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藝術對于我們普通人的意義在于它可以拓展我們的人生,将我們的人生延伸到我們觸及不到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位另類的藝術大師,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1610年)。名字跟意大利文藝複興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1564年)一樣,同樣都是藝術大師,卻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卡拉瓦喬像》奧塔維奧·萊奧尼(1621年)

出生于米蘭附近一個小鎮的卡拉瓦喬5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于一場瘟疫,從此,小卡拉瓦喬就開始混迹于米蘭的街頭。終日跟小混混、酒鬼、妓女這些社會底層的人群為伍。這也養成了卡拉瓦喬在曆來的藝術家中非常另類的性格:沖動、暴躁,到處惹是生非。就是這樣的一個小混混,卻展現出了驚人的繪畫天分。就像我們現在人或多或少會對一個會畫畫的小流氓有莫名的好感一樣,當時跟他混迹在一起的夥伴們七拼八湊,送給了卡拉瓦喬一筆學畫畫的學費。就這樣,1584年,13歲的卡拉瓦喬跟随米蘭畫家西蒙·彼得紮諾開始學徒。随着年齡的增長,卡拉瓦喬在繪畫上進步的同時,也更加到處惹是生非。彼得紮諾一看,這樣下去遲早要出大事,趕緊把這尊“瘟神”送走吧。就這樣,卡拉瓦喬結束了四年的學畫生涯,離開了彼得紮諾的工作室。

回到了街頭,卡拉瓦喬又開始了以往的生活。然而,心中對繪畫的渴求和躁動,促使他在1592年來到了當時西方藝術的中心——羅馬,給畫家朱塞佩·切薩裡做助手。當時的羅馬聚集了西方最傑出的藝術家,但是,他們都不真正屬于這裡。因為這裡不僅有輝煌的藝術,還有肮髒的街頭,這裡是屬于卡拉瓦喬的。切薩裡帶着他走了很多地方,見識了很多大師和他們的作品。眼界的開闊讓卡拉瓦喬迅速成長為非常成熟的畫家。他的天分和技能也深深打動了切薩裡,想長久地把他留在身邊。然而,在和切薩裡的弟弟發生劇烈的沖突之後,和上次一樣,他又被趕了出來。

這次的流落街頭和上次完全不一樣了。很快,他就憑借一幅作品《紙牌作弊老手》,吸引了紅衣主教弗朗切斯科·馬裡亞·德爾·蒙特的關注。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弗朗切斯科·馬裡亞·德爾·蒙特主教》奧塔維奧·萊奧尼(1621年)

這個雙性戀的主教邀請同樣是雙性戀的卡拉瓦喬到他的官邸住了下來,資助他的繪畫事業。從卡拉瓦喬的這第一幅傑作可以看出,主教也是一位一流的鑒賞家。

畫面的最左側是一個年輕的不谙世事的公子哥,正聚精會神地看着手裡的紙牌,苦苦思索,絲毫沒有注意到身邊一場詭計正在上演。中間靠後面的男子,側着身子在偷瞄他手裡面的牌,同時給坐在最右側的他的同夥做手勢,告訴他:手裡還有一個“二王”。而右側的這個對手假裝若無其事地把左手悠閑地搭在桌子上,右手在背後抽出事先準備好的出老千的牌,同時眼睛緊盯着對手,防止被發現。

這就是卡拉瓦喬被人們稱為繪畫界的戲劇大師的原因。他用畫筆把這戲劇性的一幕捕捉下來,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把在畫面前欣賞的我們,不知不覺地被帶入進去。你想呵斥一聲,阻止這場陰謀,還是想冷眼旁觀,等着看一出被騙得很慘或是出老千的人被抓現行的好戲?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紙牌作弊老手》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1594年)

跟主教在一起的時間裡,可能是因為他們兩個都是雙性戀的關系,卡拉瓦喬創作出了大量的美麗妩媚的美少年的作品。雖然在16、17世紀,很多畫家都畫過美少年,但隻有卡拉瓦喬這麼執着,充滿愛欲。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音樂家》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1595年)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酒神巴克斯》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1595年)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被蜥蜴咬的男孩》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1596年)

