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劇團的演員
通過流暢的動作
天衣無縫的配合
神奇般地還原了 13 幅阿拉瓦喬的名作
01
《基督下葬》
the entombment of christ
約 1602 - 1603 年,梵蒂岡博物館

這是卡拉瓦喬最著名、也是在成熟期最好的作品之一。這幅祭壇畫描繪的是基督被釘死十字架後,被聖母和信徒埋葬的悲劇場景,現由梵蒂岡美術館珍藏。
卡拉瓦喬是一個非常追求真實感的畫家,是以畫中的人物,雖然都對耶稣的死非常悲傷,但表情各不相同,有些相對平靜,有些則非常激動。這時再回想模仿者們的表情……的确十分盡力。
/p>
02
《抹大拉瑪利亞的狂喜》
mary magdalen in ecstasy
約 1606 年,私人收藏
這幅作品曾長達 400 多年不知去向,隻留下 8 幅複本傳世。直到 2014 年,意大利藝術史學家格雷戈裡(mina gregori)才發現,歐洲一位匿名藏家手中的複本,其實就是真迹。
畫中一臉癡迷的女子,是耶稣的弟子“抹大拉馬利亞”。之是以做出這種表情,甚至眼睛裡還有淚水,是因為她正在受到神的感召。
03
《聖彼得受難》
the 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
約 1601 年,羅馬人民聖母教堂
這位死法很扭曲的信徒,名叫彼得。他最初是一名漁夫,後來成為了耶稣的十二門徒之一。
根據《聖經》記載,耶稣在被審訊的時候,他因為害怕,三次都不肯承認與耶稣的關系。是以後來在為羅馬殉教之時,因為自覺不配和耶稣同樣的死法,就要求行刑者把他,倒着挂在十字架上。
04
《被斬首的聖施洗者約翰》
the beheading of saint john
約 1608 年,馬耳他瓦萊塔聖若望副主教堂
這幅畫是卡拉瓦喬,受馬耳他騎士團委托,繪制的單幅祭壇畫,同時也是卡拉瓦喬繪制過的,最大的單幅祭壇畫。
畫面的背景,取材自馬耳他騎士團刑法典中,所記載的一所監獄。 “死亡”是卡拉瓦喬晚期的創作基調,出現大量的砍頭畫作,甚至以自己作為被砍頭的模特兒,這在藝術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05
《朱迪斯砍下霍洛芬斯的頭顱》
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
約 1599 - 1602 年,羅馬國立繪畫館
以“斬首”為題材的作品,卡拉瓦喬畫了還真不少,這是最為著名的一幅。這幅畫描繪了聖經舊約中的故事——寡婦朱迪斯帶着女仆,前往營帳中,勾引前來攻打猶太人的亞述帝國主帥,霍洛芬斯。在将他灌醉後,割下了他的頭顱。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被砍頭的倒黴主帥,其實是卡拉瓦喬的自畫像。有說法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是以靠這種方式祈求得到寬恕。
06
《被鞭笞的耶稣》
flagellation of christ
約 1607 年,羅馬人民聖母教堂
這幅畫是卡拉瓦喬最美,但又最悲傷的作品之一。畫面中無辜的受害者與拷打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于是,情感在這樣一個糾結的悲劇場景中,被放至了最大限度。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右邊行刑者的腿,正壓在耶稣的小腿上。毫無疑問,他是在享受這份工作。在卡拉瓦喬的宗教畫作中,他從未回避人類隻要有機會,就會傷害彼此的真相。這幅畫似乎在說:人們是多麼享受這一切。
07
《聖馬太受難》
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
約 1599 - 1600 年,羅馬聖路吉教堂
仔細看持刀者左後方那個人,眼熟嗎?
