让此在的沉沦异化回归良知和本真

在社会当中,人人都在本真与非本真中筹划和选择,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尽如人意。总会有很多的坎坷和人生所要经历的磨难。比如求而不得,总会有很多人和事令人不能释怀。在现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人们面临的来自外界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例如有些人在因为买不起房子而郁郁寡欢进而愁眉不展,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而愤愤不得志,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的他认为该晋升的职位而不平,有些人因为别人的“走后门”而失去该有的工作而抱怨当今社会的不公和黑暗等等都在围绕着每个人在发生和继续着,影响着每一个在其中的人的情绪。如果想摆脱这种现状就自我救赎把:用“良知”呼唤自己。

2良知的呼唤一—回归本真

良心的召唤是指此在向自己的呼唤,是此在以沉默这种令人感到无名恐惧的方式向自己呼唤。唤醒此在去成为本真的自己。本真,就是种不满足于外物的役使而努力追寻本心的状态,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放纵。正如卢梭所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枷锁之中。”而要想摆脱这种被抛于世的境况,就要用心倾听一个异己的声呼唤。人与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追问存在意义的此在,海德格尔历数自古希腊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之后认为,人们构建起来的一个个形而上学体系却早己偏存在的本真意义,即把存在当成一种普遍的概念,当成一种自明的概念。这待存在的态度与做法引发了一种把存在当成存在者的危险,人们总是用一个者去解释另一个存在者,这样也就导致人们错失了存在的意义问题。人的本真正在于一种自由,然而从世俗中解放出来还不是自由,自由在种适应,如果这种适应是适应了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不论是一种他物,一种原始的欲望,只要脱离了存在,人就陷入另一种枷锁中,必然导致人的沉沦。

所以人的真正自由就在于倾听存在的召唤,并去回应存在的召唤,从而达到类似于《中庸》所说的“自诚明,谓之性”的本真生存状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真正的本真希望去遵从自己的本心的存在,就是不遗失自己,不逃避自我,遵从人原本性的东西,以自己的独特创造去开拓自己的能在的存在。

在海德格尔那里良知的呼唤,它不依赖于物理的声音,也不传达任何具体的信息。然而,这种呼声清楚明白,有确定的指向,是此在能够本然领会的。这呼声并不出自超人的力量或“世界良知”,而就来自此在自己。而且,被这呼声所呼唤者也还是同一个此在。所以回归本真并不是通过他人拯救自己,而是自我的救赎。

良知的呼唤让此在从公众的普通理想回到各个此在的当下个别化了的能在。而不再一味的沉溺在众人的社会中不能自拔。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很多的不能为和不可为之事,或有很多到死都难以释怀和耿耿于怀的事情时。良知会在此时呼唤我们回归本真的自我。让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做出最符合自己本真的决定,而非受制于社会的种种规定、规则当中。当我们站在风口浪尖的时候,当我们一败涂地的是,当我们面临死亡时,当我们站在成功的塔尖时,当我们面临亲人的离去时……让自己别再挣扎在这种种情绪中挣扎,别在一味的迎合社会和他人而违背自己本真的意愿,让自己回归本真吧。

海德格尔的人的本真存在和非本真存在的理论。展现了我们当下社会中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途径。人只要生活在世界上都会面临沉沦、异化、复归,最终有些人达到了自身的升华而有些人可能直到自己的生命结束也未回归本真的自我。

海德格尔:让此在的沉沦异化回归良知和本真

因此,是尊从自我的需要,还是顺从他者的眼光;是选择本真的存在,还是自甘沉沦,全凭个人意志。究竟谁在演绎着本真?谁在自甘沉沦?谁应该受到传统道德的审判?谁是摧毁了自己的梦想与生活的罪人?一切都是谁之过?在一切的背后,本真与沉沦究竟该如何划分,那些高高举起的道德裁判之剑究竟应该停在何处?都由你自己决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