雖然這個時候的卡拉瓦喬已經具備跻身一流畫家的實力,但是他的作品都是比較小的畫幅的。當時的藝術圈子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則,如果你沒有畫過大畫,就算你的作品再怎麼好,也不會被真正認可。終于,在主教的幫助下,1599年,卡拉瓦喬被委托為聖路易吉·迪·弗朗西斯教堂的肯塔瑞裡禮拜堂繪畫并于1600年完工,這就是《聖馬太蒙召》和《聖馬太蒙難》。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聖馬太蒙召》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1599年-1600年)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聖馬太蒙難》米開朗基羅·梅裡西·達·卡拉瓦喬(1599年-1600年)

這兩幅畫有幾個共同的特點:

第一,都是巨大的作品,兩幅的尺寸大概都是320cm*340cm,同時又都是宗教畫。具備了這兩點就具備了在當時被藝術圈認可的前提。

第二,這兩幅作品都延續了之前《紙牌作弊老手》的手法來描繪聖經故事。場景的戲劇性給我們的感覺是,雖然在講述神聖的聖經故事,卻不再像以往大師們描繪的那麼華麗和虛無缥缈,而是很真實很真實的瞬間,就像正在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貢布裡這樣希描述卡拉瓦喬:“他是像以前的喬托和丢勒那樣偉大的藝術家,打算像觀看正在鄰居家裡發生的事情一樣,親眼目睹那些神聖事件”。

我們來仔細看一下《聖馬太蒙召》。畫面最右側靠裡面的是耶稣。為了增加真實性,卡拉瓦喬把耶稣的大半張臉和身體的所有部分都隐藏在陰影裡或被擋住,連頭上代表神性的光環也畫得若隐若現。他擡起右手指向馬太,說到:跟我走吧。耶稣的這隻手是臨摹了文藝複興三傑的米開朗基羅在《創世紀》中亞當的手,算是他對前輩的緻敬吧。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創世紀》(局部)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1508年-1512年)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聖馬太蒙召》(局部)

擋在耶稣前面的是聖彼得,聖彼得的左邊也是一個背對我們的人物。這個人可能是對突然闖進來的兩個人很意外,右手撐在座位上想要站起來,左手下意識地摸向腰間的佩劍。而聖彼得則微微擡起右手,沒有明确所指,仿佛在跟身邊的這個年輕人說:不要緊張,我們叫個人就走。這裡面的聖彼得一頭淩亂的短發(這是當時底層勞動人民的發型,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會留長發),衣服很随意地披着,光着腳,手裡拿着一根短棍,活脫脫一個長途跋涉的底層窮苦百姓的形象。對聖人這樣的描繪,卡拉瓦喬是第一人。以往藝術家都把聖人畫得起碼很“體面”,華美的法袍,光潔白皙的皮膚,神采奕奕的表情等等,好像這樣才具備神性。卡拉瓦喬覺得這不符合事實,耶稣的門徒大都是當時底層的勞苦大衆,就應該是他描繪的這樣。

畫面最左側的兩個人聚精會神地看着放在桌子上的錢,絲毫沒有注意到有人進來。尤其是前面坐着的這個在交稅的年輕人,仿佛是很舍不得馬太收走這些錢,把頭深深低下,眼睛死死盯着眼前的錢,左手緊緊抓着錢袋子緊貼着自己的身體,右手手指則偷偷地把桌子上幾個銅闆從一堆銅闆裡面撥出來。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面對我們的左邊第二個人就是馬太。他聽到耶稣的召喚時正用右手數着桌子上的銅錢,瞪大了眼睛,充滿驚奇和疑問。雖然左手指向右邊的人,對耶稣說:你是在叫他還是在叫我?但是桌子底下的腿已經迫不及待地準備要站起來,随時跟随耶稣離開。

當然,在馬太的左側,卡拉瓦喬仍然沒有忘記畫上一個年輕、俊美、單純的美少年,并且給了他的臉部整幅畫面最強的光。右臂悠閑地搭在馬太的身上,臉上沒有任何的表情,仿佛置身事外一樣。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藝術的“暴徒”——卡拉瓦喬(上)

而《聖馬太蒙難》這幅畫也非常真實的還原了馬太面對死亡的絕望和無助以及周圍人的驚恐和慌亂。卡拉瓦喬常年混迹街頭,一定是見慣了暴力和死亡,才能在筆下如此真切地還原。

這兩幅畫一經推出,立刻在羅馬引起了轟動。整個羅馬一半以上的年輕藝術家都聚集在卡拉瓦喬的周圍,将他奉若神明,後來還專門成立了“卡拉瓦喬畫派”。

繼續閱讀