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武漢4月9日電 題:專訪作家劉醒龍:渴望展示武漢“英雄之城”形象
作者 武一力
20萬字長篇紀實散文《如果來日方長》新書分享會8日在武漢舉行。該書作者,湖北省文聯主席、作家劉醒龍當晚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部作品不是以作家身份寫的,而是以武漢‘普通市民’的身份”,并稱“渴望把武漢‘英雄之城’的形象展示給讀者”。
《如果來日方長》描述了作者的親朋好友、同僚、鄰居、醫護人員,以及武漢男女老少等與疫情“決戰”的故事,以親曆者視角記錄了武漢“封城”的76天。
在疫情暴發初期,身處武漢的劉醒龍收到多家出版社和雜志社的相關題材約稿。彼時,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劉醒龍像所有普通武漢市民那樣,心裡的想法僅有“怎麼活下來、怎樣讓親人不被感染”而無心寫作。但那時的武漢,每天上演着太多或感人、或悲怆的故事。
“寫”與“不寫”,成為這名身經百煉的作家的兩難選擇。
“後來發生的兩件事使我動搖了。”劉醒龍回想。“封城”期間,88歲母親病重,無法上醫院就診,他與母親身處兩地,隻能借助片段文字表達心中痛切。此外,在物資緊缺之時,各地文學界的朋友雪中送炭,為武漢寄來一隻隻口罩、一件件防護服、一副副護目鏡,義舉令他動容。
“寫!”劉醒龍下定決心,以武漢“普通市民”之名。
從初稿完成,到新書出版,《如果來日方長》的誕生曆時約一年。劉醒龍坦言,自己出版了近百本單行本,從未像這部作品一樣,内心充滿焦慮與期待,迫切渴望把武漢“英雄之城”的形象展示給讀者。寫到動情之處,他時常提筆落淚。“寫作的過程像經曆了一場百感交集的封閉,我越寫越覺得這樣的作品這輩子不要再寫第二部。”他說。
在《如果來日方長》中,既有醫護人員、志願者群體的抗疫故事,也有雞毛蒜皮的家常事:一名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55天沒有回家與女兒見面,自己和朋友們使出全身解數為醫院籌集防疫物資,8歲小孫女的像“小超人”一樣用稚嫩的方式給家庭抗疫帶來不一樣的動力……
作品将武漢“普通市民”的真情實感流露于字裡行間,寫出在外部看來已是令人煎熬的日日夜夜,在武漢人經曆中更是苦痛彌漫的分分秒秒。
“對于我們兩江四岸的武漢三鎮,過去是生活與存在,現在是生死之交。”劉醒龍在《如果來日方長》中寫道。他表示,這部作品隻是想以“普通市民”之名,表達“封城”時期武漢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以此感謝城内城外所有人的真心陪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