沒錯,卡拉瓦喬又把自己畫進去了。不過這一次他終于放過了自己,充當了一個路人甲,逃脫了死亡的厄運。
08
《聖母領報》
the annunciation
約 1608 年,法國南希美術館
這幅畫比較簡潔,也很易懂,就是聖母主題裡,特别常見的題材——天使加百利,手持聖潔的百合花從天而降,告訴瑪利亞上帝對她的安排,而聖母溫順地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畫中的天使背朝觀衆,聖母的面部,充滿着一種神聖的使命感。
09
《逃亡埃及》
rest on the flight into egypt
約 1597 年,羅馬多利亞潘菲利美術館
這幅畫取材于《聖經》,表現了聖母瑪利亞和約瑟,帶着剛降生的基督,為了躲避猶太希律王的屠殺,逃往埃及路上的情景。
此畫風格樸實,有一種卡拉瓦喬早期作品的甯靜柔和。畫中的聖約瑟,看起來象是一位普通勞動者,面孔飽經風霜,前額布滿皺紋。卡拉瓦喬善于把這種批判精神,貫穿在他的作品中。
10
《水仙少年》
narcissus
約 1597 - 1599 年,羅馬國立繪畫館
古希臘神話裡有一個英俊的少年,每天都到一個湖邊欣賞自己的美貌。他對自己的容顔非常癡迷,以緻于某一天掉進湖中溺水而亡。後來,在他落水的地方長出了一株鮮花,人們把它稱為水仙花。
這是卡拉瓦喬少有的,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畫作。湖邊少年低垂的頭,與兩手撐成弧形,恰與對稱的水中倒影,連成一個封閉完整的圓,诠釋了自戀的主題,并且也透露了其同志傾向。
11
《拉撒路的複活》
the raising of lazarus
約 1609 年,意大利墨西拿地方博物館
畫面中心這個僵直的人,就是拉撒路。他是抹大拉的瑪利亞的兄弟,也是耶稣的好友。按《約翰福音》的說法,拉撒路因病死去,四天後,耶稣來到了他的墓前,吩咐他出來。于是拉撒路複活,從墓中走出。
畫中表現的,就是這個複活的場面。耶稣伸出手來,仿佛“神說要有光”,衆人由此看到耶稣的神迹,很多人從此信了耶稣。
12
《聖方濟各受聖痕》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in ecstasy
約 1595 年,美國沃茲沃思藝術博物館
聖方濟各是天主教聖人,也是方濟會和貧窮修女會的創辦人。他出身富裕,卻放棄了繼承家業,終其一生行乞傳道。
據說為了協助聖方濟各的扶貧布道工作,1224 年上帝曾顯現異相——由六翅天使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稣受難時所承受的五傷(即雙手雙腳與左脅),用以感化罪人的鐵石心腸,使他們痛改前非、皈依天主。
13
《酒神巴克斯》
bacchus
約 1595 年,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這幅畫是卡拉瓦喬,在加入他的第一個重要的贊助人,紅衣主教德爾蒙特家後不久創作的,是以被認為是暗喻了紅衣主教,對年輕男孩的喜愛。
這位半裸的酒神斜靠在椅子上,桌上有甁紅酒,手中還拿着一杯紅酒,一副微醉模樣。慵懶目光裡透露着一股暧昧和逸樂氣息,似乎在邀觀衆參加宴飲。
卡拉瓦喬的作品因何而偉大?
20 年代畫評家,羅伯托·隆吉說過的一段話:
“沒有卡拉瓦喬,
就沒有裡貝拉、弗美爾、拉·圖爾和倫勃朗;
沒有他,
德拉克羅瓦、庫爾貝和馬奈
将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在當時頗具影響力的伯納德·貝倫森,也同樣表示贊同:
“除了米開朗基羅,
沒有任何一個意大利畫家有如此大的影響。”
附:卡拉瓦喬作品
聖馬太的召喚,卡拉瓦喬,1508年,布面油畫,322×340厘米
聖王路易堂禱告室,羅馬
同時,卡拉瓦喬對宗教人物的平民主義描繪也是開創性的,通過增加年齡和貧窮的迹象,以非理想化的方式展示聖經人物。這有助于使神性人性化,使普通觀者更容易接近它們。
卡拉瓦喬從未結婚,也沒有孩子,他對年輕男性的許多感官描寫,加上他作品中缺乏色情女性角色,引發了圍繞他的性取向的讨論。
盡管卡拉瓦喬隻活到39歲,但他對周圍的畫家以及後來的藝術運動,尤其是巴洛克藝術和19世紀的現實主義,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p>/p>/p>
視訊來源:天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